張獻忠為自己預留了一條后路,那就是帶領極少數親信,把歷年所積的財富運出四川,到兩湖或江南一帶隱姓埋名做個大富豪。
張獻忠要出川,有兩條路可選,其一是北上的陸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蜀道。但這條路崎嶇險峻,又有李自成部將占據保寧一帶,并且大量金銀十分笨重,不便運輸;是故,南下的水路才是最佳選擇。
發(fā)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流到成都以西時,因都江堰分成內江和外江,內江的兩條分支從成都市內繞過,分別名為府河、南河,府、南兩河在城內合江亭交匯,始稱錦江。錦江往南流60公里,進入彭山境內,并在彭山江口鎮(zhèn)注入外江(也就是岷江干流)。此后,岷江經眉山、樂山后,在宜賓注入長江。
也就是說,深居成都蜀王宮的張獻忠,他有一條天然的黃金水道,通往他夢想中寄托后半生的江南花花世界。
但是,張獻忠在江口遭遇了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這塊硬骨頭就是楊展。樂山人楊展,武進士出身,時任參將。清代學者彭遵泗,是與彭山鄰近的丹棱人,和楊展算是樂山老鄉(xiāng),他的祖父和外祖父等大批親人都是張獻忠據蜀的親歷者,彭遵泗后來寫成了記錄四川遭遇張獻忠之禍的《蜀碧》。在《蜀碧》里,彭遵泗詳細記述了發(fā)生在江口的兩場戰(zhàn)役:起初,張獻忠派出一支先頭部隊沿江南下,楊展在江口設伏,大敗張部,張部大批舟船被燒毀。張獻忠聞訊,極為驚懼,親領主力部隊十余萬人,攜帶著從湖北到四川搜刮的巨量金銀財寶順流而下,與楊展決戰(zhàn)。楊展又一次成功地運用火攻。他把軍隊分為左右兩翼,另派一些輕便小船攜帶易燃物品駛向張獻忠船隊,是時江風大作,小船很快引燃了張獻忠的大船。由于岷江河道狹窄,張獻忠的大船前后上千只首尾相銜,無法驟退,加上楊展部又從兩岸用槍銃擊打,張獻忠的這支龐大船隊,幾乎被燒得一干二凈,“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張獻忠率殘部敗回成都,他只得改走川北陸路。剩余的金銀不便攜帶,為此,他招集大批工匠,在錦江上修筑了一條大堤,使得錦江斷流。在斷流的河道內,他下令挖了一些幾丈深的洞穴,“將所余蜀府金銀鑄餅及瑤寶等物”沉入洞中并蓋上土石。爾后,扒開大堤,錦江復流。如此一來,大量金銀財寶都沉入江中。至于參與工程的匠人,悉數處死。張獻忠的意思很明確,我?guī)Р蛔叩模渌艘膊灰氲玫?。他把這種做法稱為“錮金”。也就是說,不僅江口有張獻忠沉銀,成都的錦江,也有張獻忠沉銀。只是,江口沉銀地點大體確切,錦江沉銀卻渺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