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和《中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國學研究學者張葆全先生將自己傳承經典的思想精髓融入新作《大學中庸譯解》中。本文從張葆全先生在傳統(tǒng)文化研究領域的建樹、對元典的精準解讀和深刻釋義,以及元典的價值出發(fā),評論了《大學中庸譯解》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傳承經典國學文化中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中庸》;張葆全;國學;價值觀;文化傳承
【作者單位】李悅,榆林學院。
中國的國學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積淀,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國學以儒學為主體,兼有佛學、道學、兵家、易學、先秦諸子百家等內容,是中國人的信仰與信念。在世界文化的軸心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0年期間,世界出現(xiàn)了一批哲學家和思想家,如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等,這時,以孔子儒學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逐漸形成??鬃犹岢隽恕叭蕫邸钡乃枷耄献犹岢隽恕爸伊x”的主張,韓非子提出了“權術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了“俠義”的理念,莊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無為是為有所為”的理念。這些思想主張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影響,夯實了中國的文化根基,奠定了中國的文化基礎,形成了穩(wěn)定的文化內核。國學經典毋庸置疑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國學是積淀的文化精髓,它不是書齋里發(fā)了霉的書本,不是博物館里收藏保存的古董,更不是竹簡上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學。國學應該是孟子所說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飲,終生受用。所以,我們要閱讀國學、品味國學、探究國學,要從國學經典中汲取智慧。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國學確實是晦澀難懂的,需要參閱諸多學者的研究注釋才可能真正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因此,眾多研究學者、專家將國學經典與當下的時代現(xiàn)狀結合,與時俱進,以求傳承發(fā)揚我們的國學文化。張葆全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國學文化傳承人,他在八旬高齡推出的《大學中庸譯解》,亦是傳承中國國學文化的著作。
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古代人讀書,大部分有私塾先生幫助解讀,自己品讀難免有所偏差或是深度不夠。實際上,品讀經典最好的方法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如品讀《紅樓夢》,最好的途徑是看周汝昌等學者對紅樓的研究著作;讀魯迅,如果錯過了錢理群、朱多錦等學者大家對魯迅的研究就不能算完整。所以,對經典國學的品讀,更不能隨意。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和演變,我們的許多國學經典已經出現(xiàn)了多個版本,因此,品讀國學經典:首先,要注意書籍所參考的版本和出處,應盡量選擇有代表性的、被學者大家公認的權威版本;其次,在閱讀的時候,應盡量參閱中國歷代不同哲學家和文學家對這些經典著作的注釋,這是研習經典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再次,讀經典應將其與當下的時事政治和自身閱歷結合起來,領悟經典的精神,最終達到深入閱讀的目的。
張葆全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著有《老子今讀》《論語通譯》《詩話和詞話》《歷代詩話選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宋代詩話選釋》《玉臺新詠譯注》《新編今注今譯昭明文選》等作品。《大學中庸譯解》是八旬高齡的張葆全先生對元典的深入解讀,是其國學研究的思想精髓。這本書的原文均來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可見張老對經典的謹慎?!洞髮W中庸譯解》還結合了張老從教六十多年的人生體驗、教學實踐以及當今社會現(xiàn)實,可謂融古通今、深入淺出。張老在書中講述為人處世、為學修身的道理,強調要重視萬事萬物的差異性,崇尚和諧,求同存異?;诖?,筆者認為,要品讀《大學》和《中庸》,張葆全先生的《大學中庸譯解》是不容錯過的,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跨越時代的障礙,領會和體悟經典。
二、《大學》《中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這種觀念體系的發(fā)展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根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沃土,而國學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所在,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堅實基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論起對古代乃至現(xiàn)代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的,還屬“四書”“五經”。《大學》和《中庸》原來只是《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時期,朱熹把《大學》《中庸》單獨從《禮記》中提出來,與《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由此組成了我們熟知的“四書”。當下,《大學》和《中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選擇名家學者譯解的經典,其實是選擇名家學者對經典特有的解讀。張葆全先生對《大學》的解讀是:教育之綱領,為學之正途,修身之極則,從政之寶典。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春秋末年,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之前,“學在官府”意味著國家的最高學府是大學??鬃釉凇抖Y記·王制》中說:“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意思是指,小學設在宮廷的左側,大學設在城郊;天子設立的大學稱為辟雍,諸侯設立的大學稱為泮宮。東漢的鄭玄在《禮記目錄》中道:“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币馑际窃诖髮W里,學子們學習做人的道理和從政的才能,可以為以后從政打下基礎?!洞髮W》可為“從政之寶典、教育之綱領、學之正途”。程頤認為《大學》是孔子儒家學派的傳世經典,初學者若研習道德學問,可作為入門書籍。古人求學,必先研讀《大學》,然后才讀《論語》《孟子》《中庸》。對于《中庸》,張葆全先生的解讀是:為人處世的寶典。他認為中庸哲學是孔子的認識論,是孔子認知事物、處理矛盾的思想方法,是孔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是孔子解決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最高智慧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中庸哲學思想包含了“執(zhí)中守正”“折中致和”“時中行權”以及追求公正、公平、穩(wěn)定、和諧等含義。這些含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具有相當高的契合度?!洞髮W中庸譯解》融入了孫老的人生經歷以及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讓讀者能夠更好地體悟經典,同時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養(yǎng)分。
三、傳承與弘揚優(yōu)秀國學文化
作為當代知名的國學專家,張葆全先生一直以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簡明準確的文本考證,以及深入淺出的文意闡釋,在傳承與弘揚中國國學文化方面做出努力。近些年,張老一直致力于國學文化的海外傳播工作。張老令人欽佩之處在于:他執(zhí)著于傳播國學文化,是為了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讓廣大的青年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以此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并能夠用寬容的心來對待世界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以達到兼收并蓄,吸納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繼承、豐富并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
傳承經典,首先要尊重經典?!洞髮W中庸譯解》非常注重對元典的正確解讀,原文來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文本力求準確精練、不煩冗拖沓、切中肯綮、直指本意,白話文的翻譯不故作深沉,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可讀性強。在本書的前言中,張老以“《大學》——為學身之正途”“《中庸》——為人處世之寶典”為小標題分別概述了《大學》和《中庸》的主要思想,讓讀者對這兩部元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闡釋歸納了古代眾多哲學家、思想家對這兩部元典的評價,讓讀者在開始閱讀之前能夠從多方面了解其價值。對于《大學》和《中庸》文句的解析,張老則緊扣文本,簡要精當,字字珠璣。可以說,即便是只有一般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大學中庸譯解》,也不會產生語義障礙,能夠對內容通曉明白?!皽蚀_、易讀”是傳承、傳播、弘揚經典文化的基本要求。此外,張老對《大學》以及孔子中庸哲學的解讀又不囿于學術研究,不局限于對文詞的解釋,而是注重分析元典的文化內涵,對元典蘊含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同時,張老結合古人哲學思想,聯(lián)系自身人生體驗、教育實踐以及社會現(xiàn)實,對《大學》和《中庸》的思想進行闡發(fā),使國學元典的解說與當下社會現(xiàn)象以及社會大眾的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讀來饒有味道,能夠給讀者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啟發(fā)。在閱讀《大學中庸譯解》時,我們面對的不是古人古語,而是一位年長的智者,聽他對大眾、對社會提出誠懇的告誡。
《大學中庸譯解》每一章之后,張老都摘錄了重要的語句以方便讀者熟讀背誦。關于這點,張老在書的前言部分也專門引經據典,說明“熟讀成誦”的重要性。熟讀背誦是學習經典、傳承經典的重要方法。這足可見張老對讀者的期待,對傳承國學文化的執(zhí)著。
朱熹對《中庸》一書的評價是:“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可見,國學經典蘊含實實在在的學問,我們熟讀精思,相信必能終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