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
我在游玩時買了一根家法,就是那種用木頭削制的用來打人的東西。以前看戲臺上,家長生氣,要打孩子,就說:請家法來。被打的孩子將一根類似棍子的家法取來,跪下,將家法高高地舉在頭上,請家長打自己。我覺得它很有意思,就跟蘇三起解時戴的那個魚形枷一樣,挺漂亮的。
《三娘教子》中,寡婦王春娥白天織布、夜晚紡線,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前房留下的兒子薛倚哥,不料這孩子不好好讀書,還頂嘴。王春娥被噎得一時語塞氣涌,萬千委屈悲憤聚集心頭。
孩子一看,真的惹禍了,也嚇傻了。這時候,老仆人薛保出面勸王春娥:孩子還小,不懂事兒,您就諒解他、消消氣。單這樣勸一方是不行的。試想,如果對方經(jīng)這么一勸,孩子那邊傻待著沒表示,那長輩的尊嚴不還是丟了?所以,薛保又勸薛倚哥:看把你媽氣的。你趕緊去賠罪,把家法請來。薛倚哥不敢,怕疼。
薛保教他:你對你母親說,都是孩兒的錯,請母親責罰孩兒,給孩兒長個記性,下次再也不敢不聽話了。你大聲對母親說:念在孩兒年幼,正在長身體,請母親將家法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打在兒身,疼在娘心……我說媽呀,您就免了吧。
一番話說得很到位,又動人,王春娥的氣也消了,一家人復歸融洽。
我在旁邊人身上使勁兒試了一下家法打人到底疼不疼。答案是:不疼,但響聲挺大。它是一根木板中間掏空削成,即空心的,打下去,兩片木板相互抵消力量,所以聲音大,但打擊力小,用來敲敲肩背、放松筋骨還可以。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動用家法懲罰,目的是教育人,也讓家長消氣,并不是真正的家庭暴力。打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讓家長消氣是目的,恢復秩序、規(guī)范禮儀、還原規(guī)矩才是最終目的。
有時候真讓家長生氣,隨便抄起個家伙比如農具甚至刀槍什么的要打人,怎么辦?“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你得跑。即便是家長動用了刀槍,也不是真把你當仇敵,要消滅,而是氣極了,喪失理智了,你一定要跑。在這里,躲避、逃跑就是孝道。否則家長一時失去理智將你打傷打殘打死,過后復歸冷靜,豈不是痛悔萬分?此時,不跑就是成全家長的錯誤,就是不孝。
人與人鬧矛盾,往往以氣煞對方為能事。但以氣對氣,這是很不明智的。懲戒晚輩、下屬,不要變態(tài)地真正傷害對方,施懲者和受懲者要有一個默契,不能搞成你死我活的那般真仇恨。所以,做晚輩、下屬的,要能認錯趕緊認錯,千萬別頂著,為一口沒意義的氣頂著,對誰都不好。
(摘自《桃花扇底看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