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的大方是不動聲色的。
首先,荷蘭人對個人的愛好,非常舍得,而且不炫耀愛好,可以說是一種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自娛自樂。
在荷蘭,好似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愛好,并不遺余力地為此投入金錢和時間。
我曾有個頂頭上司,除了錢掙得多,本身也是富貴子弟,可看似一副舍不得花錢的樣子。
有一回,他的奔馳車要小修一下,才花80歐元,他就跟我抱怨:“這點小事車廠就要收這么貴,我等會兒自己修,省下這筆錢?!?/p>
后來我發(fā)現,他只是對他認為沒必要的東西省錢;而對他認為值得的,可謂一擲千金。
他有個成本極高的愛好:修繕古堡。就是買下一座破敗的古城堡,然后用自己的時間,幾十年慢慢修復完善。
就拿城堡的窗戶來說,框架不是標準現成的,需要訂做。只要訂做的東西,在歐洲都貴得離譜。
還有,他想把窗戶弄成教堂那種鑲嵌式的玻璃窗畫。但他選用的方式,荷蘭沒人會,他就用休假時間去意大利找能工巧匠邊學邊做。
到所有的窗戶做完達到他滿意的程度,近20萬歐元已經花出去了,后面還有外墻、房頂、壁爐、門上的雕花等工程。
不過,他說了,不急,希望20年后退休時,能裝修完,帶著太太和熱衷此道的朋友,偶爾去住住。
那些玩私釀葡萄酒的荷蘭人,在西班牙或是意大利養(yǎng)著酒莊,花十幾年培育出自己喜愛的葡萄釀成酒,然后自己和家人悄悄享用,也不送去評獎或出售。
就算沒錢,只要有心,荷蘭人一樣能把愛好進行到底。
我有個荷蘭鄰居,喜歡搜集各類古典的門把手。周末假日他就去各種跳蚤舊貨市場淘門把手,幾十年下來收集了很多精品。每年舉辦個小型展示會,邀朋友來看看,不亦樂乎。
還有,荷蘭人做慈善獻愛心,毫不吝嗇。
荷蘭人全民慈善的風氣挺旺的。
很多人的賬戶上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慈善捐助支出,名目各類:給非洲女孩子提供衛(wèi)生巾;給動物保護組織提供經費;給貧困地區(qū)提供教育;給戰(zhàn)火中的兒童提供救濟,等等。
小孩子也有慈善觀念,出錢出力,從小如此。
很多荷蘭的藝術基金,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捐助。為了鼓勵藝術院校的學生和不富裕的年輕藝術家創(chuàng)作,不求回報,不給壓力。
記得一個并不富裕、平時省吃儉用的荷蘭同事,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毫不猶豫地捐出100歐元。
一個受肩周炎之苦的70歲荷蘭婦人,是我先生的病人。她在今年犯病的治療過程中,非常心急。原來,她這些年來,把每年的積蓄都捐給尼泊爾窮苦的孩子,并且定期去當地做幾周義工。她希望肩周炎早日控制住,別耽誤她去尼泊爾的善行之旅,不想讓那里的孩子失望。
這些善舉和花費,荷蘭人絕不會大肆宣揚。
說白了,無論是摳門還是大方,荷蘭人秉承的無非是這樣的觀念:我的錢,誠實負責地賺,以自己的方式存或花。最重要的是,我的錢,絕不花給別人看!
(摘自“魏蔻蔻新浪博客” 圖/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