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天,聽到姚奠中先生于歲末已“獨自遠行”,悵然之極,自己竟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坐在椅子里發(fā)呆,繼而又無序地在屋里走來走去,把幾十年間與先生相關的文字、信札、墨跡、書籍等,都翻檢出來。
睹物思人,先生對我的關心、支持、抬愛,種種,一一從眼前掠過。
雖然,我未能在課堂上聽過先生的課,西安與太原也足有千里之遙,而且面聆先生教誨的機會,僅只1998年夏日的那一次。但我在思想上,卻一直以姚先生的學生自居,以自己能有一位高德、高識、而又高壽的先生,能從他那里不時傳來絲絲暖意而自豪。
先生離去兩年多了,這種深切的懷念時時襲占我心。春風送暖,思如繁花……
一
先生為我書第一幅字,是在34年前。
1982年初秋,到太原參加“首屆趙樹理學術討論會”,得識了多位從山西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朋友。當時已是山西省領導的王中青老人,常來參加我們的小組討論,他對省外來的同志很關心,知道我畢業(yè)于陜西師大,立即談起他的老同學衛(wèi)俊秀和許多往事,而我正師從衛(wèi)先生學書法,于是,相互間一下親近了。
印象中,他們是1932年考入山西教育學院的那一屆,真是了不得!1936年畢業(yè)時,投身共產黨方面抗日的,如王中青、史紀言等,均已是省級領導了;投身閻錫山方面抗日的,如衛(wèi)俊秀等,也成了一代大家;而有志于讀書、學術的姚奠中,據說因是從4年制初中直接考上的,需補高中文憑,而在教育學院只讀了一學期;他卻在高中畢業(yè)后,南下師從國學大家唐文治,到1936年初,已成為章太炎的研究生了。
說到姚先生,王中青還對我特別強調一句:“他可是我們太原字寫得最好的。”
那年剛從山大中文系畢業(yè),與我認識不久的鐘啟元,熱情豪爽,說起她的老師來,也是滔滔不絕。而且我還知道,她與姚先生的女兒是同班同學。
因為已經開學,從五臺山回來,只停了兩個小時,就匆匆趕火車回西安。沒能去拜見姚先生,成了此次“并州行”最大的遺憾。
那天鐘啟元兩口子送我時,我一再懇求她:記住,要請姚先生為我寫幅字!
很快,我在西安就收到了這幅字。
筆墨的老辣與撲面而來的書卷氣,自不待多說。掛在墻上,怎么看都看不夠。
更有意思的是,書界朋友來,看了墻上的字,卻總說,“這內容送給你,還真合適!”“看來,這位老先生對你很了解!”
我也納悶:尚未見過一面的姚先生,怎么會給我寫這么一首詩呢?
北園有一樹,布葉垂重陰。
外雖多棘刺,中實有赤心。
讀起來,像是一首南北朝時期的五言詩,但查了許多書,也沒查出是誰的作品。
我藏有不少長輩、大家的題贈墨跡,但書寫的內容多數與我聯系不上,唯獨姚先生的這幅,好像在寫我,引出我許多思考。我私下猜測,可能是啟元這個“毛丫頭”,把我在太原“趙會”上的“表現”給姚先生“稟報”了。我的毛病我也知道,說話不能委婉,常常失之以直,在有意無意間得罪人。雖也想改,卻又無多大進步。姚先生的書作,帶著一點淡淡的批評,但整體上是肯定的。讓我感到,與老先生在心靈上有一種相通。
我自己以為,這首詩,這件書作,正是先生與我后來“忘年相知”的一個起點。
二
他的這件書作,我每年都會在書房掛上十天半月,因之對姚先生的想念是經常的。
1992年,我調入西安工程大學,專任書法教師,編了一冊《書法簡明教程》,由衛(wèi)俊秀老師提名,李正峰教授作序。衛(wèi)老師翻看“書法欣賞部分”當代書家的作品時,說:“你這個圖版厲害,都是中國一流書法家。”因為,書中以年為序的作者系列是:肖嫻、徐悲鴻、李一氓、石魯、費新我、衛(wèi)俊秀、姚奠中、劉自櫝、陳澤秦、沈鵬。這足以表明,姚先生的書法在我心目中的位置。1994年我完成了一本書法著作,原名“書法文化散論”,衛(wèi)老師已題妥,出版時,人家認為書名“太老”,擬改成“方塊字的超越”,不好意思讓衛(wèi)老師再寫,就急急忙忙地給姚先生寫信,請他題寫、救急。
不到一周,姚先生的信就來了。不但寫得精彩,一連寫了3遍,還均蓋了印。更讓我感動的是,在宣紙下部空白處,還寫了一則附言:
不知大小,寫了三條,備選用。祝新年百順!恕未另函。
奠中
1995.1.23
這件事讓我深受感動。姚先生比衛(wèi)老師小4歲,這年也已82歲,一代大家對一個后學的函索,如此重視、盡心,一絲不茍。上一輩書家對于作書,總是持一種“毋不敬”的態(tài)度,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其他長輩,也為我題寫過書名,墨跡上佳的不少,但都寫在零碎紙片上,很難裱成一件書作。唯有姚先生這一件,8行墨跡,3方朱印,虛實相生,諧調而別致。裱好后懸掛,別是一種風神。在我看來,其啟人、益人處,正是姚先生的仁愛與謙和。
順便提到,這冊書的封面是由我裝潢專業(yè)的學生設計的,設計素材均取自長輩為我的題贈墨寶,作者是石魯、衛(wèi)俊秀、劉自櫝、姚奠中、沈鵬,均為一流大家,作品也均是首次刊出。印好后,連出版社諸君也很稱揚,說這個封面書法水準“高標獨樹”。
三
1998年夏,學校要派人外出招生,我主動選了太原。
工作一了結,即請劉鎖祥帶我去拜訪先生。他是姚先生弟子,在府上挺熟,不停地起身、坐下,做著一些事。而我是不挪屁股地、一動不動地坐在先生對面,靜靜地聽他說。
整整兩個小時,不斷地問這、問那,自己也說了許多。endprint
首先問的,便是“北園有一樹”那首詩,姚先生告我,是南北朝時前秦苻堅手下的一位諫臣趙整的作品。此人詩名不大,但這首詩是著名的,我實在孤陋寡聞。盡管先生的稷山口音,我有些字沒有聽清,也不敢細問,因為我已經為自己書念得太少而深覺愧赧。
在談話中,我也弄清了,姚先生1935年夏先考了無錫唐文治先生辦的“國學專修學?!保坏侥甑子挚歼M了章太炎先生在蘇州的“國學講習會”,是章氏所招7名研究生之一。雖然太炎先生半年后即病故,但他為姚先生日后的學術規(guī)模與建樹,奠定了基礎。我曾與他打趣地說,太炎先生在東京給魯迅兄弟、錢玄同、許壽裳他們講《說文》時,剛40歲;而帶你們這一屆研究生時,已快70歲了,時間跨度長達30年。而他的學生無一不是大家,“魯迅先生還是你的大師兄呢”。姚先生聽了后,笑了起來。
我還記得,那一天我還說過一些“出格”的話。比如談到后人如何“批判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姚先生提到,也要“與時俱進”。我插話說,這個“進”字,就經濟層面說,還有點意思,發(fā)達國家有的那些,我們正一樣一樣地在搬來,在借鑒;可是在學術自由、精神獨立層面說,還是老樣,一點也沒有“進”。
對于我這種“出格”的話,姚先生沒有明確的肯定或否定,依然慈祥地微笑著。我從他的眼神和微微頷首的神態(tài)看,他的內心是贊同的,但他沒有說。
期間,鎖祥兄還為先生和我拍了一幀照片。后來輯集《方磊書法篆刻》一書時,在后記《由書法引出的回憶》一文,插入了5位學人書家的照片,這一幀正好用上。
臨告別,先生讓鎖祥兄取出兩冊出版不久的《姚奠中詩文輯存》,一一題詞,讓我把另一冊帶回西安轉贈衛(wèi)老師。兩個小時的交談,讓我深深感受到他的博大精深與涵養(yǎng);而從我的那些出格的話,先生對我這個“編外學生”的思想與傾向,也一定有所了解了。
而我對先生的學術、詩、文有所了解,則是在細讀姚先生這冊《詩文輯存》之后。
我這才知道,先生本來就是一位學識涵蓋文、史、哲、美的一代大家,他中年時,已是《漢魏六朝文學》的研究專家了。北朝人的詩作,肯定早就“了然于胸”,那次為我書寫“北園有一樹”,不過是略一思索,“興之所至”而已。
雖然,后來與史料對照,先生書寫時,似乎改了兩個字,原文后兩句是“外雖饒棘刺,內實有赤心”,先生改“饒”為“多”,改“內”為“中”。這樣一改,似對先生抒注自己的“古道熱腸”更貼切,讀起來也更上口了;抑或古人輾轉相抄,版本會有所不同。
我對先生的心儀與敬重,也隨著對他的學術,詩文的陸續(xù)拜讀而加深。
四
2005年秋,得暇去太原參加鎖祥兄主持的“新世紀全國高校書法教育研討會”。開幕式上,看到姚先生坐在臺上,正想著如何去拜訪老人家時,不到半個小時,卻看到先生被車接走了。都未能上前打個招呼。鎖祥告我,92歲高齡的先生正患感冒,自然不敢再去打擾。
而去太原前,已計劃好要去謝謝先生的。因為我退休后,在編輯自己的7卷本《方磊藝文集》時,又冒昧地給先生去信,讓他為其中的一本《唐詩擷美》題寫書名。這一套書,從內容上說,只是自己讀書留下的足跡,平淡、平庸,敝帚自珍;而從裝幀上看,7本書的題簽卻是由秦晉6位大家所書,也誠不易。這一點,已有多位書法家向我提到。我自己卻在欣賞之余,深覺慚愧,慵懶如我,確是辜負了諸位老師、前輩的勖勉。
時間一晃,到了2008年。那兩三年時間,百無聊賴,我一直在“重讀經典”。邊讀、邊思考、邊作札記,后來又選出部分用書法形式輯書成冊。竊以為,“五四”時代的文化大家高舉反帝反封建大旗,完全應當,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建有豐功。但他們當時那種徹底拋棄傳統(tǒng)文化的傾向,頗有點“倒洗澡水,連孩子一起倒掉”之嫌。而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閃光的思維與學說,對當代中國的富強更生,依然是一種積極的推動力。因之,主張當代中國在辛辛苦苦引進外來主義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精萃。
這本書是舉例為證,一條條寫出來,讓人思考判斷的。書成之后,為書名到底是以“國故語萃”還是“經典語萃”為好不能定奪,于是又給先生寫信,征詢老人意見。
姚先生不但談了他的見解,寫了兩種題簽由我選用。而且回信說:
……讀你的大著,《國故語萃》,深有同感;序中的觀點,與我多年主張,完全一致??芍^“同聲相應”。題簽,寫了兩條。竊謂“國故”二字,對一般人說似乎生些,若用“經典”二字,或易理解……
“同聲相應”這4個字,我怎么擔當得起!我真的有點“受寵若驚”了。
先生的話,使我本來對書“出不出”尚在猶豫的心,一下堅定了。于是,先生的書名題簽印在封面上,已是九五高齡了,字依然寫得厚樸、凝重,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又一例證;而先生的鋼筆信札,印入了《后記》,那流暢灑脫,行云流水般的字跡,正是這顆跳動了95載的赤誠之心,依然激烈,依然青春的寫照呵!先生的這封短札,是對我這3年來讀書、寫字、思考的最大支持,感念之情,非文字可以表述。
時下,我也已經是古稀老翁了,心里空落,感情也脆了,透過濛濛,照片上的姚先生,形象時有模糊;而心中的那個印象,卻更加清晰、親和,更加偉岸、高聳了。
(責編 王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