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
適用主題:秩序;懂得溝通;享受平等……
活在文明社會的秩序中,我覺得最為自在。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擁有特殊的權(quán)利。比如,在美術(shù)館、博物館門口排隊的時候,我過去覺得很焦慮,后來覺得你只要慢慢地等待,就會輪到你。
在公共道德水平高的社會秩序下,不需要哄搶,不需要走后門找關(guān)系。
中國社會最需要的自在,就是一種不需要麻煩任何人,就可以很好地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這也是秩序的意義。
中國人不自在的兩種表征
我記得幾年前過年回老家,去親戚家吃飯,經(jīng)常看到親戚家的婦女——一般是媳婦,在廚房忙忙碌碌,紅腫的手指在冰水中洗菜,同時照顧著幾個正在冒火的鍋,等等。而且她們的忙碌在吃飯中間還沒有停止,客人們和男人們坐在客廳,一邊喝酒一邊談笑,女人源源不斷地往桌子上送菜,打聽大家是否吃得滿意,謝絕讓她一起上桌的邀請。往往到大家都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女人們才會訕笑著在飯桌上找一個小小的座位吃一些剩飯。這種場面會讓我很不自在。
包括過年時住在親戚家,晚上親戚打好了洗頭、洗澡的熱水,一大早就開始忙著做早飯,這種場景也會讓我覺得非常不安。
另外一種情境,就是年輕人過年時給家里的老人帶來一些禮物。紅包也好,保健品也好,電子產(chǎn)品也好,老人雖然內(nèi)心高興,但是表面上卻依然埋怨,并且在外人面前浮現(xiàn)出一種非常明顯的窘迫。
我在想,為什么中國人會在別人對自己好的時候覺得不自在,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中有種“奉獻文化”的教育,覺得人的快樂與滿足是建立在自我犧牲上,所以奉獻者會非常享受這樣的狀態(tài),而接受饋贈的人則會不安,同時感到一種焦慮:他對我有什么要求?我該怎么回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聆聽或者目睹他人的苦難的時候。
過年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當有人談到自己的不順或是失敗時,在座的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瞬間的冷場。我開始的時候以為是過年的時候要圖個喜慶,后來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而是人們習慣了對更弱勢群體的冷漠,所以對苦難失去了想象能力,也失去了反應的能力。
享受平等交往的關(guān)系,學會表達感激和同情
如何解決中國式的不自在,我覺得首先自己就不要受“奉獻文化”的荼毒,享受平等交往的關(guān)系,而不是自我犧牲帶來的快感。
另一方面,要懂得溝通,表達感激,而且提醒自己要多向別人釋放善意。
同時,同情也是一種能力。有的時候我們聽到別人講述自己的困境,第一反應就是“他在向我求助”,因此感到不安,變得警惕,希望趕緊岔開話題,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并沒有提供幫助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訴苦”都是為了尋求解決方案,有的時候他人需要的只是聆聽和交流帶來的心理安慰。
(編輯:李躍)
編輯提點:王冠婷
“奉獻文化”是中國光輝燦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是傳統(tǒng)文化高尚情操的寫照,我們理應將此發(fā)揚光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我們也確實一直在弘揚和踐行著。但是過度地宣傳和實行,造成了奉獻精神必須以犧牲某些群體或個人的利益為前提的固有觀念,而有時這種犧牲是不必要的,甚至使奉獻的對象產(chǎn)生很大的思想壓力。這種過分的奉獻,不僅沒有達到初衷,而且還缺乏人情味?!胺瞰I”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應該以不傷害自己,更不為他人帶來困擾為前提,為他人提供一種適度的、滿足真實需要的行為,而不應該為了奉獻而奉獻。所有以滿足個人優(yōu)越感而施與幫助的行為都不能稱之為“奉獻”,那些不帶給他人壓力的善意才能傳遞出溫暖的力量。所以“奉獻”也要講究尺度,適度的“奉獻”可以讓施受雙方都獲得幸福感,這種健康的“奉獻文化”才是真正應該被鼓勵和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