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菊芳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可見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性。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說過:古詩文教學既要重視詩詞人文內(nèi)涵的挖掘,又要注意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可見古詩詞教學最值得我們細細推敲的就是語言文字。有這樣一批名師,他們在古詩詞教學中以先進的理念為指導,語言文字訓練令我們耳目一新。筆者通過多次觀摩及多年的教學思考悟出:在古詩教學中設(shè)計“品詩中詞、述詩中畫、塑詩中人、悟詩中情、明詩中理”等訓練能使語言文字訓練更扎實高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品詩中詞,語不驚人死不休
古人在創(chuàng)作時追求語言的精致可謂用功極深,“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古詩詞的語言運用可謂匠心獨運,精妙無雙。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設(shè)計有效訓練,觸擊語言內(nèi)核,能準確感受古詩詞語言的無窮魅力。
我縣語文名師藍菊梅教學《望廬山瀑布》,當學生提出大詩人寫了個錯字,“生紫煙”應該是“升紫煙”時借機發(fā)問:“大詩人真錯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比較辨析中深入理解“生”的意思——香爐峰終年處于云霧繚繞之中,煙霧綿綿不斷,生生不息,從而感受到語言的準確性,領(lǐng)悟大詩人用詞的精妙。
古詩詞語言是多元的,含蓄與明朗交錯,質(zhì)樸與華麗并出;精練與豐繁齊美,莊重與幽默輝映,幾乎每首詩中都有某些字詞值得推敲。以上環(huán)節(jié)運用比較辨析的訓練,學生在字詞推敲的過程中,鍛煉了準確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述詩中畫,萬般詩情畫中來
歷代詩人和畫家把蘇軾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句話看做自己畢生所追求的至高的藝術(shù)境界。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想象,還原詩中的畫面。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望洞庭》詩畫教學中有個環(huán)節(jié)讓人印象頗深:請學生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想象并說說詩中的景色(畫面)。
于是學生就看到這樣的詩意畫面:“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p>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積極地進入學習活動,醉于畫中人不知。在想象中詩畫巧妙結(jié)合,還在拓展描述中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表達力和語言的豐富性。
三、塑詩中人,栩栩如生呼欲出
古詩詞雖然浩如煙海,但塑造人物的方法并不紛繁復雜,很多古詩詞以寥寥數(shù)十字便勾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一個神態(tài),一個笑容、一個動作,就能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如《清平樂·村居》人物形象鮮明,古人評價:“此中有人,呼之欲出?!?/p>
在帶領(lǐng)學生感知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設(shè)計了學生感興趣的語言訓練:“相媚好”什么意思?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你仿佛聽到媼夸贊翁說什么?這個訓練抓住了一個“媚”字,讓學生感悟詞的意境;“夸贊”的設(shè)計,更引領(lǐng)學生揣摩翁媼的內(nèi)心世界,帶領(lǐng)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人物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喜怒哀樂。好一個“相媚好”,好一個“媚”字,讓人醉了。孩子徜徉在想象的天地中,分享翁媼的恩愛幸福。
四、悟詩中情,心有靈犀覓知己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關(guān)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惫旁娀驍⑹?,或抒情,或詠物,或?qū)懢埃掷镄虚g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情感。因此,在語言訓練中引導情感體驗必然成為古詩詞教學的取向之一。
如教學《秋思》時,浙江省名師賴春梅設(shè)計了以下訓練:當詩人臨發(fā)又開封時,郵差很不耐煩(模仿郵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煩,為何如此反反復復?天色已經(jīng)不早,我得啟程了。”此時,詩人可能會說什么?師生表演“郵差與詩人的對話”。
巧妙的角色表演,促使學生體驗語言的情感性,語言訓練充分顯示形象,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中,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于親?!闭n堂上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懷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地融化于學生的血液里。
五、明詩中理,有情有理才唯真
某些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藝術(shù)趣味性。因此,引導學生在語言訓練中無痕地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古詩教學的高明之處。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引領(lǐng)學生學習《長相思》的過程中,并不急于讓學生用理性思考替詞人作出回答——戍邊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而是通過設(shè)計巧妙的語言訓練,把學生引入“故園”情景的追思中。
“現(xiàn)在我就是納蘭性德,我想先問一問我的老父。老父,你說我是輕離別嗎?”
“我想再問一問我的愛妻,我是輕離別嗎?”學生在情境中真切感受詩人的情深義重,思念家鄉(xiāng)的孤獨和寂寞。
教師精心設(shè)計了“請你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老父妻子之外,有誰也會問一問納蘭性德”,讓學生設(shè)想自己是詞人的“妻子”、“兒子”、“父親”、“哥哥”等,展開一場教師參與其中的既饒有趣味又感情濃郁的情景對話。在情景對話中學生把“問君”改為“問夫”“問父”“問兒”而反復誦讀,學生從人物內(nèi)心兩難的矛盾沖突中體悟到詞人“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并非“輕離別”,而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寓理于情,情理交融,這是教學的又一高明之舉。至此,一個思鄉(xiāng)懷故、感情細膩哀怨而又勇赴疆場、戍邊衛(wèi)國鮮活的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充分體現(xiàn)三維目標的融合。聽完課,筆者感慨萬千:語文課就是在無痕的訓練中、在情理之中讓學生得到心靈的潤澤。
參考文獻:
[1]騰春友.談?wù)勑W古詩文教學[J].江西教育,2007(10).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劉曙光.古詩的語言表達特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26).
[4]牛紅梅.新課標下古詩教學漫談[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06).
[5]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主編,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