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說到猴,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吳承恩筆下《西游記》里塑造的孫悟空了,它是動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結(jié)合的藝術(shù)典型。它熱愛自由,勇于反抗;不畏艱險,有著頑強的斗志;見惡必除,除惡務(wù)盡;不趨炎附勢、不畏神權(quán)。它與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一道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一路斬妖除魔,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在吳承恩的筆下,神猴孫悟空成了正義的化身、美好的別名。毛澤東就有“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钡脑娋?。如今,神猴孫悟空的形象在中國早巳家喻戶曉,在國際上也頗具影響。
生肖猴的來歷
猴,在中國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九。因下午3到5時(即“申時”),猴子最喜歡啼叫,聲音拉得最長,最洪亮,所以申時屬猴。那么猴是如何位列十二生肖行列的呢?
傳說老虎在開初就以鎮(zhèn)山制獸之威名當(dāng)上了獸王。山中百獸見了都立即回避,老虎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獨。猴子那時與老虎是鄰居,二人稱兄道弟,十分親熱。后來猴子成了老虎的得力助手,當(dāng)虎王外出時,猴子便代行鎮(zhèn)山之令。百獸懾于虎王的成風(fēng),也只好聽猴子的召喚。這便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來歷。
玉帝選生肖,身為百獸之王,老虎理所當(dāng)然當(dāng)上了生肖。猴子也想當(dāng)生肖,可是玉帝挑選生肖有條原則,那就是對人類有功。猴子對人類無功可言,自然選不上。于是猴子請老虎去向玉帝求情。老虎說猴子有鎮(zhèn)山功勞。玉帝下旨,將猴子也列入了生肖之中。
為什么孫悟空是只猴子?
猴在中國文學(xué)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為什么孫悟空是一只猴子的形象呢?
在佛教史上,悟空確有其人,他不是猴子,而是一位出使西域取經(jīng)的僧人。《宋高僧傳》卷第三寫釋悟空是京兆云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遠裔。他從小天資聰穎、孝順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衛(wèi)涇州四門別將。唐肅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歲,于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儀,并在各地流浪,遍訪名寺名塔。學(xué)成之后,悟空來到龜茲的蓮華寺,潛心翻譯,將《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jīng)》翻譯成中文。
佛經(jīng)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經(jīng)出使西域外,和孫悟空之間表面上看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聯(lián)系。莫非孫悟空真的是憑空而來?
一種說法認為孫悟空的原型,來自印度神話《羅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努曼。《羅摩衍那》從故事表層來看,與《西游記》頗有相似之處,這一點也為大多數(shù)研究者所認同。《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使羅摩殺死魔王、和悉多團圓的第一功臣。孫悟空和哈奴曼都能任意變化身體,還能變成人?!读_摩衍那》中的神猴對孫悟空這個藝術(shù)形象的產(chǎn)生,起了實質(zhì)性影響。
圖騰與吉祥物
猴文化,是中國生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在中國古代,人們并不嚴格區(qū)分猴的種類,古人將能在指間筆筒嘻戲的墨猴、捕鼠勝貓的蒙頌、最常見的獼猴、身形較大的猩猩、長臂猿、狒狒等皆歸于猿屬。其名稱有猴、狙、狖、猱、猿、狨、蒙頌、猢猻、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種。
大部分中國人并不知道猴子曾當(dāng)過圖騰,但一直視猴子為吉祥物?!昂铩迸c“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禮記》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功名利祿的意愿,猴子便成了借喻的最佳對象。為此人們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吉祥圖案,例如猴騎馬上的“馬上封侯”,猴提金印掛于樹上的“封侯掛印”,母猴負子的“輩輩封侯”等。這些圖案常見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見于畫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為了安撫封其為“弼馬溫”(“避馬瘟”之諧音),令其掌管天馬,應(yīng)該說是“專業(yè)對口”,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確是事實。古書上說,狙(古書上說的一種猴子),養(yǎng)馬者廄中畜之,能辟馬病。舊時中國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驅(qū)趕馬幫長途販運時,也常攜一猴同行。據(jù)說,猴對騾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幫人發(fā)現(xiàn)病馬,以防瘟疫擴散。住店前先讓猴子嗅一遍,無疫情方安置馬匹。于是,民間有猴能避馬瘟之說,猴也得了“避馬瘟”之別號。
在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的農(nóng)家炕頭上,常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被稱為有“護娃猴”,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月剛學(xué)爬行的幼兒的。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長大以后精明能干。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陜縣一帶古渡口,碼頭上有“護航猴”。在木船靠岸系繩的木樁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樁的頂端,似在東張西望。老艄工解釋說,孫猴子水性好,能潛入東海大鬧龍宮,敬它可保駕護航,人船平安。
中國普遍有賀壽之神“抱桃猴”。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西游記》中也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蟠桃”在中國民俗傳說中有兩層意思:一曰長壽。傳說蟠桃產(chǎn)自天宮,乃王母娘娘親手栽植,每三百年結(jié)果一次,數(shù)量甚微,食之可長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間賀壽時,仍以桃子作為象征;二日“驅(qū)邪”。桃子、桃木、桃梗驅(qū)邪之說源于漢代“桃都山”鎮(zhèn)鬼神話。宋代王安石《除夕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有以桃木驅(qū)邪的意思。
猴子神通廣大,還有“祈雨”、“求子”等多種功能。總之在人民生活中,無論炕頭、墻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的位置,其中大多和《西游記》猴文化的形象有關(guān)。
褒貶不一的猴形象
猴除了作為吉祥物,又由于猿猴與人的形體相近,而且也像人一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很強的模仿能力,所以自古以來,關(guān)于猴的神話、傳說,故事非常之多。
《世說新語》中的一段記載最為動人:“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逼渌纭端焉裼洝贰ⅰ洱R東野語》等書,均有此類記載?!皵嗄c”便成為典故,被歷代詩人用之。
在民間故事里,也說因為猴精要搶民女為妻,被人們把它的屁股燒紅了。
此外,以猴入詩的不少,如“生不愿封萬戶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許多成語中也嵌上一個“猴”字,如沐猴而冠、心猿意馬、猴穴環(huán)山等;歇后語則有:花果山猴子——無法無天,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腳,猴子耍大刀——胡砍等;諺語如‘殺雞給猴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成為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內(nèi)容。
在中國猴文化中,有這樣一種頗有意思的現(xiàn)象:本來,猴與人關(guān)系密切,人應(yīng)該對其有好感,但在成語、俗語、歇后語里,對猴很少褒揚而多詆毀;在詩、賦、筆記小說中,除少數(shù)作品對猴表示褒揚外,其余的不是描寫猴之丑態(tài),就是表現(xiàn)其惡行。當(dāng)然,《西游記》對孫悟空是大加贊譽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對猴子褒貶不一的現(xiàn)象呢?這或許是因為猴與人的關(guān)系過于密切了,人將猴看透了,并視為同類。可以說,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善人與惡人之別。在猴子中,自然有逗人喜愛的,也有讓人討厭的,如同人一般。于是,人們在作品中寫猴時,往往想到人的不良行為;而在寫人時,則又會聯(lián)想到猴的不良行為。于是,在猴文化中出現(xiàn)上述對猴子褒貶不一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