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對于“微課”這個不算新的教學研究,我接觸得還是比較晚的。去年我被選送參加東北師大微課高級研修班,才真正走近了“微課”。在學習期間我感覺到“微課”非常適合我們學校“自主學習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使用。所以我開始和東北師大的課題組人員聯系,“保一數學名師工作室”正式加入了他們國家級“智慧課堂”課題組的研究,開始了我們和微課之間不解的五味歷程。
學習中的苦澀
說是研究,還不如說是學習。我們團隊的教師和我一樣聽說過“微課”、見過“微課”,但距離制作、使用“微課”還真的很遠。上學期,我們請專家來學校講授理論和制作方法,讓教師們和我一樣先“走近”微課。然后自己選材,在專家的輔導下進行微課創(chuàng)作階段,也就是“走進”微課。周五白天學習,下午開始制作微課,一直到12點才開始陸續(xù)離開,最晚的一組工作到凌晨2點。周六早上八點團隊所有成員準時到校,再次修改。通過3天2夜的“鍛造”,第一批“微課”出爐了??纯磮F隊成員熬紅的眼睛,再看看10節(jié)成品微課,大家都感嘆值得!有了魔鬼式訓練后,大家都飛快地成長起來。后續(xù)2個月,教師開始獨立完成微課制作,上個學期末30節(jié)微課涵蓋了三年級下冊所有的知識點。
學習培訓和制作微課的過程是辛苦的,沒有思路時的抓狂;反復修改難以取舍時的糾結;為了錄制效果夜深人靜時擾得全家不得安寧的無奈……但是苦澀后會伴隨著甜意,回首看那一冊書知識點的微課,想想自己從不會到成為半個專家,還有以后受益的那些學生,再多的苦澀也值得。
應用中的酸辣
進入下學期,如何讓制作好的微課走進數學課堂是我們這個學期研究的重點工作。開學進行第一次“微課介入數學課堂”的嘗試備課時,真的沒有什么思路?!胺D課堂”這個話題爭議太大,而且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似乎不太適合,只能是介入教學。如何介入,我們思考了良久,不敢輕易去做。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學生,不是小白鼠,不能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本冊書教學內容的第一單元方向與位置非常適合學生提前學習。我們決定把微課傳給家長,讓家長和學生共同研究,這樣1對1的教學應該效果很好。為了能了解學生在微課學習中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們配合“一起作業(yè)網”留了相關知識點的習題,并且明確了要求,微課的學習家長可以輔導,但是作業(yè)必須由學生獨立完成。目的是真實呈現學生自學后的情況,還能反應出哪些知識點需要上課重點強調。
通過上網查看作業(yè)、分析錯題,發(fā)現學生在“有參照物來判斷物體在參照物附件的位置”出錯較多。我們重新調整了教案,在教師點撥環(huán)節(jié)加入了這方面易錯題。還發(fā)現不管是書上的還是練習冊上的方向位置都是在“紙上談兵”,所以在練習環(huán)節(jié)我們不僅僅讓學生在課堂中來辨別方向位置,還帶學生到操場上辨別方向,在游戲中感受方向。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教室繼續(xù)畫圖引入例2教學。
初步從教師和學生活動的方面設想了課堂模式: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回想知識。(或情境引入,板書課題。)如果學生提前學習過微課就開門見山,如果內容不適合回家學習的,那么用微課中的情境引入。
2.學生交流整理,教師巡視問題。注意交流不能走過場,人人說到,從每組中較弱的說起,小組長簡單記錄知識點。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交流中的問題,在匯報時呈現錯誤。
3.學生匯報質疑,教師點撥解惑。學生匯報過程中,允許其他學生質疑,匯報學生(或其他學生)解答,教師可袖手旁觀,在適當時機點撥,在重要處強調。
4.教師精煉習題,學生鞏固練習。這種課型的習題預備量是很大的,但是呈現量是少且精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課堂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取舍。
5.學生總結匯報,教師拓展遷移。每節(jié)課應該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總結,也可以說學習收獲,教師在最后把后續(xù)的知識點進行拓展遷移。
一切的預期都是好的,但是實施起來沒有那么美好。在回想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動筆,所以巡視發(fā)現的問題很少,沒有代表性。練習環(huán)節(jié)因為是在室外練習,控制時間成問題,所以沒能進行下一個例題。
有了經驗后,進行了課堂細節(jié)的調整。在回想知識環(huán)節(jié)給出任務單,這樣教師在巡視中能發(fā)現問題,能及時調整準備的習題。在匯報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白板的優(yōu)勢,讓學生進行操作。在去室外辨別方向環(huán)節(jié),加入了小導游運用所學的知識引導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課上的每一分鐘時間。延伸環(huán)節(jié)引入了畫操場示意圖。因為朝上的方向不一致,所以圖不一樣,進而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能讓所有圖例一樣,拓展到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研員針對這個微課介入課堂和我研討了很久。雖然肯定了這節(jié)課的成功,也認可我們的操作流程,但是也指出了不足。微課提前進入學生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只憑幾道習題,教師還是不能了解學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學生課上的匯報是不是一次重復?因為要加大課堂容量,所以體驗環(huán)節(jié)還是不夠到位,學生在說回來的路線時出現錯誤情況。
初步探索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的效果,難免覺得有些迷茫、有些酸澀,但是我們并沒有放棄,總結經驗在第二個單元又進行了第二次嘗試。
“商中間有0”這節(jié)課,我們把微課打散分別運用于課前、課中,并且覺得在課堂上用平板呈現學生習題情況更有時效性。想法總是好的,運行過程中網絡不給力,不能支持40多個學生同時上網,平板不是家家都有,品牌型號千奇百怪,更有用手機應用的,沒有硬件方面的支持,談什么都是空想。沒有辦法,我們沒有先進的平板網絡教室。為了這個,區(qū)里的信息技術教研員幫助我們操作運行了兩天,才有了運行環(huán)境,我們開始了第二次嘗試。
剛開始我們關注硬件網絡,忽視了課的內容,一試講,發(fā)現就是用信息技術裝飾的一節(jié)花架子課,所以馬上停了下來,細細推敲課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重新進行微課制作。由大塊的知識點微課分散為:微課復習“有關0的運算”;課中微課“商中間有0”算法、“商中間有0”算理;拓展微課“商中間有0”特征。
初見曙光的甜
“寶劍鋒從磨礪出。”此話真的是可以形容這節(jié)實驗課了。東北師大理想教育的人員來學校和我們共同進行了課題研究。首先是客教師展示準備的課題實驗課,課開始后,我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因為任何課的呈現都是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下面是對這節(jié)課的分析。
課堂分析
1.復習匯報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兩個例題,例5的內容是有關0的計算,這部分在本節(jié)課中作為新課出示,其實我們在接觸各種運算的時候已經把有關0的運算加入了教學之中,也進行了強調。所以在備課時我們把這部分做成了微課,重點強調了0不能做除數,并且留了相關的習題,做課前任務單內容。因此在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設置了微課學習匯報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微課內容進行知識匯報,目的是讓學生加深有關0的運算結果,為學習例6打好基礎。復習部分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典型習題反饋,客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答題情況拿出了兩道題進行糾錯。感覺到學生了解0不能做除數,但是掌握不牢,所以出錯的兩道題都是相關習題。進行了糾錯后,又把0不能做除數進行了強調。
技術分析:感覺微課有一定效果,但還應該在0不能做除數的環(huán)節(jié)中,呈現相關例證,這樣學生在自主學習微課時才能有深刻印象。而且學生看的微課應該有暫停提示,給學生思考和試做環(huán)節(jié)。習題也不宜過多,應該一個知識點只配備一個習題。
2.微課利用環(huán)節(jié)。我們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就用了微課 “大頭兒子動畫視頻”導入。后來東北師大課題組成員提出這樣的導入沒有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還感覺拖沓。我們后來的反思也是如此,不是微課做出來就必須用,微課應該為課堂服務,不是用微課來綁架課堂。后面的計算微課和算理微課都重新制作了,短小精悍。
這個環(huán)節(jié)先顯示情境導入,然后是學生分析題中的數學信息、列出算式,進行估算,最后學生嘗試豎式計算。在巡視過程中我發(fā)現有個別學生計算有困難,我們的設計是有困難的看算法微課,自主學習,算得快的思考這道豎式題的算理,然后看算理微課,達到分層學習的目的。
技術分析:微課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必須的。用可以,但是要用到刀刃上,而且用的時機也要恰到好處,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用。
3.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鞏固練習我們設置了5道有助學生發(fā)現商中有0題特點的習題,利用“一起作業(yè)網”呈現的題目,讓學生在本上豎式呈現,然后在網上提交答案。還在黑板上呈現了這5道題,然后讓做得快的學生去板書,并且作為小教師停在題邊,不會的可以到前面去請教小教師。(被除數中間有沒有0和商中間有沒有0沒有直接關系。當除數是一位數的時候,被除數第一位如果是除數的整倍數,第二位小于除數,那么商中間一定有0。)
技術分析:運用“一起作業(yè)網”的目的是呈現信息時代的大數據優(yōu)勢,進行數據分析,也是為了及時掌握哪些學生不會,便于輔導。通過后續(xù)分析發(fā)現這5道題完全可以分層次布置,基礎是3道題,速度快的是5道,在規(guī)定時間內都要提交。在分析數據的同時,可以讓薄弱學生和優(yōu)勢學生進行互幫,而且讓學生學會上傳圖片,讓教師快速在圖片中找到問題進行及時訂正。
課后訪談
如果課就上到這里,那么這節(jié)課中學生出現的所有問題都被帶回了教室,下次的課,還不會有提升。所以我攔下學生進行了訪談。我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上課前不會這部分知識”。只有不到10個學生舉手,其中就有我上課一直關注的那個小女生。我又問這些學生“誰是通過微課學習學會的這類習題”。這幾個學生又都舉起了手,包括那個一直在錯的女生。然后我問他們看了幾遍微課,大多數都只看了一遍,看三遍的很少。其實算法和算理微課我制作得很精很短,只有1分多鐘,目的就是讓學生不聽廢話,可以反復多聽幾遍。有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操作,所以聽了一遍就開始盲目操作,以至于微課的學習流于形式。
接下來我問全體學生“誰通過學習知道了商中間為什么寫0”。舉手的不少,可是沒有一個是正確答案,都是從算法上告訴我不夠除應該商0占位。當我再追問“算理微課中怎樣講的為什么要商0”,這時只有一個學生按照微課中的講解講了出來“因為百位余零,十位上1個十平均分成2份,得不到()個十,所以就是0個十,商0占位”。這時我也知道了為什么這些學生在預習完有關0的運算后做作業(yè)出錯率很高。所以,我強調看微課應該用心看,學會抓住其中的知識點,當看不懂的時候應該多看兩遍。
通過訪談我了解學生課堂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也能在訪談過程中把課堂上強調不夠的地方進行彌補,還能在訪談過程中引發(fā)反思,便于今后教學中的技術和教學手段提升。
總體感悟
“成長是要有付出的?!边@句話是送給客教師和我們的??徒處熢谶@過程中是最煎熬的,連著一周的備課、試講、修改、再試講、再修改。她沒有一句抱怨:“這么多人幫我,我還好意思抱怨?都是為了我的成長,我知道感恩?!笔茄?,優(yōu)秀教師都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不怕失敗,爬起來再昂首前行,就是好樣的。陪客教師備課、試講、修改的過程很累,也很幸福??粗贻p教師在我們的輔助下迅速成長,這種幸福比自己講一堂好課勝過百倍。
“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是送給為這節(jié)課付出的技術團隊的。從開始只用電腦播放微課,到用無限路由支持拼擺,到“一起作業(yè)網”及時呈現課堂數據,到用平臺進行教學,這都是團隊的力量。有團隊的支持,我相信我們會告別用性能參差不齊的雜牌平板時代,平板教室會離我們不遠,平板教室會發(fā)揮它最大的效果。
“學習是不可以間斷的。”這是送給課題組的每個成員的。我們課題組的學習應該是更專業(yè)的,所以我會找一些相關的理論文章,定期發(fā)給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然后進行交流。我們要學會用理論來支持自己的課堂,自己的教學理念。
課后我們進行了家長調查問卷,感覺到家長還是很支持微課介入課堂的。這節(jié)實驗課不能說是很成功,但這樣的實驗讓我們看到了曙光,也嘗到了微課介入數學課堂的甜頭。我們團隊和微課同行的路還很長,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許還會循環(huán)往復,但是我們堅信這條路行得通,而且前面的景色會更加美好。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