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上世紀80年代起,小學語文課本里那篇《富饒的西沙群島》,讓無數(shù)孩子從小就孕育了對海洋的想象,堪稱國人海洋意識的啟蒙。不過,包羅萬象的中小學教材,對海洋的介紹并不多,學生對海洋的認識仍然比較膚淺。這也是中國雖然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卻遠遠稱不上海洋強國的一大原因。今年3月8日,國家海洋局與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要“以海洋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為重點,增強海洋基礎知識教育”。在我國,全面的海洋教育雖然姍姍來遲,但仍為時未晚。
海洋教育需頂層設計
加強中小學海洋教育,提高學生的海洋意識,離不開頂層設計,也離不開完善的體制機制和相關政策形成整體合力。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diào)“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jīng)略海洋”,并對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做出重要批示。2014年,中宣部先后出臺了《關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工作方案》《關于提高海洋意識加強海權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海洋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全國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qū),也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重視海洋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海洋意識。
近年來,教育部在推進“海洋教育進課堂”上做了不少努力,將海洋教育有關內(nèi)容與要求納入中小學德育和地理、科學、歷史等學科的課程標準。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李天順指出:“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要求學生初步了解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相互依存關系,全球環(huán)境惡化、人口集聚增長、資源匱乏等狀況;初中地理課要求學生記住我國領土面積,知道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而初中科學課要求會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所占的比例,描述海路分布特點等;高中的地理課要設有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海洋和海洋帶、海洋開發(fā)、海洋權益等相關內(nèi)容?!?/p>
2013年,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組織海洋、教育專家和海洋特色教育中小學一線老師,編寫出版了全國首套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教材《我們的海洋》及教師配套用書。目前,已在北京、海南、四川、河北等地的部分中小學校試點推廣。2015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開始聯(lián)合編制《全民海洋意識教育指導綱要》,以指導沿海省市以及廣大內(nèi)陸地區(qū)推廣海洋意識教育。此外,相關部門還通過舉辦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建設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組織年度海洋人物評選等,推動海洋知識的普及,傳播弘揚海洋文化。
教材研發(fā)與課標制定
作為一個島嶼地級市,浙江舟山的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為加強青少年愛島愛海愛國教育,舟山市教委先后編印了各種有關海島、海洋的鄉(xiāng)土教材,并在地理教育中實施舟山地理知識教育,在歷史課中加入了舟山人民抗英事跡教育,在生物課中加入了舟山生物知識教育等。1988年,舟山市普陀區(qū)蝦峙中心小學開設了“未來漁民學校”,1993年改為“少年海洋學校”,從社會實踐活動課到海洋教育活動課,再到海洋教育(校本)課程,探索如何對學生實施海洋教育。2001年,海洋教育開始在普陀全區(qū)推廣。2004年,普陀區(qū)教育局教科室協(xié)助蝦峙中心小學編寫了《海洋教育》校本課程教材,并出臺了《海洋教育》課程標準。
2011年9月,舟山市普陀區(qū)舉行現(xiàn)代海洋教育開題儀式,成立了區(qū)教育學會海洋教育專業(yè)委員會;還組成了包括近4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3個現(xiàn)代海洋教育項目共同體,進一步明確了現(xiàn)代海洋教育研究的內(nèi)容為海洋德育、海洋體藝(海洋體育、藝術、歷史與文化)、海洋課程。此后,普陀區(qū)陸續(xù)制定了《現(xiàn)代海洋教育課程標準》,開發(fā)出《現(xiàn)代海洋教育讀本》《普陀海洋英語讀本》兩套地方教材,并開通了以“現(xiàn)代海洋教育”為主題的專題網(wǎng)站。
坐落于普陀區(qū)東港的沈家門小學,在每星期五下午,學校所有班級都要上“海納課程”。這是該校教師在2013年集體編寫并推行的。“海納課程”教材以年級段為單位,分為以海立德、以海啟智、以海健體、以海育美、以海崇勞五大板塊,內(nèi)容涉及舟山民謠、童謠、漁民號子、貝雕等,并加入漁船編碼、海產(chǎn)品中的百分率、海洋生存技能、織漁網(wǎng)、小蝦的養(yǎng)殖等海洋知識技能,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海洋意識和鄉(xiāng)土情感。學??蒲刑幹魅稳钏艺f:“立足舟山一個點,放眼世界一片天,以小課堂貼近大自然、拓展大社會。學校的海洋教育,不是為海洋而海洋,不僅是吸收一些海洋課本知識,而是把海洋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糅和起來?!?/p>
為強化海洋意識,沈家門小學別出心裁,將學校的六條校道分別以太平洋路、大西洋路、印度洋路、北冰洋路、長江路、黃河路命名。漫步其中,隨處可見海精靈LOGO標志,所有樹牌都有海浪花圖案;精致的海洋科技館內(nèi),有微縮的潮流發(fā)電設備、太陽能系列設備,纖巧多樣的漁繩結,千奇百怪的貝螺,各式各樣的學生手工作品;還有海洋知識長廊,海洋標本和船模制作陳列室等。這些建設營造著強烈的海洋意識氛圍。
建設海洋意識教育基地
2011年,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始組織實施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建設。截至2015年底,共建成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114個,分布在沿海地區(qū)及部分內(nèi)陸省份。基地覆蓋大、中、小學,涵蓋了海洋教育特色學校、海洋館、海島、濕地、海洋保護區(qū)、海洋科考船等不同類型。近年來,各基地的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活動蓬勃開展。
青島第三十九中學,是國家海洋局于2011年5月授予的全國首個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基地。今年3月18日下午,是青島39中每周例行的海洋講座時間。在這場別開生面的海洋生物科普知識講座中,青島水族館教師于紅梅用甜美的聲音、淵博的海洋知識征服了聽課的學生?!皬纳鷻C盎然的海洋上層到長夜漫漫的海底深處,從原生動物到哺乳動物,共生活了20多萬種海洋動物?!薄霸鷦游镩T中,一半都是化石種類。最具代表性的相信同學們早已熟悉,就是海洋里的小巨人——有孔蟲。”于紅梅還現(xiàn)場展示了偕老同穴海綿、石筆海膽等海洋生物標本,學生好奇心倍增:“為什么海綿的孔中還寄居了比孔還大的蝦?”“海馬究竟如何繁殖?”得到科學的解讀后,學生們對海洋孕育生命的神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青島39中在開展海洋特長教學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依托海洋教育資源,組織部分學科開發(fā)海洋特色校本課程,并成立了海洋教育特色班。副校長張玉華說:“在海洋班人才培養(yǎng)方面,學校注重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建立海洋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即‘四個一工程:每周一節(jié)海洋專家講座,每月一次海洋基地實踐活動,每學期開展一項課題研究,每學年一次海上科考。”此外,學校在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chǎn)研究所、水族館、海軍博物館等眾多駐青涉海科研單位的支持下,與多家單位簽訂了實踐基地的協(xié)議,并特聘70多位專家教授做導師,還建立了海洋博士工作站。
講好故事,營造文化
國家海洋局辦公室在《2015年海洋宣傳教育工作要點》中表示:要求以講好海洋故事為重點開展各類海洋宣教活動,重點做好對“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的宣傳,圍繞海洋業(yè)務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開展沿海地方海洋主題展會和節(jié)慶活動。
大連市西崗區(qū)濱海小學在2007年就開始嘗試進行海洋文化特色建設。學校傾力打造特色校園環(huán)境,讓學生能時刻置身海的懷抱;建立“濱海小學少兒海洋研究院”,并下設海洋文學類、海洋藝術類、海洋科技類、海洋精神類、海洋體驗類等5大類30多門課程,全方位覆蓋海洋知識的探究體系。同時制訂“十個一”學生發(fā)展目標:了解一個海洋生物,會講一個海洋故事,會說一個海洋成語,能唱一首海洋歌曲,會畫一幅海洋畫,能朗誦一首海洋詩歌,會寫一篇海洋的文章,參加一次海洋研究活動,激發(fā)一個海洋創(chuàng)意,踐行一個創(chuàng)新項目。
隨著海洋教育特色日臻成熟,濱海小學于2012年參加了全國青少年海洋教育促進會牽手全國海洋教育聯(lián)盟;自2013年起連續(xù)參與大連市慶祝海洋宣傳日和中國航海日的主場活動,并邀請社區(qū)、共建單位、海洋院校、海洋場館共同進行海洋意識宣傳活動,開創(chuàng)大連市海洋教育的“小手牽大手模式”;2014年,與開發(fā)區(qū)濱海學校一起承辦全國少年兒童海洋教育大連論壇,會上共同發(fā)起并成立大連市青少年海洋教育聯(lián)盟;2015年12月,教師劉媛媛在全國青少年海洋教育促進發(fā)起的“2015全國少年兒童海洋教育廈門論壇”上,通過現(xiàn)場展示校本課程《海洋閱讀365》——“精衛(wèi)填?!?,將濱海小學的實踐經(jīng)驗和課程、課堂推介給全國同行。
海洋教育:通往夢想的路
鳳凰縣林峰鄉(xiāng)中心完小是湖南省一所偏遠的山區(qū)小學。學生們多是留守兒童,很少有機會走出大山,大部分最遠只去過鳳凰縣城。這些家住深山的孩子雖然大多沒見過海,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做著大海的夢。
在國家海洋局的支持下,2013年10月,師生期待已久的湖南省首個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落戶林峰小學。學校要求班主任、科學教師,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到多媒體教室觀看海洋影片;將國家海洋局配發(fā)的海洋知識教材《我們的海洋》,發(fā)放給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學校圖書館設立“海洋書架”。此外,林峰小學還與地處沿海的另一所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青島同安路小學結對,向它“取經(jīng)”。青島同安路小學不僅安排一些師生到林峰小學開展交流活動,而且還帶去了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模型、許多形狀各異的五彩貝殼以及部分海洋視頻資料。
林峰小學教研室主任唐勇有一次帶學生去野外水域采樣時,采集到一只不知名的螃蟹。于是,他將螃蟹的圖片發(fā)給了青島同安路小學。兩地小學生就以“海水和淡水螃蟹的區(qū)別”為主題,進行了跨區(qū)域課題交流。后經(jīng)專家鑒定,林峰小學生采樣得到的淡水蟹學名是華溪蟹。“青島海邊有十幾種螃蟹,其中有眼睛像天線、爬得飛快的沙蟹,也有長相如黃色潤玉般剔透的豆形拳蟹,還有不太愿意動、鉗子出奇長的強壯菱蟹……”青島同安路小學生把整理好的“潮間帶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報告通過網(wǎng)絡發(fā)給了林峰小學,還分享了他們挖螃蟹的經(jīng)歷。
林峰學區(qū)校長龍成海表示:“海洋教育,也應該從孩子抓起?!笔聦嵶C明,讓孩子們從小熱愛海洋、了解海洋,有助于他們海洋意識的形成,這與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個道理。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給了山區(qū)孩子們一條通往夢想的路,內(nèi)地孩子也可以圓一個海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