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虹
著名作曲家、理論家、鋼琴家、教育家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斯洛尼姆斯基(Sergei Mikhailovich Slonimsky,1932.08.12-)是當代俄羅斯音樂的領軍人物,他從出生至今一直生活在圣彼得堡(蘇聯(lián)時期的列寧格勒),大多數(shù)作品的首演和出版也都是在俄羅斯本土,但他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其音樂的影響力遠不能用地域,甚至時間來加以限定。斯氏出身于藝術世家,他的舅祖母伊莎貝爾·文格羅娃(IsabelleVengerova。1877—1956)是著名的鋼琴家、教育家,也是美國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父親米哈伊爾·列昂尼多維奇·斯洛尼姆斯基(Mikhail LeonidovichSlonimskiy。1897-1972)是著名的前蘇聯(lián)作家,著有描寫知識分子的三部曲《工程師》(1950)、《朋友》(1954)、《世紀的同齡人》(11959);他的伯父尼古拉·列昂尼多維奇·斯洛尼姆斯基(Nikolai Leonidovich Slonimskiy,1894-1995)是美籍俄裔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作家和詞典編纂家,曾指揮瓦雷茲、考埃爾、查維斯等人作品在美國的首演。精通多種語言,最著名的是其編輯的《貝克音樂家傳記詞典》(1958-1991)。斯氏從小就展示出驚人的音樂天賦,6歲進入列寧格勒鋼琴作曲班學習,7歲就創(chuàng)作了第一批音樂作品。1943-1950年在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習,1950年考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從于阿拉波夫、舍巴林和耶夫拉霍夫,1958年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63年獲得藝術學博士學位,1976年任教授。斯氏在藝術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讓世人矚目,他是俄羅斯聯(lián)邦功勛演員(1978)、俄羅斯人民藝術家(1987)、俄羅斯作曲家協(xié)會榮譽秘書長(2010),曾獲得格林卡藝術獎金(1 983,俄羅斯聯(lián)邦最高藝術成就獎)、圣彼得堡政府獎(1995)、俄羅斯國家獎(2002)、俄羅斯“祖國功勛”勛章(2008)、國際“波羅的海之星”獎(2009)、肖斯塔科維奇獎金(2010)、車臣共和國文化部“優(yōu)秀成果獎”(2012)以及柴科夫斯基獎金(2015)等。
斯洛尼姆斯基的創(chuàng)作精力極其充沛,著述甚勤,家積宏豐,體裁之多樣,內(nèi)容之豐富.形式之多元,令人贊嘆!他的好友索菲亞·古拜杜麗娜(著名作曲家)稱其為——“永遠充滿活力的杰出的作曲家”。斯氏的主要作品包括:5部歌?。?967、1972、1980、1991、1995),3部舞?。?970、2001、2004),33部交響曲(1958-2013)。3部交響組曲(1970、1994、1999),2部交響序曲(1957、1996),9部各種形式的協(xié)奏曲(1964、1973、1983、1987、1988、1997、1998、2001、2005),2部交響康塔塔(1963、1998),1部《交響經(jīng)文歌》(1975),1部《安魂曲》(2003),2部音樂戲?。?967、2001),以及大量的室內(nèi)器樂、室內(nèi)聲樂、合唱作品和電影音樂。其中的鋼琴獨奏作品《24首前奏曲與賦格》為“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指定曲目。
著名音樂理論家M·阿蘭諾夫斯基在《交響樂與時間》一文中寫道“俄羅斯交響樂在民族文化史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它安排了自己的20世紀年史,所以通過交響樂的歷史可以了解該世紀的性質,它的內(nèi)容”?!薄孤迥崮匪够鶠楫敶砹_斯交響樂的發(fā)展和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被譽為“普羅科菲耶夫的最有才華的繼承者”。眾所周知。交響曲是西方音樂文化中最重要的體裁之一,傳統(tǒng)的交響曲通常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帶有奏鳴一套曲體裁特點的多樂章形式,規(guī)模宏大、色彩絢麗,音樂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手段最為復雜多樣,蘊含思想最為豐富且深刻。斯氏先后共創(chuàng)作了33部交響曲。這在同時代的作曲家中堪稱之最。他本人曾在一次訪談中調侃道:“我們?nèi)兆舆^得不好。當你生活得不好時,你寫得就多,當你的每一部作品永遠都遭受責難的時候,寫得更多!”斯氏的交響曲不僅數(shù)量巨大。同時也深刻地反映出從蘇聯(lián)到當代俄羅斯不同時期的歷史現(xiàn)象和時代特征。
斯洛尼姆斯基的交響曲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早期、成熟期、轉型期和晚期。第一個階段為交響曲創(chuàng)作的早期(上世紀50年代末),年輕的斯氏通過大量的藝術實踐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音樂語言,存26歲日寸創(chuàng)作完成了《第一交響曲》(1957—1958)。樂曲雖然使用了傳統(tǒng)的調性音樂和三管交響樂隊編制.但卻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快一慢一中一快的四樂章形式,而是采用了三個樂章的慢一快一慢的形式,總時長約為28分鐘。全曲有很多創(chuàng)新之處,尤其是長達13分20秒的第三樂章,作曲家將其處理為類似于帕薩卡利亞與賦格。如此新穎而復雜的終曲形式令聽眾耳目一新。從第一到第二階段之間有近20年斯氏沒有創(chuàng)作交響曲,這期間他在其它音樂體裁領域積極探索和實驗各種現(xiàn)代作曲方式,在作品中大膽嘗試多調性、微分音、十二音序列、點描法、偶然音樂等先鋒派技法。以第一弦樂四重奏《交替圣歌》(1968)為例.斯氏存作品中使用了1/4微分音、非確定性音高、機遇節(jié)奏、流動演奏空間等手法。
第二個階段為交響曲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可稱為“新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期。斯氏通過長期研究俄羅斯(尤其是西北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找到了所謂“自然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思維模式,這一時期他共創(chuàng)作了8部交響曲。1978年完成的《第二交響曲》被蘇聯(lián)音樂理論家格里戈爾耶娃認為“是70年代新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方向的代表作。也是交響樂體裁、協(xié)奏曲風格的典范之作,創(chuàng)造了音樂風格的新轉折——70年代的‘新的新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是俄國音樂的古典基礎同現(xiàn)代思維的鮮明對比的‘多因素綜合的進一步的發(fā)展”。80年代斯氏相繼完成了《第三交響曲》(1982,四樂童)、《第四交響曲》(1982,四樂章)、《第五交響曲》(1983,三樂章)、《第六交響曲》(1984,單樂章)、《第七交響曲》(1984,五樂章)、《第八交響曲》(1985,單樂章)、《第九交響曲》(1987,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