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威喆
“既然念了大陸第一的中央美院,那就要念最強的第一畫室!”吳金河是第一位考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正科班、同時也是第一位考進中國油畫院并畢業(yè)的臺灣生,曾榮獲首屆中國油畫新人獎(2010)、時代杯中國青年寫實藝術大展優(yōu)選獎(2010)、第三屆臺灣筆會銀筆獎(2014)等。他將技法扎實的古典寫實,融入時尚攝影的理念,以超越宗教的視角,在靜穆的畫面中傳遞心靈的神思。
吳金河,1979年出生于臺灣彰化,幼時家境困頓,使他搬遷至高雄暫居,而后隨父母到臺北發(fā)展,放學后便在自家經營的小面攤幫忙,閑時便在店里涂鴉。有次漫畫家蔡志忠到店用餐后,看到他在畫畫,隨手留一份電影分鏡腳本讓他臨摹,這開啟了他繪畫的興趣。父親為了栽培他,送他到畫室學畫,他也不負期望,以術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復興美工的美工科。
“我只是喜歡畫畫,將作品畫好!”吳金河表示,當時他沒有想過未來要當藝術家。然而時任復興美工廣告設計科的系主任陳國良曾對他說,即使你是第一名考進來的,但如果不是全校畫得最好的,就只是全校幾千人之一;若你不是全臺灣畫得最好的,就只是全臺灣會畫畫的一個人而已。這番話對吳金河影響很大,使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畫技,期勉自己要畫到最好。
古典的筆,不羈的心
“即使是學生,畫久了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要為自己的想法表態(tài)?!眳墙鸷釉趶团d美工就讀時與老師發(fā)生激烈的沖突,由于復興美工以嚴苛的技法教育出名,教師若不滿意學生作品,會當場撕毀。吳金河于高三時,因創(chuàng)作理念上與老師不合,爭執(zhí)不下,憤而休學。等待入伍期間,他在服飾店賣過衣服,到夜店站過吧臺??此颇晟俨涣b的經歷,后來卻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養(yǎng)分。
退伍后,當年的畫室老師王杰,看到大陸的大學正開放對臺招生,于是便鼓勵吳金河去報考中央美術學院。吳金河亦對中央美院扎實的寫實功底印象深刻,于是他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一人直奔北京赴考,從此成了中央美院校史上第一個被錄取的臺灣生。
從2002年到北京中央美院讀書,進而再考進中國油畫院獲得碩士學位,吳金河不僅熟稔北京藝文圈,更在大陸成家立業(yè),除了與朋友合開畫室外,亦不少藝廊找他合作,然而因為他受臺灣人的身份限制,離開學校后,大部分的美術競賽他都無法參加,使得他無法進一步的累積資歷;此外,雖然他與從事服裝設計的老婆在大陸都有不菲的收入,但因皆非北京戶口,考慮到北京高昂的房價和孩子的教育成本,2014年他攜妻返臺發(fā)展。
回臺后,吳金河也沒閑著,積極參加比賽、展覽,并在臺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8479)舉辦的臺灣藝術研究院油畫比賽中獲得矚目,進而獲聘為專職駐村藝術家,于是他又舉家從臺北南下,一家三口目前居于高雄。
吳金河表示,雖然離開生活了12年的北京有些可惜,感受到人脈斷失、一切歸零再重新開始的無奈,但在決定的當下并沒有太多掙扎,因為身為藝術家,想去哪就去哪,畢竟藝術是世界的,不需受限于某個地方,在哪都可以創(chuàng)作,正如當初從臺灣到北京,亦遭遇到不同的文化沖擊一樣,重點是如何去開拓自己的視野,轉換自己的思想。
臺灣的技巧,央美的觀念
吳金河指出,臺灣與大陸美術教育的養(yǎng)成系統(tǒng)不同,文化環(huán)境與視覺經驗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臺灣大多習慣以碳筆畫素描,大陸則用鉛筆;在構圖時,臺灣會先以點標出對象的相對位置,再畫出輪廓,大陸習慣直接以線條勾勒輪廓,再進行修正;在人物畫上,大陸古典寫實的人物畫,膚色較白,臺灣則習慣將膚色畫得較為紅潤。最有趣的一個經驗是,吳金河剛到中央美院時,就被老師批評天空為何畫得這么藍,不符合現實,因為北京的天空是灰的。
“繪畫是不擇手段,達到畫面上最好的感覺!”吳金河在中央美院主要受到楊飛云、朝戈、李帆等教授的指導與影響。他表示,中央美院的學風開明,只要畫得好,用什么技法都沒關系,事實上他絕大部分的技法都是在臺灣打下的基礎,而在中央美院學到最多的是觀念,影響最大的就是嚴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吳金河談到,中央美院版畫系副教授李帆,曾帶領學生賞析方力鈞、徐冰等當紅藝術家于中央美院就讀時的作品,讓他認識到這些大師當初對基本功的自我要求,體悟到一筆一劃皆功夫,因此吳金河對待自己的創(chuàng)作,每一筆亦是慎密斟酌,尤其講究如何從輪廓線延展到整體畫面的構成。
乍見吳金河的作品,會被畫面上細膩繁復的織布花紋所震攝,甚至在沒有任何輪廓線的情況下,僅靠花紋的變化,便能表現出織布的皺折感,足見他扎實的寫實技巧。
吳金河對作品中的人物會使用到的布料、服裝、飾品亦特別講究,?;〝翟氯ふ疫m當的織品,以呈現作品的質感與氛圍,這得益于他曾在服飾店工作的經驗。此外,來自服裝設計領域的妻子不僅可以擔任他的模特,更能在造型搭配上給予他寶貴的意見,這也是吳金河在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來源。
超越宗教,描繪內在的寧靜
在畫面的構成上,吳金河習慣采用簡潔的背景,使觀者的視覺完全集中在人物身上;他亦大量運用時尚攝影的概念,例如打光的方式、模特的姿勢、人物的造型等,使作品具有現代感;創(chuàng)作靈感則來自歐洲的祭壇畫,因此常以三幅畫為一組來表現。
但相較于傳統(tǒng)的宗教畫,吳金河刻意在作品中排除明顯的宗教符號,僅采用世俗可見的衣著、首飾或東西方宗教里皆視為圣潔象征的蓮花來表現隱喻的信仰意涵,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不會有十字架或圣母像這些習以為常的宗教符碼,但卻透露著一股圣潔、寧靜的氛圍。
吳金河表示,他從小喜歡思考生命價值、信仰等問題,因此在創(chuàng)作上,會從自我的內在出發(fā),探求人類向往的精神性。透過人物的肢體語言、所處的情境,尤其是情緒的表現,讓觀者能夠在觀賞作品時,也可以讀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進而感受到崇高的心性。
相較世界各地的宗教沖突,臺灣是極少數宗教相處很融洽的地方,也造就吳金河能夠廣泛的去接觸不同的教派,卻又不特別執(zhí)于某個宗教。他認為,雖然各個宗教的教義不同,但在這些教義的背后,都有人類向往的寧靜。
吳金河引用心理學家榮格探討信仰的寓言故事時談到,精神之河在地脈潛流,突然從某個地方冒出,而宗教就像是在地表上發(fā)現了泉水,進而造一口井,圍起籬笆供人使用,然而人最終該信仰的,是地表下的那條河,而非那口井。
“我期望自己的藝術,可以超越宗教的樊籬!”吳金河相信,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信仰”,去追求某種崇高的生命價值。因此他希望可以透過共通的藝術語言,在當代社會熟悉的視覺語匯下,將內在的寧靜傳遞給觀者,讓每個人都能夠藉由他的作品,觸碰心底的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