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
關(guān)于江西文港的毛筆起源,元代以前沒有確切史料記載,據(jù)《贛東史跡》載:相傳在2100多年前,制筆技藝是由秦朝時期的咸陽游俠郭解、朱興傳授而來。據(jù)族譜記載,山東鄒縣的鄒氏于西晉時期遷居臨川城西,開始制作毛筆,后代遷徙于臨川李渡、文港一帶,繼續(xù)承傳祖上的手藝,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唐朝時期,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進(jìn)入鼎盛時期,同時也是毛筆制作技術(shù)日臻完善的時代,此時的文港,已有繁榮的筆市。明代中期,文港毛筆開始走出江西,并成為皇宮御筆。到了清代,文港毛筆發(fā)展開始加速。周虎臣筆莊、鄒紫光閣筆莊的設(shè)立,使得文港筆的發(fā)展迎來了一個高潮。
一
以下整理的是二十多年前文港毛筆水盆制作工序。
(一)分羊毛
1、撕羊毛
羊毛買來后,用拇指用力夾緊羊毛毛料,并逆著毛根的方向撕開,攥著輕磕幾下使其平整,然后用手握緊毛根處,用剪刀在與獸皮的連接處剪掉,再將羊毛根部撕開、找齊,束成小捆,待用。
2、齊根
將撕好的羊毛放平,使根部整齊并朝下,在桌子上輕磕幾下,并旋轉(zhuǎn)羊毛,使手中的羊毛根部進(jìn)一步找齊,再取適量的水將毛料打濕,在板上旋轉(zhuǎn),輕磕使齊。這個過程要反復(fù)幾次。
3、梳絨
羊絨不能用于做筆頭。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打濕后的毛料,右手握著的鋼梳與毛料彎曲成15°的角,反復(fù)梳理,將毛料中的絨梳出、去除。在梳理的過程中,從毛根(在上)部朝毛鋒處或毛鋒朝上時從毛鋒朝毛根處用力,這樣相互交替進(jìn)行。這個過程也要重復(fù)幾次,直至所有的絨都被梳出為止。
4、去水
右手食指和中指成剪刀狀夾緊梳完絨的毛料,用力將水分去掉,再將毛料橫向放到鋼梳柄上,將混合毛料并齊豎直放在桌面上,用左手握緊毛根處,右手捏緊去水分,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手心向上。用鋼梳向上梳理,繼續(xù)將毛料中的絨梳出,然后毛鋒朝下地向下梳理幾次。
(二)去油脂
將毛根及毛鋒浸泡在石灰水中,并將多余的石灰水?dāng)D掉,石灰水也可用泥水代替,因?yàn)槟嗨泻袎A性成分,也可以去油脂,用含泥水的毛料反復(fù)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泥水要充分浸透毛料,鋼梳的梳理順序是從距毛鋒三分之二處向毛根進(jìn)行梳理。
(三)齊毫
1、齊毫
這就是將長短不一的毛料,沿齊毫板(也叫齊板)左側(cè)往右側(cè)拉毛鋒的過程。具體為:拿一個長35厘米、寬12厘米、厚0.5厘米的齊板,用左手托住齊毫板,拇指按住板面左側(cè)邊緣,其余四指握在齊板底部以托住板,右手握住絨毛部分,將毛料鋒端蘸上少許水,右手向左手移動,左手大拇指在沿齊板邊線處接住伸過來的毛鋒并輕按,即把右手的毛鋒一絲一絲地捏住,右手再橫向慢慢地向右抽出,左手接住的毛鋒即伏貼在板面上。這樣按次序排列,使毛鋒齊于齊板的邊緣。
2、去水
齊毫后,用海綿吸取適量的石灰水淋在毛料上,將浸濕的毛料聚緊,拿一個長15厘米、寬5厘米的磕板,將磕板與齊板形成一個直角,用磕板輕磕齊板一側(cè),在磕的過程中,要繼續(xù)保持成90°角,這樣是為了找齊毛鋒處。找齊后的毛料在齊板上成一個由短到長依次排列的形狀,用扁水刀豎直輕壓毛料,擴(kuò)大毛料間距離,并去除毛料間多余的水分,再用磕板輕磕齊鋒處,取一個紙墊垂直壓在毛料上方,輕輕下壓幾次,將多余水分去除,將紙墊均勻用力地按在毛料上,然后用扁水刀的斜頭輕輕朝毛鋒方向刮幾次,去除剩余的水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絨和粗毛要及時去除,用右手拇指和扁水刀尖頭輕夾橫向去除,然后將齊板倒置,將齊好后的毛料取下,準(zhǔn)備下一個步驟。
3、切齊
取一片鋒穎(已經(jīng)齊好的毛料),貼在尺板(也叫則子)弧形內(nèi)側(cè),在毛鋒處蘸取少量水,再輕磕,尺板和毛鋒對齊后,將放置好的尺板翻轉(zhuǎn)形成一個弓形,并用力將尺板弧形壓平,保持毛根向上,再用水刀沿尺板邊緣處切齊,去除毛根。
制作筆柱的毛鋒、毛肚、毛根、筆披等部分同以上工序。
(四)混毫
將切完后的毛料分出毛鋒、毛肚以及毛根,由高到低排列,然后將它們混合在一起蘸水,毛根朝下的豎直在桌上輕磕幾下,將毛根找齊,蘸取適量的泥水或石灰水,用鋼梳將其刷順,梳理的順序是從毛鋒向毛根,梳理的過程要重復(fù)幾次,去除梳出的絨。將梳順的毛料平鋪在鋼梳柄上,將其形成分散狀,使長短不同的毛料能夠混合在一起,然后分成均勻的幾份,再混合在一起,輕磕,并從根部找齊、梳理,這樣混合的過程要重復(fù)幾次,直到整個毛料混合均勻?yàn)橹埂?/p>
均勻后的毛料要按扁,用長17厘米、寬2厘米,尖頭成45°角的扁水刀將梳理出的雜毛或絨毛壓在刀與拇指之間,輕輕地抽出,重復(fù)幾次,直到?jīng)]有絨毛為止。
(五)制作筆頭
1、 分筆柱
將混勻的毛料按照直徑1厘米左右的筆柱來分。左手握住毛根部,右手從毛根部向毛鋒處輕捋,弄成一個大致的筆柱狀,在這個過程中,要檢查筆柱份量,當(dāng)直徑大于1厘米時要剔除多余的,小了則添加。
2、 蓋披毛
用右手握住扁水刀,按筆柱:外披=3:1的比例分出一枝筆大概所需要的披毛,也就是將筆柱蓋完一周即可。將選好的外披平鋪在板上,用水刀蘸取少量水分,垂直輕壓外披,使其均勻,去除多余水分。將去水后的外披平鋪在左手中,取一個筆柱放在外披邊緣處,再用右手拇指慢慢卷過來,使外披繞筆柱一周,用手捋順,輕磕筆根,這樣一個筆頭就成形了。
3、涂膠
膠是鹿角菜加水制成的,取一個筆頭蘸取適量的膠,(在距離毛根2毫米左右處),并停留1到3秒鐘,使膠能夠充分被毛根吸收。
4、曬干
將制作好的筆頭放在太陽下,使其自然干透,時間長短因季節(jié)而變,一般都是到干透為止。
5、捆扎
將曬干后蘸膠的部分在桌上輕輕摩擦幾下,使筆頭的膠弄松,然后右手蘸取少量的水,目的是使線濕潤,線就不容易斷開。取一根絲線,在距離筆根2毫米處,將絲線從筆頭上方以順時針方向纏繞幾圈,然后在筆根上方反方向打一個活結(jié),并套在筆根處,再不斷旋轉(zhuǎn)筆頭,筆頭就自動走到絲線頂部。這樣一個筆頭就捆扎完畢了。在拉緊絲線的過程中,每旋轉(zhuǎn)一次筆頭,都要用一個木頭制成的拍板不停地拍打筆頭底部,防止在緊線的過程中筆根部參差不齊。
(六)粘筆頭
將扎好的筆頭根部蘸取適量的膠,所謂適量,是指膠的位置在距離筆根2毫米處,也就是扎線的位置,蘸膠的過程要持續(xù)3到5秒鐘,將蘸膠的毛根方向朝里旋轉(zhuǎn),扭動筆根,放進(jìn)筆桿前端槽部。
二
有人說,在毛筆制作上,文港人多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比如引進(jìn)梳毛機(jī),比如采用尼龍毛加健,比如將毛筆制作分工精細(xì)化……
對此,鄒農(nóng)耕先生有不同看法。
他認(rèn)為,一方面,對于文港人的創(chuàng)新,要正確對待。比如梳毛機(jī)的引進(jìn),在一定程度上,確實(shí)起到解放人力的作用,冬天師傅制筆不再辛苦,而且梳毛雖比不上人工,但是也算均勻,起碼比中等以下手藝的人的工藝好,制作一般的毛筆應(yīng)該不成問題。而制作上等毛筆,用梳毛機(jī)肯定行不通。
使在用尼龍毛在一定程度上也值得肯定。唐人流行寫碑,用苘麻加健,非常適合。而宋代卻不使用苘麻,因?yàn)槟菚r宣紙已經(jīng)發(fā)展相當(dāng)好,苘麻制作的毛筆含墨多,下筆時墨濃,寫起來澀筆,運(yùn)筆不暢。過了一百多年,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開始寫篆體和隸書,從此苘麻制作的筆又派上用場。到了清朝、民國時期,寫碑的人多起來,苘麻筆十分盛行。解放后,啟功先生也十分推崇用苘麻制筆,因?yàn)檫@樣的筆制作成本不高,更重要是好寫。然而用苘麻制筆,會發(fā)出臭味,且工藝繁瑣,故制筆師傅不愿意采用,同時苘麻筆蘸墨后很容易發(fā)脹,下筆即成墨豬,所以現(xiàn)在不流行苘麻筆,也算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尼龍毛似乎更適應(yīng)了時代的要求,很受人喜歡,但在一支筆里,多用尼龍毛肯定無益。
像這兩方面的“創(chuàng)新”,其實(shí)說到底是一種科技創(chuàng)新,與制筆本身技術(shù)無關(guān)。
值得一提的是文港人在分工上的精細(xì)化。在二三十年前的文港,羊毛市場剛剛興起,每個筆工師傅都是在市場上購買羊毛,然后在家分羊毛,去油脂,齊毫,這些工序必不可少。而現(xiàn)在,做羊毛生意的人將這些工序已經(jīng)提前做了,筆工師傅購買的羊毛基本是半成品,可以直接混毫制作筆頭了。這就大大提高了制筆的效率,然而這種創(chuàng)新說到底還是工序的整合,不算技術(shù)創(chuàng)新。
真正技術(shù)創(chuàng)新應(yīng)該是在制筆128道工序上的改進(jìn)或發(fā)明,然而,縱觀全國的毛筆制作,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絕無僅有。
128道毛筆制作工序,在清代時,已經(jīng)淘汰了十幾道,真正在用的也就110多道,到了民國時期,還是110多道,這是否說明毛筆制作工序沒有變化呢?不盡然,因?yàn)檫@期間也減少了幾道工序,同時將以前淘汰的幾道工序又重新使用上了,這樣加加減減,工序總量還是不變。所以在一般人看來,現(xiàn)在增加一道工序是創(chuàng)新,豈不知這個工序可能在唐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使用過,只不過今人不知道罷了。
對于在工序上偷工減料、投機(jī)取巧,那只是做劣等筆的證據(jù),根本談不上創(chuàng)新。
三
讀書有三重境界,制作毛筆也有它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入門級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p>
制作毛筆有工序128道,每道工序,都要求一絲不茍的完成,這是前提。
達(dá)到入門級的師傅除了每道工序不折不扣地完成外,他還需要制作毛筆的基本功扎實(shí),齊毫功夫到家,能夠做到在配好材料的前提下,將不同尺寸的齊好的毫毛一層層疊好,如最開始疊1寸8的,然后疊1寸6的,再疊1寸4的,就這樣依次疊好,制作出來的筆頭平整、舒坦,才算通關(guān)。
境界二:通技級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所謂師父引進(jìn)門,修行在個人,制筆靠的是感悟。
同一支筆,它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達(dá)到通技級的師傅不是說每道工序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就夠了的,他還需要獨(dú)自完成配料工序,能夠選擇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筆(這不僅是節(jié)約材料,更是制筆功夫的表現(xiàn)),更需要根據(jù)書寫者的個人愛好或習(xí)慣甚至是自身?xiàng)l件的不同而對毛筆軟硬程度的不同要求,通過一定的技術(shù)手段,對筆毛材料的加加減減,不斷地試驗(yàn),不斷地改進(jìn),再不斷地試用,直到滿意為止。這個過程全憑手感,沒有標(biāo)準(zhǔn),無法衡量。
通技級的師傅能夠制作出大多數(shù)人喜歡的筆。境界三:問道級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人說,通技級師傅不是最好的筆工,甚至可以說,是寫毛筆的人在教他制筆。不錯,制筆師傅的加加減減,若沒有書法家的指導(dǎo),是無法完成的。
而問道級的師傅就不一樣,他不會只滿足于對器的了解,除了制作毛筆以外,他對筆文化還有一定研究,而且會深入挖掘古代毛筆的內(nèi)涵,仿制古代毛筆,甚至?xí)?chuàng)造性地制作新筆品類。書法成就再好的書法家,對毛筆的了解也遠(yuǎn)不及他,更遑論指導(dǎo)他制筆。
只可惜這樣的人寥若星辰!
(資料來源:《文筆》《江南毛筆鄉(xiāng)》,同時感謝農(nóng)耕筆莊、淳安堂和南灣村小眼師傅的大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