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shí)具茲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jīng)之旨,尤殷勤[1]焉。
當(dāng)紂之時(shí),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圣人之言無所用。進(jìn)死以并[2]命,誠仁矣,無益吾祀[3]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4]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范[5],辱于囚奴。昏而無邪,隤[6]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7]。”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圣師。周人得以序彝倫[8],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范》[9]?!狈ㄊ谑ヒ?。及封朝鮮[10],推道訓(xùn)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yuǎn),用廣殷祀,俾[11]夷為華,化及民也。率[12]是大道,叢[13]于厥[14]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嗚乎!當(dāng)其周時(shí)未至,殷祀未殄[15],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16]紂惡未稔[17]而自斃,武庚[18]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19],歲時(shí)致祀,嘉先生獨(dú)列于《易》象,作是頌云。
【注釋】
[1]殷勤:本指熱情周到,此指多次、屢次。
[2]并:通“摒”,摒棄。
[3]祀:祭祀。
[4]與亡:與通“預(yù)”,預(yù)先。亡,逃亡,出走。
[5]謨:謀劃、謀略。范:法則,原則。
[6]隤(tuí):跌倒、挫折。
[7]明夷:卦名,見《易經(jīng)·明夷》。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隱藏起自己的智慧,但堅(jiān)持正道。
[8]彝(yí)倫:彝,常規(guī);倫:人倫。彝倫,人和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guān)系。
[9]《洪范》:《尚書》中的一篇,相傳為禹時(shí)的文獻(xiàn)?;蛹右栽鲇喓?,獻(xiàn)給周武王的大法。實(shí)際上,《洪范》是后人所作。洪:大。范:規(guī)范,準(zhǔn)則。
[10]朝鮮:古代地名。
[11]俾:使動用法,使達(dá)到某種程度。
[12]率:遵守、遵循。
[13]叢:聚集、集中。
[14]厥:其、他的。
[15]殄(tiǎn):盡、絕,斷絕、滅絕。
[16]向使:如果。
[17]未稔:沒成熟,沒達(dá)到頂點(diǎn)。
[18]武庚:名祿父,紂王子。周武王滅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與管叔蔡叔反叛被殺。
[19]汲郡:郡名,郡治在今河南汲縣西南。
【閱讀指津】 《箕子碑》全文選自《柳河?xùn)|集》,碑文部分選自《古文觀止》第六卷,是柳宗元為箕子廟寫的碑文?;用阌啵蠹q王的叔叔,曾任紂王的太師,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北一帶),故后世稱他為箕子。因勸諫紂王被囚。周滅殷之后,武王釋放了他。據(jù)傳說,箕子不愿仕周,于是逃亡到朝鮮,后周武王將朝鮮分封給箕子。
碑,是古代一種文體,應(yīng)用范圍很廣。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多散文以記事,稱為“碑”;后部分多韻文以贊頌,稱為“銘”或“頌”?!痘颖吩挠斜晚?,《古文觀止》等只錄其碑,所以后來的很多文選、教材都沿襲略“頌”的做法。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政治改革而被貶官,先是降為刺史,還沒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紂王無道,箕子勸諫不從,反遭迫害?;拥脑庥雠c柳宗元的遭遇很有類似之處,文章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中蘊(yùn)含了深厚的感情和無限的感慨,可以說,《箕子碑》是柳宗元借贊美箕子來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負(fù)的。
《箕子碑》碑文中,柳宗元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處世的三個(gè)標(biāo)準(zhǔn):“正蒙難”“法授圣”“化及民”。并直接指出箕子立身處世完全符合上述三個(gè)標(biāo)準(zhǔn),所以孔子在敘述六經(jīng)主旨時(shí)多次提到他。
緊接著,作者用人物的行為來逐條加以對照闡述?;铀幰笊棠┠辏瑫r(shí)紂王荒淫無道,上天威示不能讓他警戒,圣人對他的勸告也沒有用,箕子把明智藏在心中,為堅(jiān)持正道,不惜蒙受苦難;等到天命改變,周朝建立,他把法典交給圣明的君主;被封朝鮮以后,他推行王道,教訓(xùn)樹立好的風(fēng)俗,施教化給百姓,他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至此,作者直抒胸臆: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時(shí),采取了裝瘋賣傻的隱忍圖存方式,是一種明智之舉,表達(dá)出對箕子的崇敬之情。
總之,文章高度贊頌了箕子既忠貞又富有智慧,忍辱負(fù)重,輔助圣王建立國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業(yè)績。
閱讀此文,要注意如下幾點(diǎn):一是要通讀全文,通過對文章整體理解,結(jié)合上下語境來把握重點(diǎn)字詞的意思,如:“故孔子述六經(jīng)之旨,尤殷勤焉”中的“殷勤”,“與之俯仰,晦是謨范”中的“謨范”,“率是大道,叢于厥躬”中的“叢”等;二是要準(zhǔn)確把握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不同的意義,如“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范”“率是大道,叢于厥躬”“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等句中的“是”的意義;三是要注意重點(diǎn)句子的理解與翻譯,如“殷有仁人曰箕子,實(shí)具茲道以立于世”,“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于斯乎?”并能透過句子了解作者表達(dá)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