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梅澤紀(jì)念館藏河上公注《老子》寫本保留了唐鈔本的原貌,將其與傅奕的《道德經(jīng)古本篇》及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老子》等相對照,可知以唐本為底本的梅澤本同唐傅奕古本保留了《老子》原始的詠唱性,而中國通行的影宋本河上公注《老子》和通行的王弼注《老子》則把詠唱句式改為散文句式,從而失去了《老子》原始的詠唱性。
【關(guān)鍵詞】梅澤本《老子》;詠唱性
我國現(xiàn)存的《老子》流行注本有兩大宗,一為王弼注本,一為河上公注本。
河上公注《老子》(后簡稱河上注)自晉南朝廣為流傳,至唐初已出現(xiàn)不同版本。從唐代至今,經(jīng)歷代道家流派學(xué)者傳抄、翻刻、校點、節(jié)錄、引述,現(xiàn)存有關(guān)河上注的版本和文獻(xiàn)資料甚多,其中一種為日本舊鈔本和刻本。
關(guān)于日本舊鈔本和刻本,嚴(yán)紹璗先生的名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中冊)記錄的“日本現(xiàn)存《老子》寫本多種”中,首先提到的最古寫本為“南北朝時代北朝后光嚴(yán)天皇應(yīng)安六年(1373)寫本一種。此本今存梅澤紀(jì)念館”。這一藏本分為上下二冊,長25.5公分、寬18.8公分,封皮采用的是楮紙,書名為墨筆所書,正文共63頁,在每冊開頭有“今出川藏書”的朱文方印。唯一可惜的是下卷缺失了第38章末尾到第39章開頭的一頁內(nèi)容。
把梅澤紀(jì)念館藏本河上公注《老子經(jīng)》(以下簡稱“梅澤本”)同我國現(xiàn)通用的影宋本河上公注《老子》以及通行本王弼注本、傅奕的《道德經(jīng)古本篇》及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等相對照,我們發(fā)現(xiàn)梅澤本和傅奕古本同為唐本,有其共性。但又有其不同之處,如《老子?道經(jīng)》第二章:
梅澤本: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傅奕古本: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夫惟不處,是以不去。
同帛書本和北大漢簡本對照,可知傅奕古本在前一句上接近于帛書本,后兩句卻接近于北大漢簡本;而梅澤本前一句接近于北大漢簡本,后兩句卻接近于帛書本。兩者正好相反:
帛書本:萬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弗唯弗居,是以弗去。
北大漢簡本:萬物作而弗辭,為而弗侍,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功成不處。夫惟不處,是以不去。
曾有研究者指出,“帛書《老子》用韻的第二個特色,是使大量的虛詞和語氣詞入韻。這兩類詞入韻,便于拖腔和過渡,詠唱自然而流暢”。本文就句中“之”、“其”、“于”、“者”、“焉”等虛詞的韻律節(jié)奏性做一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我國現(xiàn)通行的影宋本《老子》河上公注、通行本王弼注《老子》的第二章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梅澤本和傅奕古本同北大漢簡本,接近于帛書甲本,如下: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后之相隨……
帛書甲本為: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
“……之……也”是典型的由助詞“之”和語氣詞“也”構(gòu)成的詠唱句式。從先后結(jié)構(gòu)上看,前文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智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以及后文的“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辭,為而弗侍,成功而弗居”,參照北大漢簡本可知從“有無之相生也”到“先后之相隨也”6句是一段獨立的文字,是作為前文論點及后文結(jié)論“是以”的論據(jù)而存在的。
梅澤本《老子?道經(jīng)》第4章寫道: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其中“吾不知其誰之子”一句接近于帛書本,而不同于北大漢簡本、傅奕古本、王弼注本和影宋本。這里的“其”同《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的“其”一樣,是語助詞,用于構(gòu)成歌謠韻節(jié)句式“……其……也”,傅奕古本等去掉“其”后,就沒有了詠唱句式的特點而散文化了。
綜上所述,梅澤本與傅奕古本在句中助詞及句末助詞上,多同于帛書本和北大漢簡本,具有鮮明的詠唱性;而影宋本和王弼注本則無這些句中或句末助詞,從而失去了《老子》原始的詠唱性。也就是說,以唐本為底本的梅澤寫本同唐傅奕古本保留了《老子》原始的詠唱性,而影宋本和王弼注本則把詠唱句式改為散文句式,從而失去了這一《老子》原始的詠唱性。
注釋:
[1]參見嚴(yán)紹璗編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中冊),中華書局,2007年3月第1版,第756頁。
[2]參見陳廣忠《帛書<老子>的用韻問題》,復(fù)旦學(xué)報,1985年第6期,第80頁。
作者簡介:王玉環(huán)(1988-),女,河北省秦皇島市人,民族:漢職稱:講師學(xué)歷:博士。研究方向:中日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單位:東北大學(xué)語言學(xué)院日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