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人杰
紫砂壺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有著“東方紫玉”之稱,自明、清時期鼎盛以來,歷經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瓷藝術的瑰寶。紫砂壺集實用、藝術和文化于一體,并將諸多姊妹藝術精華融于一身,通過傳統(tǒng)的技術語言達到形象和內涵的升華。世人用“內懷冰清,外涵玉潤”來贊美紫砂壺,表現(xiàn)其內外皆修的本質,也進一步說明每一把看似簡約的紫砂壺,其實都有著不簡單的藝術生命力。
在中國藝術中,“形”和“神”一直是古今藝術家們探討和追求的方向,顧愷之曾提出“以形寫神”的藝術命題,著重凸顯藝術作品傳神達意的境界,紫砂壺也不例外,相比較而言,紫砂壺的“神”則更多地表現(xiàn)在其對于文化情感的承載能力,以及壺與人的互動共鳴效果。
紫砂壺的“神”與中華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壺與文化融會貫通,不僅延續(xù)了文化精髓,也使之煥發(fā)出具有藝術質地的獨特魅力,頗為打動人心。古今壺藝佳作幾乎都能與民俗民風、文化內容等產生關聯(lián),這一方面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性能,另一方面也是制作者思想人文修養(yǎng)的最直觀體現(xiàn)?,F(xiàn)所要闡述的這把“德鐘壺”(見圖1),便與人文修養(yǎng)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中國人十分講究道德,而其中“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便是德。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儒家則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梢哉f,“德”對中華民族思想觀念的形成影響深遠,以此為前提所形成的德文化則滲透到了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在內的方方面面。
“德鐘壺”象征樂德之意。鐘者,樂器也,禮樂為用,頌之以德,德經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鐘壺”將兩者結合為一體,形態(tài)方圓得體,氣質剛柔相濟,將德文化的精髓含蓄而充分地表達了出來,令人贊嘆。但是,“德鐘壺”實際上是一款十分傳統(tǒng)的紫砂壺型,其首創(chuàng)者是清代壺藝大師邵大亨,其壺作為其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在技藝手法的表現(xiàn)上達到了紫砂傳統(tǒng)基礎技藝的巔峰,器型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簡潔質樸,而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頗具大亨遺韻。
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說:“經我數(shù)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慨”。因此,“德鐘壺”實際上亦是邵大亨藝術水平和人格魅力的展示,這把壺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器皿范疇,深受世人推崇。
“德鐘壺”作為傳統(tǒng)紫砂造型款式的經典代表,它同時也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思想風骨,我們后人在制作這一壺型時,更多的是帶著崇敬的情懷去揣摩和再現(xiàn),并將自己的理解與精神訴求轉化到壺中,使“德鐘壺”這一經典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這把“德鐘壺”充分延續(xù)傳統(tǒng)之風,以光素簡雅為造型特征,不施裝飾、渾若天成,主要通過線條的搭配和協(xié)調來實現(xiàn)作品厚重而不失清麗的藝術美感。整壺造型方中寓圓、骨肉亭勻,壺身飽滿呈直筒狀,但直中微鼓,沒有明顯的線面交接,線韻流暢;壺底為平底,這樣的設計更便于壺型保持穩(wěn)定性,富有端莊之感;壺嘴如一節(jié)玉筍,挺而潤,干凈利落;壺把渾厚大氣,圓中更見力度,與壺嘴前呼后應,凸顯實用之效;壺口之上下圓線像雙唇輕抿,平和端莊、神態(tài)自若;圓壺蓋微微上鼓,口蓋直而且緊,無落帽之憂,而蓋上的一條細線作為裝飾,則畫龍點睛,豐富了整把壺的視覺審美意境,從而使作品在外觀上既簡潔,又具有恰到好處的精美妙趣。整把壺通過不同方向的直線和曲線搭配完成,整體和細節(jié)處理得當,全局概念極強??梢哉f,看似簡潔的壺型中飽含了縝密的設計和精密的制作,使之收放自如,各方面均恰到好處。
總而言之,“德鐘壺”作為一種經典壺型,我們后人在對其進行藝術重現(xiàn)的時候,都應該極為重視,除了運用扎實的技藝來制作之外,更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使文化的魅力自然融入到作品中,從而使人們在面對這把壺時,能夠觀其內蘊,反照自己的內心,進而理解德文化的深刻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