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全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黑龍江傳統民間藝術龍江劇面臨著傳承與發(fā)展的巨大挑戰(zhàn)。如何順應時代潮流發(fā)展、創(chuàng)新、傳承龍江劇,如何在音樂院校傳承和發(fā)展龍江劇是文章探討的重點,以期對龍江劇的現代傳承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龍江??;傳承與發(fā)展
龍江劇是中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于黑龍江的地方戲曲新劇種,是黑龍江漢族地方戲曲之一。
1 傳統民間藝術“龍江劇”的概述
在1958年東北協作區(qū)第三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指出:“要繁榮和發(fā)展東北的文化,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地方戲曲劇種?!备鶕@一指示,龍江劇于1959年伴隨龍江劇院的成立而誕生。龍江劇是1959年在東北二人轉和拉場戲(含獨角戲、單出頭)的基礎上,由龍江劇群體藝術家、導演藝術家、音樂藝術家經過多年的舞臺劇目實驗,不斷改革創(chuàng)造,逐漸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的地方劇種。
早在龍江劇院建院30周年召開的研討會上,黑龍江省文化廳出臺的龍江劇建設與發(fā)展總結意見中,曾就“龍江劇應是一個什么樣的劇種”這一龍江劇建設的本體性問題給予了定位:“龍江劇是在東北地方戲和東北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適應當代觀眾審美要求的地方戲曲新劇種。”
2 “龍江劇”的唱腔音樂
龍江劇的唱腔音樂是以東北二人轉、拉場戲音樂為基礎,適當吸收東北民歌、皮影戲、大鼓等民間音樂中的精華,并借鑒其他兄弟戲曲劇種音樂長處,按戲曲音樂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經過反復實驗,不斷探索,逐步發(fā)展完善起來的。由于龍江劇深深植根于黑龍江民間文藝的沃土中,同當地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鄉(xiāng)土之情,知音之交;又同龍江人一樣樸實、粗獷;詞曲新鮮好聽,通俗易懂,內容又貼近百姓的生活,所以深受龍江黑土地廣大群眾的歡迎。
龍江劇的唱腔音樂主要選用[四平調](包括[花四平]、[盤家鄉(xiāng)])為貫穿主調。選用[武咳咳]、[文咳咳]、[喇叭牌子]、[鋦大缸]、[哭糜子]、[打棗調]、[梨花五更]、[紅柳子]、[大佛調]、[大救駕]、[紗窗外]等曲牌為輔助曲調。這些曲牌被吸收到龍江劇里之后,通過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調性、調式的變化以及采用摘句、集曲、氣腔、換調等手法,創(chuàng)造出新聲腔。唱腔音樂的結構形式則以唱腔主調為貫穿,連接、融合輔助曲調的“板腔體”的音樂特征,又兼有“曲牌聯套體”的長處,它既可以從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的二人轉曲牌中汲取精華,又可保持本劇種腔系的完整。
龍江劇的樂隊組織,是以民樂為主,吸收西洋樂器的中西混合編隊。主奏樂器為板胡、嗩吶。并選用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組成。打擊樂器中的樂件基本上與梆子系統劇種樂件相同。但音樂和鑼鼓點不完全同京劇、評劇等大戲,是在東北大秧歌的鑼鼓點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的龍江劇鑼鼓音樂。
3 “龍江劇”的表演藝術
龍江劇的表演藝術,形成與發(fā)展的來源有三:一是東北二人轉、拉場戲等說唱演員的表演;二是東北民間舞蹈和大秧歌;三是繼承、借鑒京劇、評劇等劇種的表演程式。
龍江劇同其他戲曲劇種一樣也分行當,講程式。但它的表演藝術在戲曲化的同時,更為重視生活化。人物雖也有生、旦、凈、末、丑之分,但強調從生活出發(fā),從人物出發(fā),強調演人不演行。
龍江劇也講唱、念、做、打“四功”,也有較嚴格的程式?!俺敝v究韻味,有腔、調、板、眼之分?!澳睢币畛鳊埥说泥l(xiāng)土味,也講抑揚頓挫,節(jié)奏旋律。“做”有手絹功、扇子功、水袖功。
龍江劇的手絹功技巧來自二人轉。手絹除了耍里片、外片、鴛鴦片等十幾種手絹花外,尚可以“出手”,出手技巧要求很高,有平飄、背飄、過頂飄、豎順飄、繞脖飄、回旋飄、豎轉飄等二十多種,此外還有腳的飄、勾、甩絹多種。
龍江劇的扇子功源自二人轉,但比原來更為夸張。
龍江劇的水袖功,有異于京劇和評劇。其特點:一是長,一般在三尺以上,這就增加了抖、提、撣、甩、耍的難度;二是花樣多,有里片袖、外片袖、鴛鴦袖等。有各種纏袖,如單浪、雙浪袖等,還有展翅急勾、軟肩展浪、單翻拍手、里豎翻分等各種旋花袖。
“打”的方面主要是借鑒京劇和評劇等戲曲劇種的刀槍把子的套子,但也有許多創(chuàng)新?!峨p鎖山》里劉金定與高君保的對打,就糅合了許多二人轉的動作,創(chuàng)造了新的表演程式。
4 傳統民間藝術“龍江劇”的現代傳承策略
龍江劇在新世紀應有新發(fā)展,應堅持在傳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傳承,以一種開放的藝術精神把龍江劇發(fā)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4.1 注重學校教育與少數民族民歌的共榮
對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來講,龍江劇進課堂尤其重要。高等院校為我們音樂教育培養(yǎng)大量的優(yōu)秀教師,這些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們精神煥發(fā)、對教育對事業(yè)充滿著熱情和渴望。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意識,待將來他們工作時也能滿腔熱情地傳遞民族文化,一代傳一代傳承民族文化,讓傳統文化依舊輝煌。教育永遠走在時代發(fā)展的前沿,只有把民族文化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二者的共同發(fā)展。
4.2 龍江劇要與時俱進
龍江劇要有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思路,應從時代需要、觀眾需要、劇種建設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傳統文化、鮮明地域文化、先進現代文化互相融合的作品。在龍江劇的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演員要有強烈的自覺意識,既不滿足現狀,也不故步自封,以傳承完善特色,以創(chuàng)新適應觀眾,從而把龍江劇發(fā)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4.3 重視地域性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不同,文學藝術更加強調地域化。中國當代文學巨匠魯迅曾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饼埥瓌∽鳛楹邶埥〉胤綉蚯聞》N,地域性是其根本和來源。作為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戲曲藝術,其地域性又主要依靠表演藝術加以具體體現。因此,充分重視地域性的民間藝術是龍江劇傳承和發(fā)展的根基。
4.4 培養(yǎng)青年劇作家
培養(yǎng)青年劇作家是保持龍江戲劇創(chuàng)作光榮傳統的一個艱巨任務,也是振興龍江戲劇關鍵的砝碼。龍江劇應高度重視年輕編劇的培養(yǎng),送他們學習深造,亦可在本地開設各種補習班,對戲劇編劇人才重點培養(yǎng)。此外,相應政策的照顧、編劇稿酬的提高、編劇人才的獎勵等利好條件,是吸引年輕編劇投身戲劇創(chuàng)作事業(yè)的前提。
5 結語
黑龍江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歌在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勢必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們相信在黑龍江政府的保護下以及在高等音樂院校的重視下,其能夠得到更好的庇佑。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浪潮中,龍江劇的傳承與發(fā)展勢不可擋,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