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誼星
摘 要:該文以21年生馬尾松、香樟混交林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了不同坡位對香樟生長特征的影響。結果表明:香樟下坡位胸徑分別比中坡位、上坡位增大了2.05cm、2.41cm,樹高則分別增長了1.90cm、2.56cm,香樟下坡平均木總鮮生物量、干生物量均分別比中坡和上坡大約提高了119%、270%。試驗將為香樟人工林的合理經(jīng)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香樟;混交林;坡位;生長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113-02
Abstract:Twenty-one-year-old masson and camphor mixed forest was investigated to anlyse the effect of sites on growth of camphor. The result showed: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camphor in downhill slop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2.05cm and 2.41cm by slope and uphill,height respectively increased 1.90cm and 2.56cm,fresh and dry biomass respectively increased 119% and 270%. It will provide basis for reasonable management of camphor plantation.
Key words:Camphor;Mixed forest;Site;Growth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能抵抗風寒、耐干旱,病蟲害較少,具有較強的抵抗氯氣、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氣等有害氣體的能力,其生態(tài)功能、觀賞性非常高,是我國優(yōu)良的綠化樹、行道樹及庭蔭樹[1-2]。木材堅固,適宜制作優(yōu)美的木質家具;可提制樟腦和提取樟油,可驅趕蚊子蒼蠅,是生產(chǎn)樟腦的主要原料;香樟落葉養(yǎng)分含量高,可改善酸性土壤。研究表明,馬尾松、香樟混交林可以改良馬尾松林的土壤和生長狀況[3-4]。本文以21年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香樟混交林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不同坡位對香樟生長及生物量的影響,為香樟人工林的合理經(jīng)營提供理論依據(jù)。
1 試驗地概況及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羅東林場,東經(jīng)118°30′,北緯26°10′,內陸盆地,海拔為704m,年降水量1 400mm,年平均氣溫20℃,無霜期350d,氣候溫和,適宜香樟生長。土壤為山地紅壤。林內生長少量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1995年營造的馬尾松、香樟混交林造林密度為
3 300株/hm2;株間混交比例為1∶1;每年定期進行三次全面鋤草、擴穴培土等撫育工作。2003年秋進行40%間伐,2014年秋對馬尾松實行皆伐。
1.2 試驗設計 2015年秋季,在林地上坡位、中坡位及下坡位各設置3個20m×20m的樣方,測量9個樣方內的樹高、胸徑,并調查林下植被及立地因子(海拔、坡形、坡度、坡向、母巖、土壤類型、A層厚度、土壤厚度)。計算平均樹高和胸徑,各樣地分別選取1株香樟平均木(共9株),稱量平均木樹枝、樹葉及樹干鮮生物量。部分樣品105℃烘干至恒重,通過計算含水率推算出林分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干生物量,并根據(jù)干生物量計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坡位對香樟生長量及生物量的影響 上坡、中坡、下坡對21年生香樟生長及生物量具有不同的影響(表1)。香樟經(jīng)營密度為1 526株·hm-2,坡位對香樟平均胸徑、平均樹高、生物量的影響大致一致,均表現(xiàn)從大到小依次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香樟下坡位胸徑分別比中坡位、上坡位增大了2.05cm、2.41cm,樹高則分別增長了1.90cm、2.56cm,鮮生物量分別提高108.45%、222.54%,林分干生物量則分別提高109.17%、220.63%。方差分析表明,香樟下坡平均胸徑、平均樹高、林分鮮生物量、林分干生物量與上坡達極顯著差異,中坡鮮生物量與上坡達極顯著差異,下坡林分干生物量與中坡、中坡與上坡達顯著差異。
2.2 不同坡位對香樟各器官生物量的影響 上坡、中坡、下坡對21年生香樟平均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分配率具有不同的影響(表2)。香樟平均木總生物量從大到小依次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下坡香樟平均木總鮮生物量分別比中坡和上坡提高119.31%、276.47%,平均木總干生物量分別比中坡和上坡提高119.71%、269.56%。香樟各器官平均木葉分配率從大到小依次為下坡>中坡>上坡,枝分配率從大到小依次為中坡>下坡>上坡,干分配率從大到小依次為上坡>下坡>中坡。
3 結論與討論
生物量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根本的測量指標,可反映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穩(wěn)定性,表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和能量的固定、分配、積累和轉化規(guī)律可評估林分生產(chǎn)力高低[5]。本試驗以21年生馬尾松、香樟混交林為試驗對象,通過測算分析香樟經(jīng)營密度、平均胸徑、鮮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情況,分析不同坡位對香樟生長情況的影響,為香樟林的科學經(jīng)營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依據(jù)。
香樟經(jīng)營密度、平均胸徑、鮮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從大到小均表現(xiàn)為下坡>中坡位>上坡位。上坡和中坡香樟各器官的鮮物質量分配情況從大到小均表現(xiàn)為干>枝>葉,下坡各器官的鮮物質量分配情況從大到小均表現(xiàn)為干>葉>枝。綜上,香樟作為經(jīng)濟林,需要干粗枝壯,適宜種植于下坡;作為休閑場所,需枝繁葉茂,適宜種植于中坡,并根據(jù)香樟林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的強度,定期間伐,維持最佳種植密度,提高香樟林的實用效應。
參考文獻
[1]莊樹淵.福建晉江常用園林樹種綜合評價分析[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4,43(3):246-250.
[2]韋小麗.不同光環(huán)境下香樟、猴樟苗木的生態(tài)適應[J].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03,22(3):208-213.
[3]李志勇,王彥輝,于澎濤,等.馬尾松和香樟的抗土壤酸化能力及細根生長的差異[J].生態(tài)學報,2007,27(12):5245-5253.
[4]李志勇,王彥輝,于澎濤,等.重慶酸雨區(qū)馬尾松香樟混交林的土壤化學性質和林木生長特征[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0,34(4):387-395.
[5]蘇少川.閩北鄧恩桉人工林生物量分配規(guī)律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39(4):1-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