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王瑋
摘 要:城市中心廣場是旅游觀光的集散中心,又是帶動城市經濟發(fā)展的寸金之地,還是人民群眾陶冶情操、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的場所。廣場已成為各大城市的建設重點,但現代城市廣場在規(guī)劃設計和使用上引發(fā)了許多讓人思考的問題。該文通過對泉城廣場的調研來探討城市廣場建設的規(guī)劃與設計,指出其中的優(yōu)缺點,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對以后的設計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泉城廣場;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4.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129-05
城市廣場自從2 000多年前在古希臘誕生時起,就是人們進行交往、觀賞、娛樂、休憩等活動的重要場所,更是增加、點綴與美化城市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重要景觀,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城市的風貌,是展現城市生活模式與社會文化內涵的舞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紛紛建成一批城市廣場,但由于規(guī)劃設計、建設施工及管理維護的技術水平方面存在著差異,使得各廣場的質量良莠不齊。本文通過對泉城廣場的歷史文化內涵,規(guī)劃設計,綠化設計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明確了在城市中心廣場的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以后城市中心廣場的規(guī)劃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1 調查內容和方法
1.1 調查內容 主要包括泉城廣場文化內涵、空間劃分設計、總體綠化設計三部分內容。
1.2 調查方法 依據國家有關城市廣場規(guī)劃設計的規(guī)范要求進行。(1)資料收集:查閱收集有關廣場設計方面的文獻資料。這種方式主要運用在對廣場內涵的理解上。(2)實地考察:主要是到泉城廣場不同的景點、空間實地感受、觀察。這種方式主要運用在空間設計、總體綠化設計等方面。(3)問卷調查:為了使整個調研真實可靠,擺脫主觀的束縛,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空間設計等方面的調查。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泉城廣場概況 泉城廣場是山東省會濟南市的中心廣場。廣場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鄰趵突泉,東眺解放閣。廣場東西長約780m,南北寬約230m,占地約hm2。自西向東主要組成有:趵突泉廣場、濟南名士林、泉標廣場、下沉廣場、頤天園及童樂園、濱河廣場、荷花音樂噴泉、四季花園、文化長廊、科技文化中心及銀座購物廣場等十余部分。廣場自1998年7月開工建設,1999年國慶前夕竣工,是濟南市城建史上的最大工程,其設計構思突出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圖1)。
2.2 歷史、文化內涵設計 泉城廣場努力體現“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與其周圍的建筑物、街道、周圍環(huán)境,共同構成該城市文化活動的中心,只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文化的協調上有所欠缺。廣場內部注重設計的文化內涵,將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的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與領悟,設計出該時代背景的文化廣場的環(huán)境。廣場設計以泉景為主題宗旨,是展現泉城特色的中心之處,廣場整體反映齊魯文化。泉城廣場整體設計努力體現尊重人的存在,表現人文的情懷。盡管以高新技術為背景,但仍然最大限度地實現對人的關懷。詩意化的泉城廣場實現“人詩意地棲居”,是城市的精神使命——人的生活的詩意化、城市形態(tài)的詩意化、高新技術的詩意化表現等[4]。在一次簡單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到普通市民的一些基本看法,如表1。
2.3 空間設計
2.3.1 大空間的處理 泉城廣場南臨濼源大街,北面臨河,基地比較狹長。在設計中將趵突泉(東門)與解放閣通視,形成東西向的主軸線(視廊);南北方向則借助北向通往省政府的傍棚街、南向通往前佛山的湖山路形成2條副軸線,在與主軸線的交匯處,分別設置38m高的廣場主題雕塑——泉標、濟南市市花——荷花雕塑及音樂噴泉,特別是泉標,不僅是北向軸線的聚焦中心,也是東面而來的濼源大街的主要對景;結合北面的環(huán)城公園,利用場地高差形成濱河廣場;這樣的處理使廣場擺脫了與周邊建筑群關系冷漠的現狀條件的制約,形成自成體系的空間框架及序列,同時也加強了對周邊環(huán)境的控制與滲透。
2.3.2 小空間的處理 泉城廣場有許多部分構成,根據各部分功能要求的相互聯系,把它們組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使廣場布局分區(qū)明確,使用方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場尺度太大的問題。
(1)趵突泉廣場。趵突泉廣場位于泉城廣場的最西端,是結合趵突泉東門向東延伸而形成的廣場,是泉城廣場西部主要的出入口。入口處設有國旗,國旗下“泉城廣場”四個大字鑲嵌于入口標志上,其背面刻有《泉城廣場記》。廣場的北部設有和平鴿放養(yǎng)處,增加了空間的人性化。
(2)濟南名士林。濟南名士林在趵突泉廣場東邊的南北兩側,是一片高大茂密的樹林。林中植有高大挺拔的銀杏樹,傲然聳立的雪松,象征著中國悠久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一位位濟南名士。林中建有兩處仿古結構的“名士亭”,設有精巧的石椅、石凳。調查中可以看出游人對此濃厚的文化氛圍的體現還是比較認同的。
(3)泉標廣場。泉標及泉標廣場是廣場的主要視覺中心。泉標高約38米,取古漢字“泉”字的意象造型。泉標廣場地面鋪以隱喻城池的圖案,“泉”自“城”中磅礴而起。泉標底部地面鑲刻著濟南72名泉的名稱,并配置72股涌泉及四組泉群,動靜互補,極大地豐富了泉標的形象及環(huán)境藝術魅力[5]。調查中看出這里是游人的密集區(qū),表明了游人對體現城市特色靜態(tài)要素的喜愛(圖2)。
(4)頤天園與童樂園。頤天園、童樂園是圍繞泉城廣場的4片自由地。園內設置了小路、環(huán)花壇等設施,配以綠地組織游覽。主要栽合歡等樹木,樹林中散置自然山石,園中雕塑小品的背景栽植著雪松、油松、檜柏、鳳尾蘭、黃楊球等常綠樹,還栽有百日紅、榆葉梅等花灌木(圖3)。
在調查中發(fā)現,古樸、淡泊寧靜的頤天園為老年人提供了休養(yǎng)身心的場所,也是孩子們喜歡的天地。
(5)濱河廣場。濱河廣場沿南護城河呈帶狀,是泉城廣場內唯一的親水空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步行體系。除保留原河岸栽植的垂柳外,岸邊區(qū)設計了花壇、花缽、坐椅、石凳。在地下商場 北出入口,建筑物上沿部分的設有種植池。濱河廣場地面鋪鵝卵石及彩色面,小橋流水,亭臺水榭,明泉環(huán)佩,泉水淙淙,楊柳依依,又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勝景。濱河廣場宛如小家碧玉,溫婉玉潤,帶給游人江南水鄉(xiāng)的清涼。這里也是游人比較喜歡的去處,集中了各類人群(圖4)。
(6)荷花音樂噴泉。荷花音樂噴泉位于文化長廊的西側。以40多種不同造型的交叉變換向人們展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整個景觀動(噴泉)與靜(荷花)有機結合成“泉育荷”之意,渲染廣場藝術與空間氣氛,體現生命之源(圖5)。
(7)文化長廊。文化長廊位于泉城廣場東側,是泉城廣場東部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也是登高欣賞廣場全貌的最佳場所。文化長廊呈圓弧狀,長150m,寬16m,分三層。墻身嵌以中國傳統(tǒng)柱式造型,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內涵。雕有大舜、管仲、孔丘、孫武、墨翟、孟軻、諸葛亮、王羲之、賈思勰、李清照、戚繼光、蒲松齡12尊歷史名人雕塑。鑲嵌在長廊南北兩端及西立面柱基上的14幅浮雕命名為《圣賢史跡圖》,有東方曙光、舜耕歷山、伯治魯、太公封齊、管仲霸齊、晏嬰諫君、孔子講學、子貢貨殖、孫武兵法、稷下爭鳴、孟子游說、魯班工藝、扁鵲行醫(yī)、鄒衍辯論。是游人了解泉城優(yōu)秀文化歷史的好去處(圖6)。
(8)科技文化中心。省科技館位于泉城廣場東側,是在原濟南劇院和美術總廠已有建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省科技館是一座普及科普教育,進行科技宣傳的大型現代化科技展館。文化長廊和改造的科技館,在向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更可從中體會齊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領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這里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
(9)四季花園。四季花園位于泉城廣場的南北兩側,繪出了一幅“三季花開、四季常綠”的美麗景觀。南側花園主要以花卉為主,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有多年生草本花卉,還有部分宿根花卉等幾大類品種。幾類花卉的配合,使花園在春、夏、秋三季都繁花簇擁、五彩紛呈。北側花園則以花境綠地為主,外圍陪襯以綠色草坪,展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美麗別致的景象。同時,還栽植黑松、華山松、白皮松、雪松等常綠灌木,一年四季都綠色郁郁,給廣場增添了無限活力,增加了廣場的綠地面積,也增加了廣場的親近感(圖7)。
(10)下沉廣場。下沉廣場位于泉標廣場東側。是聯系地上、 地下重要的室外空間,面積2 400m2。下沉廣場一方面作為地下建筑出入口,另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廣場的空間,同時也是人們的室外休閑交流場所。該處設有二處景觀,一處是反映山、水、圣人、規(guī)格為11m×11m的“山東版圖”;另一處是體現“山、泉、湖、城、河”泉城特色的“泉城攬勝”浮雕。調查中了解到這兩處景點是游人進入地下商場時駐足觀看的焦點。
(11)銀座購物廣場。銀座購物廣場位于泉城地下一層,與地上碧草如蔭的環(huán)境相比,位于地下的銀座購物廣場更是以優(yōu)異的購物環(huán)境迎八方來客。市民在購物的同時享受到現代購物環(huán)境帶來的賞心悅目的切身感受,取得了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經濟效益三大效益的綜合平衡。調查中發(fā)現這是廣場內唯一的一所購物場所,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4 總體綠化設計 泉城廣場的綠化總體上來說與整體還是相協調的,利用綠化手段作為建筑藝術的補充和加強,改善了廣場的小氣候,營造了一個四季景色變化,富有生氣的環(huán)境。
2.4.1 綠化組織 廣場的綠化組織創(chuàng)造了廣場的變換空間形態(tài)、不同的空間意境及和諧的城市景觀。濱河綠化處理上沿河利用高差,形成立體綠化,地勢低處,綠化布置與休憩結合;地勢高處,將地下商城的檐口處作綠化處理,綠化高低錯落,富有層次和韻律。至于廣場劃分小地塊綠地組織,化整為零式的綠地既考慮到人們親近自然綠色的需求,又兼顧到管理上的方便。
2.4.2 植物材料的選擇 廣場植物的選擇考慮到了管理上的粗放性。優(yōu)先選擇一些適應性強的種類,利用濟南的鄉(xiāng)土樹種,提高了成活率,且能體現濟南的地方特色。植物材料的選擇考慮其不同的用途,及與廣場的氛圍、主題相協調統(tǒng)一。
2.4.3 植物材料配植的基本方法 泉城廣場整體的植物景觀植物配植抓住了這幾個方面:
(1)植物配植比較有層次感。喬木、灌木、草本結合形成豐富的輪廓線和立面上的連續(xù)感;植物在配植上注意季相搭配和色彩的搭配,春色樹種與秋色樹種,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帶來泉城廣場四季豐富的植物景觀變化,其中常綠樹種占較大的比例,約占60%。
(2)觀花植物的合理點綴活躍了泉城廣場氣氛,廣場中植物配植還注重對氣味的利用。香花植物營造了泉城廣場良好的環(huán)境氣氛,調動了人的視覺,觸覺,也調動了人的嗅覺來對空間進行全方位的體驗,“四季花園”由此引攬了諸多游客的光顧;植物配植充分運用其象征意義,輔助地體現空間氛圍和主題。
(3)植物形態(tài)上采用自由與整形的方式,與泉城廣場基本格調及各空間,各部分的要求相吻合,根據其具體情況而定?!八募净▓@”的植物配植形成了廣場的主景并以此命名。
(4)選擇形態(tài)色彩都比較突出的植物種類。如水杉、雪松、紫葉李、連翹、油松、百日紅等符合植物配植的一般規(guī)律。泉城廣場中軸線兩側綠化多采用規(guī)則式對稱布置,布置花壇,草坪,以體現其開闊嚴整的感覺。草坪內用小龍柏、闊葉箬竹,灑地柏、金葉女貞做成的色塊作點綴或鑲邊,大片綠地層次豐富不顯得格外空曠。
2.5 小結 泉城廣場自建成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隙ǖ恼f,泉城廣場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省會濟南的城市環(huán)境質量,提高了城市的經濟活力和知名度,滿足了市民對城市公共開敞空間的需要,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起到了“城市客廳”的作用。它的規(guī)劃設計與建筑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研究、借鑒和提高的寶貴范例。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完美的,調查中發(fā)現泉城廣場在設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3 泉城廣場規(guī)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在簡略的試卷調查中可以看到普通市民的一些看法,如表2。
3.1.1 總體布局問題 (1)泉城廣場基地狹長、面積較大、制約因素較多,雖然設計者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廣場遠遠超過一般親近尺度的極限,總體感覺還是比較空曠。(2)在布局上東西部分失衡,東重西輕,主要建筑設施如科技館、文化長廊、音樂噴泉等都集中在東側。相比之下,西部空間單調,缺乏吸引力。廣場西部幾乎成了人們從趵突泉到廣場東部的一個過道,嚴重影響了廣場的完整性。(3)布局上雖然強調了幾條主要軸線的關系,但軸線的強調缺乏相應的設施配合,如主要南北出入口都處理得過于簡單,沒有形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使人在進出入廣場時缺少有吸引力的期待和層次感。
3.1.2 交通組織問題 (1)廣場主要出入口交通問題。廣場東南出入口由于處在濼源大街和濼文路交叉口處,東、南、西三個方面的大量交通流絕大部分將匯集于此,公交車站、地下停車場入口、出租車??空?、人行橫道的相對集中以及廣場熱點(荷花噴泉、大屏幕彩電)無疑使該出入口成為廣場最繁忙,也最易造成混亂之所在。(2)自行車停放問題.由于騎車到廣場的人很多,停車難直接影響到廣場正常、有效的使用。
3.1.3 建筑空間 (1)建筑在組織泉城廣場空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長廊、科技館等建筑在組織東部空間中充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周圍城市道路一側的建筑只是間接而無意地發(fā)揮圍合空間的作用,因此廣場的空間圍合感較弱。文化長廊的設計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長廊一側地平低于廣場地平,且前面有下沉式廣場,所以從長廊一層內看不到很好的廣場景觀,使人很少駐足停留,而是廊外游覽。另外,改建而成的科技館無論在體量、體形、風格還是位置與弧形的文化長廊都不是很協調。(2)廣場周圍建筑為原有建筑,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廣場之間從廣場角度而言缺乏必要的對話,這種組合的被動式關聯使廣場的圍合感不強,廣場對環(huán)境來講有獨處一處的感覺,難以融為一體。另一方面由于廣場尺度很大,而鄰近建筑高度參差不齊,D/H沒有良好的比例關系,造成廣場圍合感不強。
3.1.4 綠化組織問題 (1)廣場綠地均為非進入性草坪,雖然部分采用了小塊綠化增加其親合力,但使人可望而不可及。(2)從普通市民的問卷調查中看到有70%的市民反映能遮陽的樹少了些。(3)由于缺乏大喬木且廣場尺度較大,廣場顯得有些空曠。特別是在廣場西部落葉及非落葉觀賞性喬木數量不足,空間層次單一。廣場西部趵突泉廣場的綠化顯的明顯不足,綠化層次單調。
3.2 相關建議 (1)控制新建建筑的風格、層數、規(guī)模,以保證廣場良好的視覺環(huán)境。(2)對廣場最繁忙的入口處的交通進行重新有效的組織是當務之急。在廣場的西南角等適當的位置將少量綠地改造成內部停車、外圍綠化的場地,以解決自行車停放的燃眉之急。(3)在建筑圍合感差的問題上,可以采用一些虛擬手法創(chuàng)造一些虛擬的界限,將廣場分割為幾個大小不等空間。另外,在廣場內加種高大喬木,多種幾種,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周圍建筑對廣場的負面影響,同時可以豐富景觀,通過樹木增強空間圍合感和場所感。(4)在廣場的綠化組織方面,最好開辟一些可進入性草地,再點綴些喬木和灌木,使廣場氣氛輕松,別具情調。增加喬木數量,特別是在廣場西部廣植落葉及非落葉觀賞性喬木,以增加空間層次,豐富廣場景觀。多植能夠遮陽的喬木,利用高低不同、形狀各異的綠化構成各種各樣的景觀,使廣場環(huán)境的層次更為豐富,性格得到應有的烘托。
4 結語
現代城市無論其功能、內容和形式都必須適合和滿足現代城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
(1)多功能復合。功能多樣化是產生廣場活力的源泉,因為只有功能多樣化,才能吸引多種人產生多樣活動。此外,廣場周圍的建筑物性質多樣化是現代廣場功能多樣化的重要條件?,F代廣場周圍的建筑,這種主次關系已經不十分明顯了,建筑與建筑間表現于共生和相互對話的關系,廣場成了多功能綜合化的復合體。
(2)空間多層次?,F代廣場設計中利用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通過垂直交通系統(tǒng)將不同水平層面的活動場所穿插組合,構成一幅既有仰視又有俯瞰的垂直景觀,與平面形的廣場相比較,更具點線面相結合,以及層次性的特點。這種立體空間廣場可以提供相對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又可充分利用空間變化,獲得豐富活潑的城市景觀。
(3)對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的繼承。表現城市的文脈關系已成為一種時尚,并反映到現代城市廣場的設計中。運用歷史建筑符號流露著某些特征,往往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聯想,同時又表現出現代社會的一些風貌。一個地方特色的廣場往往被市民和來訪者看作是象征和標志,產生歸屬感。
(4)注意廣場文化內涵的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民閑暇生活不斷豐富,今日的城市中心廣場是一個文化水平高,技藝、藝術造詣深厚,開放而廣闊的市民層的生活舞臺。因此,新的市民文化是人們需要更多交往的文化,是一種“高科技、密集型、信息化”。在這種條件下,廣場文化的建設成為設計主流。
參考文獻
[1]王珂,夏健,楊新海.城市廣場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胡長龍.園林規(guī)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
[3]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城市廣場I[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
[4]黃東兵.園林規(guī)劃設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鄭宏.廣場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9.
[6]李道增.環(huán)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7]朱仁元,金濤.城市道路·廣場植物造景[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8]施冰.城市廣場綠地植物配植[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