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路上的修行

      2016-05-30 10:48:04洪忠佩
      歲月 2016年11期
      關(guān)鍵詞:湖山鳳山書院

      洪忠佩

      瑤 灣

      一碗茶。一段時光。青花的瓷碗,明前的綠茶,頭頂著天光,門前還有潺潺水響,氤氳,散漫,陶然。

      在瑤灣念恩堂圍著八仙桌喝茶,堂前天井的陽光正好照在窗欞上,透出一種深度的明暗效果。隔扇窗欄雕的圖案是《春日》《詩書傳家》,冰裂,漫漶,卻仿佛留有誦讀之聲。板壁上掛的條屏筆法雖稚拙,但畫境里還有幾分水墨意趣。村莊遠去的背影,已經(jīng)消失在蒼茫的歲月里,而在不遠處的考水、瑤村坦,隱隱約約傳來掃墓祭祖的鞭炮聲。那噼噼啪啪的聲音里,應(yīng)是血脈在傳遞吧。瑤灣念恩堂的主人漢龍說,他是考水村的外甥,一家人將去考水黃杜塢為昌翼公掃墓。

      “考槃在川,碩人之寬”??妓拇迕×x于《詩經(jīng)·衛(wèi)風》中。在遙遠的年代,考水亦稱槃水。而昌翼公呢,是“明經(jīng)胡氏”的始祖,是他成就考水成了中國“明經(jīng)胡氏”的發(fā)源地。倘若追根溯源,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胡適、近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等,他們的祖上都在從考水村走出去的。明經(jīng)書院、石丘書院、文峰書院、藏書樓、文昌閣、文筆塔,都是對考水村厚重歷史文化積淀最好的注解。那四面環(huán)山,槃水河繞村而行的古老村莊,始終藏著一個姓氏和一段歷史的隱秘,一位名叫胡三的婺源人,因唐末朱溫叛亂為唐昭宗李曄保留了一條血脈,這條血脈便是昌翼公……

      清明去瑤灣,日子是德馨先生電話約定的,我在出差南昌的途中毫不猶豫答應(yīng)了。我覺得,清明去村莊無論踏青還是駐留,都是一件有非常意義的事??妓?、瑤灣、瑤村坦、樟村,在一條線上。這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金燦燦的油菜花還沒有退場,石板路、民居、拱橋、路亭、田野、草木、蟲豸,還有竹籬笆、社公廟,以及采野菜和鋤草的村人,都給了我一路村莊與自然的親近,以及鄉(xiāng)土氣息的憧憬與陶醉?,幋逄乖诿鞒绲濋g程姓開始建村,樟村在南宋慶元間章姓就從歙縣篁墩遷入了,村莊粉墻矗矗,鴛瓦鱗鱗,古樸、安寧,充溢著人間煙火的味道。而瑤灣呢,是對考水、瑤村坦、樟村的連綴與承接。牌樓、民居、文筆塔、池塘、廊橋、路亭,甚至溪岸與護欄,都散落著村莊的往事。從念恩堂廚房飄出的裊裊炊煙里,我感受到了瑤灣的呼吸。

      在考水的村史上,村里的明經(jīng)書院占地有二千五百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會講堂、書齋、塾堂等,不僅能供胡氏子弟讀書,也可以滿足附近學(xué)子求學(xué)。明經(jīng)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胡淀與胞弟胡澄,還分別捐田三百畝與六十畝,全部用于興辦義學(xué)。書院規(guī)定,家族子弟不論貧富,士人不論遠近,都可以到明經(jīng)書院讀書求學(xué),書院還提供膳食與住宿。盡管明經(jīng)書院遭兵火焚毀,后來考水合族重建,最后還是坍塌在歲月之中……蕩然無存的只有是時光留下的缺憾嗎?有的時候,我在村莊的殘基與廢墟里,讀到的是村莊散佚的一段悼詞。

      樟村的章氏宗祠前,堆滿了一二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木,一根根都是用來修葺祠堂的梁柱。木質(zhì)的香氣,隱逸,干爽,彌漫。即便是新鮮去皮的木頭,進入了祠堂,也就有了古意。在祠堂的外墻上,遺存著特殊年月的語錄,內(nèi)墻上還能夠勉強看出戲班演出留下的記錄,隱約,殘缺,像時光的暗喻。祠堂有一半都塌了,而祠堂里的那炷香斷過嗎?白云悠悠,流水潺潺,鴨子游弋,我心懷敬畏,用手機拍下了章氏宗祠門樓在小溪中斑駁而蒼老的倒影。

      返回瑤灣,在廊橋前,我想起了詩人龐培寫給我的《考水廊橋》:我勉強能看見一頭耕牛/至于鄰村的新嫁娘/至于遠在京城的書生/榮歸故里/或牛背上的牧童/我一概沒看見//我勉強能夠看見油菜花/田野仿佛巨型的染坊/而村口廊橋/像主人家放下的一份聘金/為來年羞紅了臉/金燦燦的迎娶……

      后 徑

      “見鳳而止,遇凰而住?!边@是怎樣的一種境遇?

      在一千多年前,婺源有一個名為查元修的人果真遇到了。當時,查元修是隱居婺源城西的,一位高人的指點讓他經(jīng)過清華走向了浙源的鳳凰山,他的腳步在疊翠的鳳凰山下停了下來。查元修當過太常寺太祝,雖然拿著朝廷的俸祿,卻只是一個掌管禮樂的官員,他應(yīng)是無緣也無心于權(quán)貴吧。一個追求山水田園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明朗而清澈的。不然,他能夠在鳳凰山下鑄爐坦定居下來嗎?

      一個地方因一個人改變了,那個叫山坑的地方,開始有了鳳山的村名。查元修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相中的鳳山村竟然會衍生成徽饒古道上一個大村莊。繞著鳳凰山的浙水河,流淌著時間的寓言。有人跋山涉水來到鳳山安身立命,就有人隨著浙水漂泊遠去。一個個背影漸行漸遠……一抹重墨淡去,文筆、百歲坊都毀了,只有龍?zhí)焖?、孝義祠、孝善橋、報德橋、西門井,是鳳山村山水之外千年鏤空的遺存。

      村莊的時間,縮在斑駁的屋檐下,躲在祠堂和老屋的暗處。我秋日隨查氏的后裔永紅兄去鳳山村,隱約覺得鳳山的千年有一種斷裂感。這種感覺,在走村串巷與村里老人的聊天中還是得不到彌補。然而,當我望著鳳凰山,以及山下的村舍與農(nóng)田,不僅感知到了查元修當年忘情于山水的愜意,還感知到了查氏根脈的生長與聯(lián)結(jié)……永紅家的祖居“寶德堂”正在修繕,三層樓的老屋,翻修起來工程量大,不僅忙壞了主人,也忙壞了匠人。臨街的門面和臨河的坊間提醒我,寶德堂的功用除了住家,還是私家釀坊。前有店,后有坊,古法密制,以姓氏為標簽,就叫查記酒坊,宛如流水般順暢。屈指算來,從永紅先祖查邦秈雍正年間創(chuàng)立,到他已經(jīng)是第十一代主釀了。永紅如今的家安在上饒,他回鄉(xiāng)修繕祖居,應(yīng)是他懷鄉(xiāng)的一種方式吧。

      通往麥塢的小徑,宛如鳳山?jīng)]有割去的臍帶,以山嶺的姿勢在村莊的后山蜿蜒。那個曾在遙遠年月說鳳山鑄爐坦是一盞燈火的,是一位民間高人,而那位說后徑嶺是吹火筒的,同樣是民間高人。風與火,風是可以助火勢的,亦是可以滅火勢的,他們個中的玄機只是相互秘而不宣罷了。在卜居的鳳山,村莊、后徑嶺依在,兩位高人早已隨著風火遠去,留給后世的也只有是一段傳說的情景和意象。后徑嶺與后徑亭是孿生的,它們互依互存,不離不棄。嶺脊上的后徑亭從乾隆年間用石塊砌起,亭在一次次的修復(fù)中還是原來的模樣,而嵌入亭壁的碑記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嶺上嶺下,相比以前,跫音是否荒疏了呢?到了嶺底,便是進入黃喜坑的路口了,石砌的梅光亭成了起始的標記。遙想當年,鳳山的先祖為何把進山的石板路和石亭修建得如此講究?梅光亭里的一塊石碑上刻著明確的答案。原來,黃喜坑不僅有查元修夫人的墳塋,還有高湖山真顯大師所創(chuàng)的儲秀庵。在鳳山,查元修的墓至今仍是一個謎。一個隱士,辭世后連墓冢都不留,他的超然令多少后人自嘆弗如。然而,程夫人的墓埋在黃喜坑,黃喜坑乃至后徑嶺與查元修和鳳山就有了隱秘的聯(lián)系。得道僧人能夠相中修身禮佛的地方,無疑是一方福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喜坑是否是鳳山人一種精神形式的存在呢?身體的歸宿與靈魂的歸屬,誰又厘得清孰輕孰重?

      青山包裹,山塢里曾經(jīng)刀耕火種的現(xiàn)場,淪為荒蕪的田地、茶地。塢邊依次是野草、大茅、荊棘和混交林。許是我們驚擾了這里的清凈,不時有錦雞野雞從草蓬里噗噗地飛出。秋泓一剪,葉落秋風。山澗里的水只有淺淺的一皮,清澈,悠緩。有的地方只有流痕,裸露著石壁的肌理。而低處呢,成了水凼,有綠茵茵的青苔在漂。仔細看,在水里的鵝卵石邊還可以看到游弋的小魚小蝦。沿著青石板的小徑,發(fā)現(xiàn)水坑里有類似雞血石的石頭,驚艷得很。永紅脫了鞋襪下到坑里,可惜那“石壁筋”(石英石)上的紅只是一種長期水浸的騙局——把石壁筋翻個邊,一如山崖遺下的白骨。是什么原因讓石壁筋如此紅艷呢?這是一路留給我們的謎團。永紅在路邊摘了一個“牛郎當”(五味子),我和躍明都嘗了,酸咪咪的,徹底打開了我們味蕾上的少年記憶。

      山岔口的檉籽樹(油茶樹)疏疏的,有一人多高的樣子。檉籽樹的樹叢中,一位老嫗提著一個編織袋在拾檉籽??吹贸?,檉籽已經(jīng)下樹了,她只是在撿漏。在山里,路遇也是一種緣。沒想到的是,她就是儲秀庵的廟祝余群英。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還在守著儲秀庵,這不正是生活中的修行嗎?先前,聽鳳山村的查傳宦老人說過,十多年前村里有四位老嫗同修?;?,募捐在廢墟原址上重建了儲秀庵。我雖然沒有見過寧慧媛等其他三位老人,但看到余群英老人躬身的背影,我覺得老人生活在鄉(xiāng)村的邊緣,她們之所以為建庵去募捐,自己傾囊而出,完全是出自她們一顆慈心,以及內(nèi)心的信仰。老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決定了她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怎樣的拮據(jù)或困頓,她們的人生詞典里應(yīng)該不會有“悲哀”、“絕望”這樣的詞匯。與老人們比照,我們之所以累,是否是我們心中負載和追求的物事太多了呢?

      儲秀庵面向青山,門前挺立著幾棵銀杏樹和桂花樹,邊上,還有華佗廟、土地廟、楊令公廟。儲秀庵的庵門是鎖著的,明代詩人余紹祉為儲秀庵撰寫的《儲秀庵碑記》不見碑影??展扔撵o,沒有梵音,沒有煙香,只有遠遠近近不絕的鳥鳴。比鳥鳴更為高遠的,還有藍藍的天空與悠悠的白云。

      在后徑嶺返村的路上,我問永紅,說你知不知道祖上為什么把屋的堂名起為“寶德堂”呢?永紅笑了笑說,祖上是做生意的,具體也沒聽長輩說起過,我猜想是取意“立德為寶”吧。

      后徑空寂,路上除了我們,應(yīng)該還有過往的神靈。

      山湖之外

      高湖山的名字是頗有意思的,湖、山是主體,且與書院古寺重疊在一起,還那么的高聳挺立。藍天白云之下,山水相依,綠波掩映,高湖書院在贛皖邊界的高湖山上曾蕩漾怎樣的人文氣象?高湖寺經(jīng)年又有過多少善男信女的朝覲?

      在沒有登臨之前,高湖山上的景象對于我只是個謎。盡管,我陸續(xù)讀過一些有關(guān)高湖山的資料,卻是想從中找尋或接近一方地理人文的捷徑?!扒鐜n界斷半邊秋,霧鎖山腰白浪浮。無數(shù)小峰時出沒,湖光萬頃點輕鷗?!保ā额}高湖山》宋·汪銘燕)。在如此絕美的湖光山色中,據(jù)說建于湖邊的高湖寺在宋代就已備受尊崇,開始成為婺源的佛教圣地了。千百年來,高湖寺的佛在時光深處,啟發(fā)、關(guān)懷以及普度了多少眾生呢?

      春分的前幾天,有好友相邀,便有了高湖山徒步之旅。從浙源虹關(guān)轉(zhuǎn)進言坑,沿著清澈的山溪溯行,到山腳的石亭才算得上登臨高湖山的起始。向上,一直向上,疊起的山嶺依著山勢向山上延伸。一路上,既有山水沖毀的路段,也有村民燒炭留下的灰燼;既有圓木搭連的便道,亦有廢棄的路亭;既有蕪雜的荒草,也有杉林箬葉的遮蔽……這些,像一支支行程中的插曲,有野趣,有抒情,亦有感嘆。山嶺蜿蜒,繞過山梁,又向著另一座山梁半隱半現(xiàn)地挺進,讓人不得不疑惑這樣的山嶺是否有盡頭?

      山風,引領(lǐng)林濤,奔放、洶涌。在山風里,登山的同伴臉上都涔著細汗,有的還甚至脫去了外套,但一個個絲毫沒有影響登山的進程。徒步,行走,佛緣,嶺上的人說一聲,嶺底的人接一句,有關(guān)行走與高湖山高湖寺的話題,也像山嶺一樣繞來轉(zhuǎn)去。一塊風化的石碑豎在山岔口,仔細辨認才知是光緒年間立的路碑:左邊,上山往高湖,下嶺往莊下;右邊,平路往沱川,下嶺往察關(guān)……我與同伴徒步的山嶺,選擇的恰是善男信女上山朝覲的山路。轉(zhuǎn)過岔口,上山的路窄了,林也更密了,一拐一轉(zhuǎn)的有十八折,嶺上有腐葉,還有苔蘚。路邊除了針、闊葉林、灌木叢,還長有山竹、荊棘、夾竹桃、狹葉苦丁茶、沖倒山、撲翼草(肺形草)等等。崖中有泉,潺潺而淌,靈動,清冽,一個個都顧不了冰涼,俯身作揖般汲飲?;蛟S是先前的雨雪天氣,臨近海拔千米的地方,地上與樹上還存有積雪,巖石上掛著長長短短的冰凌。此起彼伏的雪水滴落著,嘀嗒之聲悅耳,仿佛正在上演一場自然的合奏。雪后的天空湛藍湛藍的,是多么的明凈。

      淡淡的山霧里,高湖山上有一片神啟般的高地。繞過楊令公廟,高湖山的陡勢一下子緩了,開闊的平地上依次展開土地廟、五賢祠、龍井、高湖書院遺址,以及高湖寺,板壁的,石砌的,瓦棚的,磚墻的,以一條弧線有序地串在一起,古樸、簡陋、隱蔽、寥落,藏著一種時光深處的沉靜與神秘。從高湖寺、白云庵,到白云古剎,這不僅是高湖山上一個寺廟名字的更替,還是長期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興衰的標記。因山而在,我還是喜歡高湖寺的初名。我進入高湖寺的大殿時,有煙香、燭火,有蒲團,卻無人打坐、誦經(jīng),感受到的是一種難得的安詳與清靜。高湖寺大殿正中,供奉著“三世佛”(即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后便是觀音閣,供奉著“西方三圣”(即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文珠、普賢菩薩。在這充滿儀式感和神圣感的地方,大殿里還躺著一塊《高湖山供佛香燈田記》的斷碑(大明崇禎十年丁丑歲孟秋月吉旦立),標記著寺廟在特定年月特定的公共“消費”來源與規(guī)模,讓我從中讀到了寺廟前經(jīng)年絡(luò)繹不絕的信士,還有繚繞飄逸的煙香。

      一座古寺,一位守寺的老人,高湖山還有一種禪意在綿延。

      記得《婺源縣志》上說,高湖山的由來是:“山上有湖,寬六、七畝,四時不涸,故名”。而進山時聽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約是二三十年前,高湖山上還是有湖的。然而,我在高湖山尋訪,卻只看到一眼稱為“龍井”的水井,那曾經(jīng)的湖光煙波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據(jù)說高湖寺前砌起蓮池的地方,原是久遠的湖心。在干涸的蓮池邊,我長時間地駐足注目,似是在等待一個失蹤者的音訊:那石罅中是否會有水響?那里還會有水奇跡般涌出么?

      中午用餐的膳房,原是高湖書院的遺址。板壁房,泥土地,潮潮的,暗暗的,縫隙中透著光影。古寺的廟祝老吳是位熱心人,餐桌上有炒白菜、炒紅蘿卜、炒香干、煮干豆角、煮干碗豆,還有紅豆粥與素面。用餐時,我向她問起了高湖山“鐵瓦禪林”的來歷。相傳明代正德年間,僧人明高建高湖寺時,遇大風吹走瓦片,專鑄鐵瓦防風,后來被人們稱為“鐵瓦禪林”。廟祝老吳撂下碗筷,還從床底翻出兩片遺存的鐵瓦。鐵瓦平敞,體積有青瓦的四倍左右,雖然銹跡斑斑,卻讓我開了眼界——幾百年的鐵瓦,真的是很稀罕了。

      在高湖山,通天竅、觀云臺、獅子石等景觀,明代婺源學(xué)者余紹祉在《高湖山記》中就已記述。一篇不足八百字的文章,對高湖山的地理人文進行了全面的觀照。無論是文字,還是景觀,都給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以及邂逅優(yōu)雅的機緣與情致……在“十家之村,不廢誦讀”的婺源,名聲在外的高湖書院也經(jīng)不住時光的漫漶,遺廢在歷史的某個年月之中。面對書院遺址,我依然能夠想象莘莘學(xué)子在高山之上,與日月山水為伴,讀書聽講的虔誠,以及一心苦讀濟世的傳奇。很多時候,高湖書院與紫陽書院、福山書院、閬山書院一同被提起。

      一株千年的銀杏,遭遇雷擊,燒毀了軀干,根部又長出了幼株,與一株株的山茶裝點著高湖山上的土坦。千年的銀杏得到了重生,而湖水消失的邊緣,也成了蓮池。高湖寺面對迤邐的遠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齊云山。迎面而來的風,凜冽、迅猛,仿佛吹到高湖山的通天竅處又有了回旋。風聲里,可否有高湖書院朗朗書聲與高湖寺鐘磬梵音的記憶?從徒步高湖山到高湖寺,我雖然沒有禮佛與布施,而我的叩訪,不僅是對山湖之外的尋蹤,亦是路上的一種修行。

      猜你喜歡
      湖山鳳山書院
      湖山尋夢(視頻)
      梁瀚嵩與起鳳山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9:26
      朵云書院黃巖店
      白鹿洞書院記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Ho Feng—Shan何鳳山
      浙江國土資源(2017年3期)2017-04-06 05:25:58
      望云千頃 感事多懷——寫給許鳳山畫的話
      湖山真意
      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0
      浙江國土資源(2014年3期)2014-02-24 09:02:09
      書院講習(xí)一例
      建德市| 剑阁县| 龙川县| 牙克石市| 合水县| 沙洋县| 休宁县| 金门县| 苏尼特右旗| 平山县| 报价| 玉树县| 临高县| 莱阳市| 舒兰市| 县级市| 陵川县| 新源县| 深泽县| 蒙自县| 高密市| 康马县| 斗六市| 漳平市| 天门市| 若尔盖县| 筠连县| 平昌县| 英山县| 富裕县| 敦煌市| 永修县| 阿瓦提县| 桐庐县| 沈丘县| 昌江| 屏南县| 永胜县| 泌阳县| 鹤山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