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宜
年過半百,我最引以為豪的是1980年高中畢業(yè)后,考入了空軍第一航空機務學校(現(xiàn)空軍第一航空學院),進而跨進了空軍航空兵部隊的大門,過了一把空軍癮。2001年年底,我轉(zhuǎn)業(yè)回到了故鄉(xiāng),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空軍生活的那些蹊蹺事兒,仍歷歷在目。
飛機上的“刺刀”
當時,我們所飛的飛機是建國后幾十年一貫制的殲6飛機,在其機頭下端的正前方安裝有一根細長的空速管,當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利用它來收集氣流的全壓(又稱總壓)和靜壓,經(jīng)過導管輸送給飛機全-靜壓系統(tǒng)各儀表和傳感器,如高度表、空速表、M數(shù)表、升降速度表等,為飛行訓練和作戰(zhàn)服務。
剛開始接觸這種飛機的人,大都不知道這根“蔥”到底為何物,誤將其認為“刺刀”的人還真不在少數(shù)呢。因為人們大都知道這種殲擊機為空中格斗的飛機,給其安裝上一把“刺刀”,以防萬一,應應急,也是很自然的事呀!
您別說,飛行時,空速管平放著,飛機飛行速度又快,它還真像一把刺刀,直插敵機“心臟”;平時,飛機在停機坪停放時,要把它豎起來,它又像一位忠于職守的警衛(wèi)戰(zhàn)士,時時刻刻守衛(wèi)著飛機,確保飛機的安全。
裝膠卷的“槍”
我在軍校學的是殲6瞄準具修理專業(yè)(瞄準具是軍械專業(yè)的核心部分),當然,也了解了軍械專業(yè)的其他內(nèi)容,像航炮、火箭、座椅彈射、照相槍等設備。其中,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那兩部照相槍的名稱了。它們明明是安裝135膠卷的小型電影攝影機,怎么能叫它們“槍”呢?
殲6飛機上安裝了兩部照相槍,形狀不大一樣:一部叫相槍- 4,位于座艙內(nèi)瞄準具頭部的上方,其主體是圓形,鏡頭細長,整體就像個撥浪鼓,是用來拍攝瞄準具光環(huán)瞄準目標情況的;另一部叫相槍- 3,位于機頭上邊的最前方,外形方方正正,是用來拍攝飛機實彈射擊效果的。其實,兩部照相槍都像其貌不揚的“黑匣子”,如果說像槍的話,相槍- 4倒還有那么一點點兒像,而相槍- 3則八竿子也沾不上邊兒。思來想去,之所以稱呼它們?yōu)椤皹尅?,或許是為了明確它們是我們軍械專業(yè)所管轄的范圍吧,抑或是為了“增強”殲6飛機的威力,以震懾敵人吧。
“不知”風向的飛行員
飛行員是從千里乃至萬里精挑細選出來的,又經(jīng)過非常嚴格的訓練,應該是十二分精明的了,但他們也有弱智犯傻的時候。在社會上,您若問任何一個人今天刮的是什么風,大概都能正確地回答出來。但是,您若到空軍航空兵部隊里,去問一名飛行員同樣的問題,他或許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但所說的風向往往是相反的。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我們平時所說的刮什么風,都是以風的來向而定的,比如從西北方刮過來的風就叫西北風,從東南方刮過來的風就叫東南風。然而,在飛行專業(yè)中,則是以風的去向來定的,與我們所說的風向正好相反。飛行時,在機場塔臺的上方,都會懸掛一個風向袋,風向袋所飄去的方向,就是飛行專業(yè)所指的風向。
飛機分為航空飛機、航天飛機,顧名思義,航空飛機就是指在大氣層中飛行的飛機,大氣的流動對飛機的狀態(tài)影響甚大。直接將風的去向確定為風向,飛行員在緊張飛行時獲悉塔臺指揮員通報的風向和風力后,或許能更迅速、更準確地來判斷其對飛機狀態(tài)的影響,及時加以修正,確保飛行安全吧。
“小學生”飛行員
飛行訓練是嚴格按照飛行預先準備、飛行直接準備、飛行實施、飛行講評四個階段來實施的。尤其是在飛行預先準備階段,那個細呀,那個嚴呀,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
飛行預先準備大致包括下達任務、個人準備、地面協(xié)同演練、飛行問答等。其中,地面協(xié)同演練是我們在電影或電視里能經(jīng)??吹降摹扮R頭”,即在畫有空域圖的地面上,飛行員拿著飛機模型,口中念念有詞,一遍又一遍地來回走動著,模仿空中飛行的全過程。
飛行預先準備的最后一關就是進行飛行問答了。一般以飛行大隊為單位,由飛行大隊長組織實施。大隊長根據(jù)事先擬定好的題目,對參訓飛行員逐一提問并打分。飛行員不論資格有多老,在聽到大隊長的呼叫后,都要迅速起立,認真地回答問題。所提問題一般為操作要領、空中突發(fā)特殊情況的處置方法等。問答不合格的,要安排飛行員事后進行一定時間的補充準備,再補充問答一次;補充問答仍不合格的,則取消其當晚或次日的飛行計劃。
在飛行部隊里,飛行員被取消飛行計劃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兒。作為一名飛行大隊政治教導員,我要參加飛行訓練的全過程,對飛行員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愛人每每聽到我給她講述飛行問答的情況時,都會風趣地說:“都說飛行員是天之驕子,我看他們倒像是一個個小學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