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事物的表面。希臘人說靈魂在皮膚上漫步,是這樣的,它并非如基督教徒所認為的那樣是存在于人體內(nèi)……”這是馬克·呂布說過的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話。
馬克·呂布,法國著名攝影師,于當?shù)貢r間8月30日過世,享年93歲。這位攝影師是第一個用攝影記錄紅色中國時代的攝影師,曾手執(zhí)相機22次踏入中國,記錄下這片土地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變化。
事實上,馬克·呂布稱得上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流浪攝影師。他用自己的一生,走過非洲、中東、亞洲的多個國家,記錄下戰(zhàn)亂、貧窮、發(fā)展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馬克·呂布很少拍攝殘忍刺眼的畫面,照片里更多的是生活的細節(jié)和溫柔,他自己說,“我一向更善于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而非那些丑惡的暴行和怪物。”
他登上了埃菲爾鐵塔,遇上了一群握著刷子的工人,他偷偷地在一旁試著構(gòu)圖,他剛舉起相機,一個倒掛在埃菲爾鐵塔上的工人就凝固在布列松剛剛送給他的老式取景器里。正是這張《鐵塔上的油漆工》,把他送進了瑪格南圖片社。
1957年1月1日,馬克·呂布成為第一個批準入華拍攝的西方攝影師,記錄下中國的6億人經(jīng)歷的動蕩和發(fā)展。在此之后,他一生往返中國22次,但卻從未嘗試過學習中文,也很少去主動了解中國文化,他始終保持一個陌生人和旁觀者的姿態(tài)來拍攝作品,找到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卻動人的畫面,并按下快門。
那些穿著開襠褲的孩子、在公園邊上聊天的情侶,還有正在拍攝紅高粱的張藝謀和鞏俐……這些偶然的照片,除了發(fā)生在中國之外,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
他經(jīng)常被送去混亂發(fā)生的地方:尼赫魯?shù)脑岫Y中、尼泊爾國王的加冕禮上、1968年5月的巴黎……在這些地方,攝影師擠破了頭,希望拍攝到最震撼的畫面。但他覺得“我常對暴力心懷抵觸,而溫存里面藏有力量?!?/p>
1967年10月,身處華盛頓的馬克·呂布親歷了美國青年反越戰(zhàn)游行。他在五角大樓面前拍攝了一張他認為關(guān)于戰(zhàn)爭最有力量的照片——一朵柔軟的花,被固執(zhí)地舉在一列刺刀面前。
“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瑣碎的細節(jié),它們不代表任何觀點或價值判斷,更無法為中國歷史變遷提供見證?!边@位用50年走遍世界且飽受贊譽的紀實攝影師不太喜歡“見證”這個詞,“我一點也沒想去見證世界,我只是去繞了繞地球。我沒有做偉大的事,不能用‘見證這個堂皇的字眼兒。一張照片并不比任何一個人在公共汽車里隨便說的一句話更重要?!?/p>
馬克還說,“攝影是一種日常小工作,但要以狂熱去從事?!边@份狂熱讓他在87歲都沒有辦法放下相機。2010年3月,他在上海舉辦了生前在中國的最后一次個人攝影展。他依然用膠卷拍攝,只是膠卷的度數(shù)換到了3200度——因為身患帕金森的他已經(jīng)無法控制雙手的抖動。
一輩子能有一種讓自己終生不渝的堅守和愛好,那是一件真正浪漫的事情。
(陳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