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青山
稀樹草原覆蓋了坦桑尼亞五分之四的國土,養(yǎng)育了300多萬只野生哺乳動物,其數(shù)量超過撒哈拉沙漠以南所有國家野生動物的總和。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像坦桑尼亞一樣擁有如此規(guī)模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其奧妙何在?
兩三千萬年前,整個東非還被大片熱帶雨林覆蓋,終年潮濕炎熱。后來,地質(zhì)構(gòu)造逐漸發(fā)生改變。在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下,東非從整個非洲大陸板塊中剝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陷落帶,這就是東非大裂谷的由來。東非大裂谷的東側(cè)逐漸抬升,造就了東非高原。氣候發(fā)生了變化,溫度降低,降雨變少,越來越干燥,大片雨林萎縮、死亡,變成了茫茫草原。而東非大裂谷的西側(cè)并未受到地殼運動的波及,今天剛果(金)、加蓬一帶依舊保存了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
稀樹草原開創(chuàng)了一種不同于森林的生態(tài)體系。草,取代了樹木,成為這一體系的核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眾多生物被淘汰了,但也有一些動物適應(yīng)了新的環(huán)境存活下來。比如本來生活在森林中、以樹葉為主食的反芻類動物,抓住了歷史的機遇,進化出四個胃室,即生出了瘤胃。瘤胃比另外三個胃體積都要大得多,能夠消化粗糙、堅韌的草本植物纖維。大約200萬年前,反芻類動物進入繁榮期,擴展到了整個稀樹草原。
各種掠食類動物接踵而至,之前它們是適應(yīng)叢林生活的中小型猛獸,全身斑點密布,尾巴粗短。開闊的草原使它們的體格更加強壯,更擅長奔跑,能夠捕殺體形更大的獵物。還有一種靈長類動物,已能直立行走。它們尾隨反芻類動物大遷徙,一邊采集植物果實,一邊以倒斃的動物尸體為食。長途跋涉使它們的下肢逐漸強壯,腳上的拇指也變成并排朝前的形狀。隨著上肢的解放,它們開始使用簡單的工具。它們被古人類學家稱為“能人”,是人類的直系祖先。
能人化石最早是1960年在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第一層中發(fā)現(xiàn)的,當時出土了一個約10—11歲小孩的頂骨、下頜骨、手骨和成人的鎖骨、手骨與足骨。他們已能夠開始制作和使用石質(zhì)工具。
物種的進化一刻也沒有停止,稀樹草原也在不斷變化,引起稀樹草原變化的最大因素是降雨。稀樹草原沒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雨季交替。旱季長達半年,視野所及之處一片枯黃,有些地方甚至退化為半沙漠。雨季來臨時,大雨傾盆,數(shù)日不停。短短幾天,原本毫無生機的黃土地呈現(xiàn)出一派綠草如茵的景象。每年的雨季從12月開始,至來年的5月結(jié)束,降雨量約為500—1500毫米。
在一些降雨特別多的年份,草地就變成了樹林。但到了旱季,一場大火又將樹林燒成了一片灰燼。每當旱季尾聲,空氣極度干燥,在烈日的暴曬下,枯草發(fā)生自燃,蔓延成熊熊大火,有時蔓延數(shù)百公里?;鹂梢詺绯善臉淞?,卻奈何不了野草。雨季來臨后,僅僅幾個小時,被燒焦的土地上青草又破土而出,長得格外茂盛。
草是稀樹草原生態(tài)圈的生產(chǎn)者。草的生命力頑強,富有韌性,生長迅速,它們?yōu)椴菔硠游锾峁┝耸澄?。反過來,草食動物對草的定期“修剪”又抑制了草的過分生長,讓更多的品種得以存活。不但如此,草食動物的進食促進草更快地發(fā)芽生長。稀樹草原上草的品種主要是馬唐和鼠尾粟等茅草,根部淺,營養(yǎng)豐富。而在較濕潤地區(qū),水蜈蚣屬植物的生長占優(yōu)勢。在丘陵地帶為半開闊的灌木叢,主要植物是哨刺和無花果樹。此外,還有大片的金合歡林地草原。金合歡十分適應(yīng)干燥的環(huán)境,它們能把樹根扎到地下30多米處汲取水分。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它們也無性命之憂。
草食動物和草木植物的關(guān)系并不如膠似漆。植物們進化出五花八門的方法,避免被動物們吃掉。有的植物纖維特別粗壯,難以咀嚼和消化。有的草里含有火山玻璃,用于磨損啃食者的牙齒和腸胃。有些植物長出尖銳的硬刺、倒鉤、莖須,以延緩草食動物的進食速度。還有一些植物甚至動用“化學武器”,一旦遭到啃食,竟能從葉子中釋放出一種氣味難聞的化學物質(zhì),迫使進食者知難而退。
不過,草食動物并沒有吃白食,它們給植物帶來了許多好處:大象承擔了播種的工作;長頸鹿幫助了花朵授粉,加快嫩葉長出;羚羊的啃食會讓來年的草地更加繁茂。還有響刺槐,這是一種全身長滿硬刺的植物,螞蟻喜歡依附在它上面吸食花蜜。作為回報,螞蟻能夠保護響刺槐免遭其他動物的進犯和啃食,小至昆蟲,大到大象。
如果按照旱季雨季的交替方式,稀樹草原的草食動物可以分為兩類:遷徙的和不遷徙的。反芻類動物例如角馬、湯姆遜瞪羚等,消化方式特殊,依賴草料在腸胃中發(fā)酵獲得養(yǎng)分,普遍傾向于攝取營養(yǎng)價值更高的植物。營養(yǎng)價值低的干黃植被,即使經(jīng)過反芻消化,也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所以旱季來臨時,它們就必須遷徙到長有青草的地方。而斑馬能適應(yīng)營養(yǎng)價值最低的草類,它們的消化能力在進化中變得非常強大,因此,斑馬的遷徙路線往往不與角馬的重合,它們可能走到中途就停下來,折返回出發(fā)地。
那些不需要遷徙的動物,比如黑斑羚和鴕鳥,能從露水、樹葉、小水坑里獲得賴以生存的水分。這些動物能夠找到富含礦物質(zhì)的土地,即使在旱季,那里的草也能夠不斷長出。動物通過進食和排泄,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循環(huán)供應(yīng)青草,幫助動物熬過漫長的旱季。
為了減少食物爭奪,草食動物有不同的采食對象和范圍。斑馬吃草尖,角馬吃草莖;巖羚吃底部的樹葉,黑斑羚吃中層的樹葉,長頸鹿則吃頂部的樹葉,大象可以吃樹皮、樹根。在遷徙中,斑馬充當排頭兵,用鐮刀一樣的門牙,掃蕩那些不受歡迎的長草,然后是角馬,吃掉草的中部,最后是瞪羚,把草根消滅干凈。
人們常??梢砸姷?萬—10萬只的角馬群或斑馬群,或數(shù)量為30—1000頭的水牛群。但一些小型草食動物,比如巖羚、石羚和犬羚,總是單獨或兩只一起行動,不會組成大的群體。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大型草食動物目標明顯,大量聚集時,它們被肉食動物捕殺的概率下降為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而小型草食動物目標小,隱蔽性強,不易被肉食動物發(fā)現(xiàn),沒必要成群結(jié)隊。
上百萬只角馬、斑馬和瞪羚組成的遷徙大軍,無疑是一場移動的盛宴,是草原上大小肉食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但是肉食動物大多擁有各自的領(lǐng)地,同時還受到體能的限制和幼崽的拖累。因此,當大遷徙隊伍離開領(lǐng)地后,肉食動物食物短缺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不過它們也有各自的應(yīng)對策略。
花豹適應(yīng)性很強,它們從不尾隨大遷徙。大多數(shù)草食動物離開后,它們可以捕捉不遷徙的小型動物,比如野兔、蹄兔、犬羚、葦羚、巨蜥、烏龜?shù)取?/p>
獅子是領(lǐng)地性動物,但為了填飽肚子,有的獅子會一路尾隨大遷徙。研究發(fā)現(xiàn),塞倫蓋蒂中心區(qū)的獅群曾遷徙到50公里以外捕獵。但老弱病殘的獅子和哺乳的雌獅就不能走出領(lǐng)地太遠,它們只好捕捉那些不遷徙的草食動物,比如水牛、疣豬、黑斑羚。無論如何,草食動物離開后,所有的獅子都面臨一場嚴酷考驗。
雌獵豹和一些無領(lǐng)地的雄獵豹會跟隨湯姆遜瞪羚遷徙。擁有領(lǐng)地的雄獵豹主要捕獵領(lǐng)地內(nèi)的永久居民,比如野兔、黑斑羚幼崽。一旦食物出現(xiàn)短缺,它們也會遷徙。
斑鬣狗有很強的耐力,它們用吃“移動快餐”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雌斑鬣狗能夠長途跋涉四五十公里尋找食物,捕殺體弱的角馬和斑馬,或者吃沿途倒斃的死尸,填飽肚子后再返回巢穴哺育幼崽。據(jù)統(tǒng)計,斑鬣狗每年這樣來回折返的距離可達3,500公里,是角馬遷徙路程的3倍。
(未完待續(xù))
下期預告:
肉食動物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食物競爭。它們各有各的本領(lǐng),為了更大限度地減少競爭,它們是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