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趙延波 孫瑞林
一、立項背景
文南油田位于東濮凹陷中央隆起帶文留構造南部,東靠前梨園洼陷,西臨海通集洼陷。平面上主要受文西、文東和徐樓斷裂帶的控制。形成文東斜坡帶、文南地塹帶、文西地壘帶、文西斜坡帶四個構造帶。文南油田已累計探明含油面積81.35km2,石油地質儲量9093.07×104t,目前已動用9個斷塊區(qū),34個開發(fā)單元,覆蓋石油地質儲量8762.15×104t。而難動用儲量635×104t,研究潛力巨大。
文南油田經過二十多年的勘探開發(fā),已進入中后期。油田老區(qū)含水高、內部挖潛上產難度大。周邊滾動勘探目標越來越“小、深、貧”,增儲難度大。因此對文南油田難動用儲量進行評價,對提高儲量動用水平、增加油田儲量接替、提高原油產量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思路及技術關鍵
(一)研究思路
針對文南油田難動用儲量油藏地質特點,以層序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等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地質、物探、測井、分析化驗和試油試采等各項資料,開展地層精細對比、復雜斷塊構造精細研究、儲層精細評價,篩選配套工藝技術,優(yōu)選有利區(qū)塊,在開發(fā)概念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油藏評價部署與實施,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落實可動用石油地質儲量,形成新的產能建設區(qū),實現(xiàn)有效開發(fā)。
(二)技術關鍵及創(chuàng)新點
1、根據難動用儲量特點,在常規(guī)油藏描述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區(qū)塊實施針對性目標化評價。
2、對復雜斷塊油藏根據斷塊規(guī)模,儲量背景等因素實施分塊評價優(yōu)選,逐塊完善,多層系兼顧,整體部署,滾動實施。
3、儲層研究運用沉積微相、地震屬性提取及儲層隨機模擬等多種方法相互驗證的方法,提高了儲層評價水平。
1 文南油田概況
一、地質特征
(一)、構造復雜、斷層多、斷塊小
文南油田構造總體走向為北東—南西向,文西斷層、文東斷層、文70斷層以及徐樓斷層控制了該區(qū)的基本構造格局,形成東西分帶、壘塹相間的構造格局,由西而東依次為文西斷裂帶、文西地壘帶、文南地塹帶和文東斜坡帶。
區(qū)內的次級斷層縱橫交錯,使構造復雜化,形成眾多封閉的小斷塊。統(tǒng)計開發(fā)區(qū)內1382口井,共鉆遇斷點4130個,平均單井鉆遇斷點2.99個,共組合斷層294條,這些斷層把全區(qū)分成大大小小213個斷塊,斷塊平均面積0.30 km2,其中含油面積小于0.1 km2的斷塊109個,占斷塊總數的51.2%;含油面積大于0.5 km2的斷塊30個,占斷塊總數的14.1%。
(二)、儲層埋藏深、發(fā)育不穩(wěn)定,物性差、非均質性強。
文南油田儲層埋藏深度2210~3800m,平均埋深3100m。儲層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儲層發(fā)育不穩(wěn)定,連通性差。根據部分區(qū)塊小層對比統(tǒng)計,僅1口井鉆遇的砂體占砂體總數的59.3%,儲量占13.6%,2口井以上鉆遇的砂體占砂體總數的22.3%,儲量占73.1%,在現(xiàn)200~250m井網條件下,砂層層數連通率為64%,厚度連通率為69%。
儲層孔隙度11.4~21.6%,空氣滲透率4.3~208.9毫達西。滲透率變異系數0.7~0.98,滲透率級差為5.06~64.83,顯示較強的非均質性。
(三)、油藏類型多
文南油田目前油藏類型分為中滲復雜斷塊油藏、常壓低滲油藏、高壓低滲油藏、天然能量油藏和特殊油藏五大類。
2 油田開發(fā)面臨的問題和矛盾
(一)、斷塊小、構造復雜
統(tǒng)計文南開發(fā)區(qū)內1377口井,共鉆遇斷點4121個,平均單井鉆遇斷點2.99個,共組合斷層294條,這些斷層把全區(qū)分成大大小小213個斷塊(表2-2),斷塊平均面積0.30km2,其中含油面積小于0.1km2的斷塊109個,占斷塊總數的52.1%,地質儲量1283×104t,占總儲量的16.6%;含油面積大于1km2的斷塊16個,占斷塊總數的7.7%,地質儲量2851×104t,占總儲量的36.9%。
(二)、油藏埋藏深
文南油田儲層埋藏深度2210~3800m,平均埋深3200m。
(三)、開發(fā)難度大、動用程度低
由于構造復雜,認識程度較低;儲層不穩(wěn)定、物性差,難以注水開發(fā);油藏埋藏深,地層壓力高、地層水礦化度高,鉆井投入高等因素,致密砂巖儲量控制程度低,動用程度低,大部分處于天然能量試采階段,沒有投入正式開發(fā)。
3 運用地球物理方法進行儲層預測評價
文南地區(qū)沙三一、二段的主要儲集體為三角洲前緣環(huán)境下的分流河道、河口壩、前緣席狀沙和湖泥沉積,因此,儲層的縱橫向分布相對穩(wěn)定性差。雖然由于目的層段埋藏深,地球物理信息衰減大,高頻信息小,整體速度大而砂泥巖速度差異小,但是研究區(qū)三維地震數據采樣率為1ms也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為了得到較高精度的儲層反演結果(圖3-18),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和精細研究工作。
①、利用疊后地震資料特殊處理技術,拓寬地震資料頻帶、適當壓制其噪音、提高其縱向分辨率和橫向延展性,為高精度的反演提供較好的資料基礎。
②、針對本區(qū)儲層速度與圍巖速度相近的具體情況,應用測井曲線重構技術對做為約束條件的測井資料進行處理,使其更加反映儲層特點,改善反演效果。
③、優(yōu)選適合本區(qū)實際地質特點的反演方法開展儲層預測研究,準確識別儲層的厚度變化和展布范圍。
4 高分辨率地層層序研究
(一)層序劃分與對比
層序劃分對比是油田開發(fā)地質工作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根據地層接觸關系、沉積層序或旋回、巖性組合等特征細分成不同級次的層組,并建立全區(qū)各井間各級層組的等時對比關系,在研究區(qū)范圍內實現(xiàn)統(tǒng)一分層。層序劃分的基本原則是沉積層序、旋回性和儲層巖性、電性相結合。
1、層序地層學基礎及層序的劃分與對比
a、層序的內涵及劃分
層序作為相對整一的、成因上有聯(lián)系的、頂底以不整合面或可與之對應的整合面為界的一套地層,它強調:①層序內部地層在成因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②以不整合作為其開始和結束的標志,這里不整合面是指一個分開較新和較老地層的面,沿該面有證據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積間斷的陸上侵蝕削截或者陸上暴露現(xiàn)象,它不包括局部的、與地質作用伴生的同生期侵蝕和沉積;③層序是一個四維的概念,它既代表一段時間的延續(xù),同時也表明一種三維巖組合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識別層序邊界關鍵是識別不整合面,整個沙二下亞段未見區(qū)域性不整合面,所以劃分為一個層序。
b、準層序組的定義及界面的識別
準層序組是指一系列具有明顯疊加模式的、有內在聯(lián)系的準層序系列。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主要湖泛面以及與之相應的界面為邊界。結合單井、連井剖面對比,根據沉積旋回可將沙二下亞段劃分為8個砂組,對比和劃分時間單元的主要標志是湖盆擴張后期發(fā)育的分布廣泛、厚度較穩(wěn)定的泥巖(也稱湖泛泥,表現(xiàn)為高電導性,極易識別)。
5 應用效果及經濟評價
文133塊隸屬于文79斷塊區(qū),沙二下油藏分布在文147斷層與文150斷層相互交切所形成的地塹單元,該塊構造相對比較簡單,主要含油層系沙二下1-4。沙三上油藏主要含油層系沙三上1-7,含油面積:3.7km2,致密砂巖地質儲量:85.5×104t,油藏埋深:2900-3450m。含油高度小,揭示程度低,儲量一直未落實。
2011年我們以“油藏評價、產能建設、注水配套”三位一體的工作思路,本著探下部層系兼顧上部井網的原則,加強油藏分布規(guī)律認識。利用三維地震解釋技術,對該區(qū)進行系統(tǒng)整體解剖。該區(qū)域沙三上目的層段埋藏較深,斷層的發(fā)育期次多,切割關系復雜,造成構造組合多解性強、地震反射波組特征可對比性差。本次以井為出發(fā)點,利用鉆遇資料對地震進行精細標定,綜合運用三維可視化、地震相干切片等技術,提高地震解釋的精度。在充分認識油氣層縱向分布特點的基礎上,對重點區(qū)塊主要目標層段進行精細構造解釋評價,達到地震、井兩者間的有機結合,提高解釋精度。
6 幾點認識及下步工作方向
一、幾點認識
1、轉變觀念,加大投入,只要認識到位,方法得當,難動用儲量能夠實現(xiàn)較好的動用。
2、在油藏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堅持“先易后難、先優(yōu)后差、逐步動用”的原則。
3、根據油藏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技術政策和配套工藝技術研究,是難動用儲量實現(xiàn)有效開發(fā)的技術保障。
二、下步工作方向:
完善難動用儲量的分類評價研究,細化分類標準,提高難動用儲量的評價水平。
進一步加強難動用儲量的開發(fā)適應性研究,做好開發(fā)后續(xù)的跟進與配套工作,實現(xiàn)各類型難動用儲量的有效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