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喆 齊萌華
摘 要:隨著我國的民用航空產(chǎn)業(yè)蒸蒸日上,航班延誤等矛盾也日漸突出,理清延誤旅客的負擔、風險,明確航班延誤后承運人義務以及違反前述義務后應負責任是解決延誤問題的重中之重。本課題主要圍繞承運人在航班延誤后的義務類型及條件,尤其是告知義務、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等熱點展開研究,承運人違反前述義務后的應有責任。同時,通過對旅客在航班延誤后的負擔和損失風險的分析,理清該些負擔和風險中哪些應轉嫁于承運人。
關鍵詞:延誤損失;承運人義務;歸責責任
航班延誤的現(xiàn)象在國內(nèi)外都屢見不鮮,一般而言,旅客從購買航空公司的機票開始,就和承運人有了航空運輸合同關系,如果飛機不能按合同上,即機票上,約定的時間起飛,那么就可以算做航班延誤,即違約。個人認為,航班延誤是航空承運人違反其所負擔的按時運輸義務,即指航班并未在約定或合理的時間內(nèi)將旅客運送至目的地機場并打開艙門讓旅客下機進入機場安全區(qū)的情況。
1 航班延誤后旅客的損失與負擔風險
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民航客機出行,而航班延誤也成了旅客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一旦發(fā)生延誤,對旅客來說,承運人除了能給予物質上的補救,其他生理與心理的負擔則只能由旅客自己承擔。
1生理負擔與風險
航班延誤給旅客帶來的直接負擔首先體現(xiàn)在生理上。在等待時,旅客的活動范圍被限定在候機樓或是機艙內(nèi),部分機場候機樓規(guī)模小,供延誤旅客休息的地方寥寥無幾。一旦發(fā)生類似的情況,旅客受到人身損害,旅客便可以向承運人要求賠償,此時的負擔風險就轉嫁給了承運人。
2心理負擔與風險
時間越長,情緒波動越大,甚至做出過激行為,危及民航安全。因航班延誤造成不滿,過激的旅客甚至會霸機。航班延誤并不是旅客可以違法的理由,旅客如果認為權益受損,應通過合法途徑維權。
3.物質負擔與風險
旅客因航班延誤也會遭受物質損失,比如改簽退票及一系列因航班延誤產(chǎn)生的直接費用。承運人是否應賠償旅客的物質損失,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我國《民用航空法》第126條對航班延誤賠償問題的闡述可知,航班延誤的賠償并非無條件的賠償,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航班延誤造成直接損失;2、旅客的損失與航班延誤之間存在因果聯(lián)系;3、承運人不存在免責情形。
: 航班延誤后的承運人義務
明確航班延誤后承運人的義務、內(nèi)容及其條件既有助于承運人在航班延誤發(fā)生后及時準確地履行義務,又能確保延誤旅客的合法權益,造成航班延誤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義務有其不同的適用條件和行使方式。
1告知義務
告知義務是承運人在航班延誤后首先應當履行的義務。參考《合同法》,一旦告知義務履行不當,延誤的原因、時間傳達錯誤[1],會給旅客造成不小的困擾。延誤后,承運人應當將包括延誤原因、預計延誤時間等在內(nèi)的延誤信息(國家法律規(guī)定應當保密的除外)及時準確地告知延誤旅客。
2.退票、簽轉義務
對于客運合同的退票與變更,在我國《合同法》中有過規(guī)定。當航班遭遇延誤時,承運人違反運輸合同,如果嚴重影響到旅客行程的,旅客有權解除合同,承運人有義務全額退還票款。若是在運輸途中發(fā)生延誤,旅客可以要求解除承運人尚未履行義務部分的合同,即退還未使用航段的票款,也可以要求改簽,但是承運人給旅客安排改簽前必須征得旅客和被簽轉承運人的同意,且承運人不得收取退票費。
3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
承運人的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可以說是適用于任何延誤情況,承運人按規(guī)定為延誤旅客提供膳宿等服務是其履行附隨義務的體現(xiàn)[2]。(詳細參考《國內(nèi)客規(guī)》)該義務內(nèi)容有:航空公司原因導致的航班延誤,承運人有義務無條件向旅客提供膳宿等服務;非航空公司原因導致的航班延誤,承運人應當協(xié)助旅客安排膳宿,費用可由旅客自理。經(jīng)停地發(fā)生延誤,承運人應當為旅客提供膳宿。
4.損害賠償義務
國際慣例,航空延誤賠償只賠償旅客的實際經(jīng)濟損失,也就是說延誤旅客在等候另一航班過程中所支出的特殊費用和旅客能夠證明的其他直接損失[3]。(可參考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
5經(jīng)濟補償義務
賠償損失與經(jīng)濟補償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從適用條件看:賠償損失是當觸發(fā)了延誤旅客因延誤遭受到了實際的經(jīng)濟損失這一關鍵點,經(jīng)濟補償則是承運人就其自身原因引起的延誤達一定時間補償延誤旅客的義務。從賠償補償梯度說,賠償損失僅是承運人賠償延誤旅客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經(jīng)濟補償則按承運人自己的標準劃分。
3 承運人違反上述義務的后果
旅客購買承運人所售之客票,實際上就是與承運人締結了運輸合同。而航班延誤后承運人視情況所履行義務,則被視為是合同的附隨義務。(詳細參考《合同法》第60條第2款的規(guī)定)
1承運人違反告義務的后果
航空旅客作為消費者享有知情權。遭遇航班延誤,承運人一旦出現(xiàn)回避履行告知義務,或者是故意隱瞞延誤情況導致延誤旅客遭受到時間上的損失或本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時,延誤旅客有權要求承運人對其進行賠償、繼續(xù)履行(這個要看情況是否允許承運人繼續(xù)履行)或采取補救措施(如退改簽等)。
2承運人違反退改簽義務的后果
從法理上看,航班發(fā)生延誤,承運人應旅客要求為其提供退改簽服務有法可循——我國《合同法》第295條、《國內(nèi)運輸規(guī)則》第19條都有闡述。
從道義上看,承運人的航班延誤,對旅客多少有影響。一旦承運人違反退改簽義務,不但使旅客的利益受損,承運人也會給公眾留下“不作為”、“服務差”的社會印象。
3承運人違反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的后果
與退改簽義務相似,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既是承運人與旅客航空運輸合同的附隨義務,也是應對航班延誤承運人的補救措施。承運人應根據(jù)航班延誤的情況與原因判斷采取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當承運人違反安置或協(xié)助安置義務時,延誤旅客可以要求承運人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者是返還自己所付的費用。
4.承運人違反損害賠償義務的后果
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延誤旅客有權要求承運人繼續(xù)履行損害賠償義務,即賠償損失,并且由于承運人沒有及時履行損害賠償義務而造成的二次損失,延誤旅客也可以要求賠償,前提是符合合同法規(guī)定的規(guī)則,如減損規(guī)則。
(五)承運人違反經(jīng)濟補償義務的后果
當承運人違反、回避履行經(jīng)濟補償義務時,延誤旅客應根據(jù)其乘坐的航班隸屬航空公司之運輸條件,要求承運人給予相應的經(jīng)濟補償。但是國內(nèi)的承運人中僅深圳航空推出了首個國內(nèi)航班延誤補償標準——《旅客服務指南》。
以上義務的違反不僅對旅客造成了不便,還增加了旅客因此遭受損失的風險,由此必然導致承運人必須對旅客因此遭受的損失負責,因為承運人違反航空運輸合同附隨義務的這些行為決定了承運人無法舉證其在消除航班延誤影響方面窮盡了一些辦法,是以承運人無法免責。
注釋
[1]《合同法》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2]《合同法》第119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p>
參考文獻
[1]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1st ed., The Netherlands, 1954, P 181.
[2]王立志、楊惠、聶晶晶:《航空旅客權益保護問題與規(guī)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頁。
[3]盧丹丹:《試論航班延誤與旅客的賠償請求權》,《經(jīng)濟師》,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