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雁
從不準蓄須開始
◎ 金雁
18至19世紀,歐洲文化曾在俄羅斯興盛一時。在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大力提倡下,整個俄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一股貴族“歐洲化”的風氣。
他們首先更換了俄國貴族的整個外形。留胡須要出錢購“留須權”,商人每年100盧布,貴族和官吏每年60盧布,城市居民30盧布。農(nóng)民每次進城出城需繳納一戈比,他們各有一個特制的小銅牌,正面畫著大胡子的圖案,反面寫著“須稅憑證”。自古以來,俄羅斯男人以留大胡子為美,那些貴族均為自己的大胡子自豪,每天梳理胡須的時間比婦女化妝的時間還要長,不留胡須被認為是奇恥大辱。在彼得的硬性規(guī)定下,俄國人對自己身體的外觀沒有任何選擇權。彼得還規(guī)定任何裁縫都無權制作俄式服裝,所有的商人也禁止出售俄式服裝,能否自由地留須甚至成為農(nóng)民起義的一個原因。
對貴族子弟的思想教育是從語言入手的。18世紀,在宮廷的主導下,貴族中先是以說德語為時髦,然后是說法語和拉丁語。不會講外語或者外語說得不好就會受到眾人的嘲笑。托爾斯泰說:“大家知道,在俄國,法國話仿佛代表著一種官階等級。”1755年,莫斯科大學創(chuàng)辦之前,所有的學校都以外語教學為主。
法國大革命以后,俄國成為法國舊貴族的避難地,他們大批地涌入,混跡于彼得堡的各種交際場合。1797年,保羅一世把孔杰王子的整個軍團都接到俄國服役,法國貴族的生活方式也被帶進了俄國。
貴族的生活方式與其他階層的不同。于是,在俄國,結婚禮儀歐化,婚禮中因此有了豪華的旅行、舞會和奢華的晚宴,和普通民眾的舊式婚禮完全不同。舊式婚禮在貴族家庭中已逐漸過時,只有普通階層中還保持著過去古老的習俗。
上層開始崇尚西歐文化,從語言、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乃至價值觀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皻W式貴族”政治地位的上升與農(nóng)奴地位的下降擴大了社會的裂痕,他們和納稅階層之間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普通老百姓非常痛恨貴族。貴族和城里人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貴族聽不懂甚至排斥農(nóng)民的語言,農(nóng)民也聽不懂他們的話,面對城市的沖擊,農(nóng)民十分警覺,積極地抵制。這種社會的分裂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初的革命時期。(摘自《文史天地》2015年第12期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