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或許明年此時,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隊不必如今天這般使出渾身解數,吃力地追趕西甲宿敵巴塞羅那隊一往無前的腳步,因為后者或許已變成一支外國球隊,今后只能在歐冠、歐聯杯或友誼賽中打打照面。
這不是開玩笑。提到加泰羅尼亞,興許很多人頗感陌生,但對它的首府——“巴塞羅那”肯定如雷貫耳。這個西班牙最富庶的地區(qū)現在鬧獨立情緒日漸升溫,再度挑起該國敏感的政治神經。
不久前,加泰羅尼亞自治區(qū)主席阿爾圖斯·馬斯宣布,將在今年11月25日提前舉行自治區(qū)立法選舉;而在此前,馬斯和他所代表的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執(zhí)政黨一統(tǒng)一團結黨(CiU)多次表示,—旦當選將謀求“加泰羅尼亞自決”,這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很快舉行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它將有可能脫離西班牙獨立成國。
加泰羅尼亞怎么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又為何鬧獨立,它的“獨立運動”真的會成功么?
“獨立秀”是政治賤還是經濟戲
本輪“獨立秀”的高潮,是9月11日掀起的。這天是加泰羅尼亞成為西班牙行省的紀念日,對西班牙而言這是“喜日”,但在加泰羅尼亞獨立派看來則是“喪失民族獨立”的“難日”。
當天,巴塞羅那150萬-200萬人上街游行,呼吁加泰羅尼亞獨立;9月20日,馬斯和西班牙首相拉霍伊Mariano Rajoy舉行會談,謀求加泰羅尼亞更大財政自治權,但遭到拒絕。馬斯隨即宣布提前舉行立法選舉,以謀求“民族自決權”。
10月11日是西班牙國慶日,巴塞羅那街頭爆發(fā)統(tǒng)獨兩派互相辱罵、攻訐和焚燒對方旗幟的激烈場景,這種狀況客觀上令“獨派”聲勢更甚。
這次“獨立秀”有很深刻的經濟背景。
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境內最富庶的自治區(qū),GDP總量高達全國18.7%,為全國第一名,甚至比愛爾蘭和葡萄牙還多,但加泰羅尼亞自治區(qū)政府卻手頭拮據,債臺高筑一負債400億歐元,占總收入20%,地區(qū)失業(yè)率也在全國“冒尖”。
奧妙就在于西班牙的財稅分配制度:按照現行制度,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上繳國家的財稅收入越多,但分配下來的預算卻是平衡的結果,而非誰交得多、誰就得到更多,教育、醫(yī)療等社會服務的經費,卻是由自治區(qū)政府負擔的。
西班牙“首富”加泰羅尼亞為國家財政創(chuàng)造了最多的收入,每年上繳財稅160億歐元,卻得為自己境內公共開支付錢的同時,順便替其他貧困地區(qū)埋單。
不僅如此,由此造成的債務負擔,還讓加泰羅尼亞被關在國際資本市場大門之外,無法通過融資解決燃眉之急。
在經濟大環(huán)境較好的時候,這一切還相安無事,如今西班牙成為歐債危機重災區(qū),加泰羅尼亞人便自然而然產生“西班牙人惹禍我們倒霉”、“如果獨立就沒這些倒霉事”的想法,而西班牙政府不斷加大加泰羅尼亞稅務負擔,卻拒絕給予財政援助的做法,又加深了當地人的這種印象。
馬斯借勢向拉霍伊提出,要么西班牙政府替加泰羅尼亞自治區(qū)擔保,以便后者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要么就從剛剛成立的西班牙地區(qū)流動基金中撥給加泰羅尼亞自治區(qū)50億歐元紓困。但這些要求都被拉霍伊拒絕,有些是的確做不到,有些則有借機把加泰羅尼亞約束住的意味。
無論動機為何,最終的結果,是“獨立秀”愈演愈烈,甚至驚動了國際社會。
統(tǒng)獨兩派各說各話
按加泰羅尼亞獨立派的說法,加泰羅尼亞“自古以來就是個獨立國家”。
“加泰羅尼亞”是直到11世紀末才出現的一個專有名詞,其起源和含義眾說不一,但所指的則是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的地區(qū)。這里歷史上曾先后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所控制,也曾是查理曼帝國邊疆緩沖區(qū)的一部分。
這里的最大民族是加泰羅尼亞族,他們和西班牙其他許多地方的民族血緣相差其實并不遠,但他們血統(tǒng)中含有更多迦太基、腓尼基等地中海人種成分,且和曾長期被伊斯蘭化的伊比利亞本土不同。
加泰羅尼亞早在9世紀就驅逐了阿拉伯勢力,成為阿拉貢王國的一部分,這塊土地就從未被伊斯蘭化過,正因如此,加泰羅尼亞獨立派向來以自己“信仰堅定”、“血統(tǒng)純正”而自豪,并以此區(qū)別于其他西班牙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也和西班牙其他地區(qū)差異很大。
根據獨立派史觀,自12世紀初阿拉貢王阿方索一世在位起,阿拉貢一加泰羅尼亞就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聯合王朝,并一度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1469年,當時定都塞維利亞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嫁給了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個王國聯合成為西班牙王國,但此時還是“聯合王國”,國王夫婦并稱“雙王”,平起平坐。
男女國王夫婦曾委派哥倫布出訪中國,如今哥倫布墓地“二王抬棺”雕像形象闡明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兩個王國本身及其班底依然分別存在。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因無子嗣,導致西班牙王位爭奪戰(zhàn)爆發(fā),結果安茹公爵腓力繼位,稱腓力五世,開始了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統(tǒng)治。
腓力五世效仿法國波旁王朝,大力加強王權和中央集權,在1707-1716年間將卡斯蒂利亞地區(qū)的政體、法律系統(tǒng)和行政形式強推到全國,廢除了除阿蘭谷以外所有阿拉貢王國體系王、侯、貴族領地自治權。
在此期間事實上結束了阿拉貢王國的自治地位;加泰羅尼亞被劃為西班牙王國的一個行省。卡斯蒂利亞語(即西班牙語)被指定為官方語言,加泰羅尼亞語被禁用,沿襲數百年的“加泰羅尼亞國旗”——黃底帶四根橫條的“令旗”也成為禁品。
此后很長—段時間,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被嚴厲打壓而銷聲匿跡,直到19世紀末西班牙工業(yè)化進程中,加泰羅尼亞走到全國前面,成為最發(fā)達地區(qū),自治呼聲再度高漲。
20世紀初,西班牙政治動蕩,王權衰落,并在1930年代導致共和國成立,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也趁機謀求自治,并在1933~1934年從共和國手中獲得自治權,1934年10月6日成立“加泰羅尼亞州自治政府”,這使得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在隨后爆發(fā)的西班牙內戰(zhàn)中“半心半意地”站到共和派一邊,但也使他們在佛朗哥勝利后遭到嚴厲報復,自治被取消,加泰羅尼亞語再度“轉入地下”。
然而對這段“獨立建國史”,“統(tǒng)派”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加泰羅尼亞人其實跟其他地方的西班牙人沒太大區(qū)別,語言、風俗等方面的習慣是歷史沿革所致,且加泰羅尼亞根本就沒有什么“獨立歷史”——那段“建國史”是屬于阿拉貢王國的,當初合并是王族聯姻,而根本沒有“加泰羅尼亞國”之類名詞。
民主化與“加泰羅尼亞化”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重新興起的加泰羅尼亞民族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文化暗示、民族特征突出,讓加泰羅尼亞居民突出“加泰羅尼亞人屬性”,而最省事、最有效的辦法,自然是讓他們仇視西班牙人,認為自己“不是西班牙人”,或至少“不同于其他西班牙人”。
佛朗哥的高壓政治無形中起到逆反效果,當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高壓”突然消失后,隨著民主轉型的到來,這種“加泰羅尼亞人屬性”便—發(fā)而不可收拾。
1978年西班牙頒布了憲法,加泰羅尼亞成為全國15個自治區(qū)之一,加泰羅尼亞語恢復合法使用,自那以后,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便理直氣壯地公開活動,他們強調加泰羅尼亞是一個“民族”(Nation,也可解讀為“國家”),并以此為基礎推行“加泰羅尼亞化”。
加泰羅尼亞主要政黨有兩個,一個是現執(zhí)政黨統(tǒng)一團結黨,另一個則是工人社會主義黨。統(tǒng)一團結黨前任主席齊奧爾迪·普約爾曾連任加泰羅尼亞自治區(qū)主席23年之久,在他任期中力推全面“加泰羅尼亞化”。
普約爾政府要求公職人員必須會說會寫加泰羅尼亞語,移民必須具備加泰羅尼亞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正式工作,商店標牌、商標、價目表等必須標注加泰羅尼亞語,否則罰款(最高金額可達1200歐元),在加泰羅尼亞舉行的任何國際活動必須同時使用加泰羅尼亞語,出現加泰羅尼亞標志(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升起兩面旗,用兩種語言),在加泰羅尼亞地區(qū)放映的影視作品必須翻譯成加泰羅尼亞語,在西班牙參議院和歐洲議會工作的加泰羅尼亞議員只許說加泰羅尼亞語。
普約爾卸任后,繼任者就是馬斯,他繼續(xù)推行“加泰羅尼亞化”政策,試圖讓帶有明顯加泰羅尼亞獨立色彩的“加泰羅尼亞憲章”合法化,并推動加泰羅尼亞“自決權”公投。
另一個大黨工人社會主義黨是西班牙全國性政黨的分支,屬于左翼黨派,主張加泰羅尼亞在西班牙領土內“高度自治”,2004年,該黨在西班牙大選中意外獲勝,薩帕特羅出任王國首相,其獲勝的秘訣,就是得到幾個自治區(qū)的大力支持,作為回報,他上臺后對加泰羅尼亞的民族運動做了許多讓步,令“憲章”逐步合法化。
2006年6月17日,加泰羅尼亞舉行了一次“自決權”公投,公投結果,統(tǒng)獨雙方都宣稱自己贏了:“獨派”拿出“支持獨立率73.9%”的數據,而“統(tǒng)派”則指出,實際參加投票的人數還不到總人口的1/3。
2010年6月28日,西班牙憲法法院審批通過了《加泰羅尼亞憲章》,憲章雖加入“西班牙領土不可分割”,并刪除了獨立色彩過于強烈的14條細節(jié),但首次承認“加泰羅尼亞是一個NATI0N",盡管標明“非官方意見”,但此舉無疑讓獨立派士氣大振,此后便出現了諸如“抗議西班牙戰(zhàn)斗機‘侵略加泰羅尼亞”等滑稽戲。
“獨”得起來么
按照“獨派”的說法,加泰羅尼亞是絕對“獨”得起來的。
親獨派民調顯示,加泰羅尼亞支持獨立的人數占總人口近八成,而中立民調則顯示,今年10月支持獨立的受訪者占51%,也已超過半數。他們指出,加泰羅尼亞人口占西班牙.總人口16%,GDP占了近20%,出口額占25%,如果自立門戶,完全可以過得比現在更好。
而“統(tǒng)派”則對此嗤之以鼻,他們指出,160萬巴塞羅那居民中有60%為非加泰羅尼亞人,整個自治區(qū)人口中真正以加泰羅尼亞語為母語的人口也不過占總人口40%,所謂“獨立”根本無從說起。
國外評論家、分析家也對“加獨”并不看好。
瑞銀經濟學家馬特奧.高米內塔指出,加泰羅尼亞獨立“根本沒戲”,西班牙維護統(tǒng)一的決心十分堅決,1978年憲法第155條規(guī)定,如果自治區(qū)政府違憲,西班牙中央政府有權阻止地方選舉,非常情況下“解散自治區(qū)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其他一些分析家也指出,西班牙一向對統(tǒng)一十分看重,為此不惜和歐盟大多數國家立異,至今拒不承認科索沃獨立,加泰羅尼亞如果獨立成功,接下來必然是離心力更強的巴斯克地區(qū),后果可想而知。
歐盟自然也不贊成平空多出一個歐洲國家來。11月5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阿爾穆尼亞指出,加泰羅尼亞如果獨立,將不會自然而然成為歐盟成員國,警告“獨派”三思而后行。
必須指出,至今馬斯并未在正式場合公開喊出“獨立”理念,11月25日將舉行的也仍然是一次立法選舉,而非某些傳聞所稱的“獨立公投”(盡管他表示連任后會考慮進行公投)。從前述種種情況可知,加泰羅尼亞想“獨”并不容易,馬斯真正的想法,恐仍是借“獨”為籌碼,迫使馬德里為加泰羅尼亞“減負擔、增撥款”,同時爭取更多、更實在的自治權。
然而這種失望、憤怒和對立情緒倘持續(xù)下去,當“合的痛苦”已強過大多數人對“分的不便”,當歐盟、歐元區(qū)的吸引力已不足以讓加泰羅尼亞人顧惜時,更離譜的事也未必不會發(fā)生——半個世紀前,又有幾人能想到捷克與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會“離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