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轉Bt cry1Ah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棉鈴蟲和黏蟲的抗性評價

      2016-06-10 08:38:37宋苗汪海張杰何康來梁革梅朱莉黃大昉郎志宏
      生物技術通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黏蟲抗蟲棉鈴蟲

      宋苗汪海張杰何康來梁革梅朱莉黃大昉郎志宏

      (1. 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綿陽 621010;2.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3.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

      轉Bt cry1Ah基因抗蟲玉米對亞洲玉米螟、棉鈴蟲和黏蟲的抗性評價

      宋苗1,2汪海2張杰3何康來3梁革梅3朱莉2黃大昉2郎志宏2

      (1. 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綿陽 621010;2.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3.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

      利用農(nóng)桿菌介導法將Bt cry1Ah基因轉入玉米自交系綜31,獲得對玉米螟有顯著抗性的轉基因玉米HGK60,為了研究其對鱗翅目害蟲的殺蟲活性,在室內和田間分別用亞洲玉米螟、棉鈴蟲和黏蟲幼蟲對HGK60玉米的殺蟲效果進行檢測。室內生物活性檢測結果表明,取食HGK60玉米心葉的亞洲玉米螟幼蟲在3 d后死亡率達100%;HGK60玉米對棉鈴蟲幼蟲有毒殺作用,玉米不同部位對棉鈴蟲幼蟲的殺蟲效果存在差異;與非轉基因玉米對照相比,取食HGK60玉米葉片一周后的黏蟲幼蟲體重增長明顯受到抑制。田間生物活性檢測結果表明,HGK60玉米對于亞洲玉米螟和棉鈴蟲有很強的殺蟲活性,達到高抗級別,對于黏蟲有一定的殺蟲活性,為抗性級別。

      cry1Ah基因;玉米;玉米螟;棉鈴蟲;黏蟲

      玉米從種植到成熟過程中會發(fā)生各種蟲害,如亞洲玉米螟、黏蟲等地上害蟲和地老虎、玉米根葉甲等地下害蟲。在我國,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對玉米最具有破壞性的鱗翅目昆蟲之一[1],對玉米整個生育期均會造成嚴重影響。玉米螟幼蟲在玉米心葉期取食玉米葉肉或蛀食未展開心葉,抽雄后鉆蛀莖稈,取食籽粒,使雌穗發(fā)育受阻而減產(chǎn),遇大風則易由蟲孔處折斷,且在籽粒上的傷口成為玉米鐮孢菌侵染的部位,引發(fā)或加重鐮孢穗腐病的發(fā)生。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又名玉米穗蟲,以幼蟲取食玉米葉片成孔洞或缺刻,并危害莖、雌穗,不僅使玉米減產(chǎn),而且能誘發(fā)玉米穗腐病的發(fā)生[2-5]。黏蟲(Mythimna separata)因其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成為全國性重要農(nóng)業(yè)害蟲[6],近幾年黏蟲大爆發(fā)帶來的玉米減產(chǎn)不容忽視。害蟲在咬食玉米嫩粒后,可造成籽粒缺損、霉粒、玉米品質降低。由于玉米霉變多次造成養(yǎng)殖場禽畜的群體發(fā)病,嚴重影響?zhàn)B殖業(yè)的生產(chǎn),長期飼喂含有霉變的玉米,不僅危害動物,且殘留在動物體內的有害物質會給人類健康帶來隱患。

      傳統(tǒng)防治害蟲的方法主要是施用化學農(nóng)藥,但大量施用化學農(nóng)藥,污染環(huán)境,誤殺有益昆蟲,破壞生態(tài)平衡,同時易造成人畜中毒。近年來,轉基因植物的發(fā)展對于害蟲的防治探索了一條新的途徑[7]。國外轉Bt基因抗蟲玉米的研究起步較早[8],1996年轉基因抗蟲玉米已經(jīng)開始商業(yè)化種植[9]。而國內抗蟲轉基因玉米的研究較國外晚,尚未獲準商業(yè)化生產(chǎn)。Bt cry1Ah基因是從國內篩選的Bt菌株中鑒定克隆的新型Bt基因,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10]。Cry1Ah蛋白對鱗翅目害蟲的毒力強于Cry1Ab和Cry1Ac蛋白[11]。已有研究表明,外源基因通過密碼子優(yōu)化可顯著提高基因在植物中的表達水平[12]。將Bt cry1Ah基因利用不同的密碼子優(yōu)化形式和轉化方法轉化玉米,獲得了抗蟲的轉基因玉米[13-15]。本研究通過農(nóng)桿菌介導法將cry1Ah基因轉入玉米自交系綜31中,通過群體篩選,獲得了對亞洲玉米螟有顯著抗性的轉基因植株HGK60。為了鑒定HGK60事件的抗蟲效果,在田間和室內用HGK60轉基因玉米分別飼喂亞洲玉米螟、棉鈴蟲和黏蟲幼蟲,觀察幼蟲取食情況,評價HGK60玉米的抗蟲效果及應用潛力,以期為培育新型的抗蟲玉米提供種質資源,用于玉米抗蟲育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玉米自交系綜31(受體材料)及T3代轉Bt cry1Ah基因抗蟲玉米材料HGK60由本實驗室保存。

      1.1.2 供試蟲源 亞洲玉米螟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何康來研究員提供。棉鈴蟲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梁革梅研究員提供。玉米黏蟲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黏蟲組提供。

      1.2 方法

      1.2.1 PCR檢測轉基因植株 取玉米幼苗的葉片用CTAB法提取基因組DNA,選用cry1Ah特異性引物對其進行PCR檢測,篩選陽性植株。特異性引物序列為F:5'-GCATCTCCACCTACACCGACTA-3'和R:5'-CGGCTGGAATCTGGGTAATC-3',擴增產(chǎn)物長度為800 bp,反應條件為:95℃ 2 min;95℃ 30 s,58℃ 30 s,72℃ 30 s,32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

      1.2.2 Cry1Ah蛋白表達含量 取玉米不同生長時期(六葉期、抽穗期和灌漿初期)的展開葉片、心葉、莖、雄穗、花絲、雌穗軸、苞葉等組織,提取蛋白,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轉基因植株的Cry1Ah蛋白表達量,以純化的Cry1Ah蛋白制作標準曲線。蛋白提取及ELISA檢測方法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Envirologix公司。

      1.2.3 玉米螟室內外生測

      1.2.3.1 玉米螟室內生測 參考王冬妍等[16]方法,從田間采集玉米心葉,用毛筆將亞洲玉米螟初孵幼蟲接入放有玉米心葉的24孔蟲測板中,每24 h調查1次幼蟲存活數(shù)。

      1.2.3.2 玉米螟田間生測 按照農(nóng)業(yè)部953號公告-10-2007在大田進行隨機區(qū)組設計。待玉米生長到7-8葉期時,以每株40-60 頭玉米螟初孵幼蟲的用量接于心葉中,3 d后重復接蟲一次,以非轉基因材料為陰性對照,處理方法同轉基因材料。玉米吐絲期接蟲方法同上,接蟲部位是花絲,在接蟲2 周后按照公告標準等級判定。

      1.2.4 棉鈴蟲室內外生測

      1.2.4.1 棉鈴蟲室內生測 參考芮昌輝等[17]方法,分別測定玉米葉片、雄穗、苞葉、嫩粒、花絲和玉米芯等器官對棉鈴蟲1 日齡幼蟲的殺蟲活性。記錄棉鈴蟲1日齡幼蟲取食HGK60玉米不同器官3 d后的死亡率。

      1.2.4.2 棉鈴蟲田間生測 參考農(nóng)業(yè)部953號公告-10-2007進行田間生測并進行等級判定。

      1.2.5 黏蟲室內外生測

      1.2.5.1 黏蟲室內生測 參考文獻[18,19]實驗方法,取HGK60小喇叭口期的玉米心葉進行室內生測。于12孔蟲測板中放入玉米心葉,每孔接1頭黏蟲初孵幼蟲,每個處理重復4次,以非轉基因材料為陰性對照。視玉米組織的新鮮程度,及時更換相同來源的玉米葉片,培養(yǎng)12 d后用精度1/10 000電子分析天平稱量幼蟲重量。

      1.2.5.2 黏蟲田間生測 參考農(nóng)業(yè)部953號公告-10-2007進行田間生測并進行等級判定。

      1.2.6 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用SPS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對不同處理間平均數(shù)的差異顯著性比較均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PCR檢測選擇陽性植株

      對HGK60植株進行PCR檢測,以cry1Ah特異性引物檢測目的基因,以表達載體做陽性對照,以綜31做陰性對照。結果(圖1)顯示,含目的基因的轉基因植株擴增出的片段大小為800 bp,與陽性對照片段大小一致,綜31及陰性植株未擴增出目的片段,1、2、3、5、6、7、10和13有陽性條帶,4、8、9、11和12無陽性條帶。根據(jù)檢測結果,留取陽性植株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測分析。

      圖1 cry1Ah基因玉米轉化植株的PCR檢測

      2.2 Cry1Ah蛋白表達量測定

      利用ELISA方法檢測了HGK60不同時期不同部位的Cry1Ah蛋白含量。玉米六葉期屬于玉米營養(yǎng)生長階段,抽穗期和灌漿初期均屬于生殖生長階段。如圖2所示,HGK60玉米不同時期不同組織中的Cry1Ah蛋白含量存在差異。在營養(yǎng)生長階段葉片中的Bt殺蟲蛋白含量為2 881 ng/g(鮮重,下同),在抽穗期葉片中Cry1Ah蛋白的含量達到3 500 ng/g。在灌漿初期的雄穗中Cry1Ah蛋白含量最高,為3 977 ng/g。抽雄期的花絲中Cry1Ah蛋白含量較低,為657 ng/g,而在灌漿初期花絲中的Cry1Ah蛋白含量上升到1 168 ng/g;穗軸中所含殺蟲蛋白含量的變化與花絲正好相反,Cry1Ah蛋白在抽雄期中高于在灌漿初期中的含量。

      圖2 HGK60不同時期不同組織Cry1Ah蛋白表達

      2.3 玉米螟室內和室外生物活性檢測

      2.3.1 玉米螟室內生測 室內接蟲3 d后,咬食HGK60轉基因玉米校正死亡率如圖3所示。第1天時,咬食轉基因玉米心葉的幼蟲校正死亡率接近50%,第3天時玉米螟幼蟲全部死亡。在3次統(tǒng)計中,取食轉基因玉米心葉的玉米螟幼蟲死亡率顯著高于陰性對照(P<0.05),表明HGK60轉基因玉米對玉米螟幼蟲有顯著抗性。由圖3可知,HGK60轉基因玉米葉片在接蟲3 d后基本沒有受害,且玉米螟咬食的蟲孔只有針頭大小,而陰性對照則受害較嚴重,有較多蟲孔。

      2.3.2 玉米螟田間生物活性檢測 由圖4可知,HGK60轉基因玉米的葉片在接蟲兩周后基本無玉米螟危害,只有少量針孔大小的蟲孔,而陰性對照葉片受害嚴重,有多個超過火柴頭大小的蟲孔,按照判定標準,HGK60田間抗性等級是1.29±0.72級,為高抗級別,相同處理的陰性對照平均抗性等級值為7.06±1.39級,為感蟲級別。

      圖3 取食HGK60轉基因玉米的亞洲玉米螟室內生測

      圖4 HGK60對玉米螟田間生測結果

      玉米吐絲期將玉米螟幼蟲接于玉米花絲,HGK60轉基因玉米的幼穗受害微小或者無危害(圖4),按照判定標準抗性級別為1.67±0.72,屬高抗級別,而陰性對照幼穗受害較嚴重,抗性級別為6.34±0.88,屬感蟲級別,證明HGK60轉基因玉米對玉米螟有很強的抗性,此結果與室內抗蟲性鑒定結果一致。

      2.4 棉鈴蟲室內和田間生物活性檢測

      2.4.1 棉鈴蟲室內生測 以HGK60玉米和陰性對照玉米不同組織喂食棉鈴蟲,3 d后統(tǒng)計棉鈴蟲的死亡情況。HGK60玉米對棉鈴蟲幼蟲有很強的毒殺作用,不同組織因為含有的Cry1Ah蛋白量不同,對棉鈴蟲的致死情況不同,比較棉鈴蟲1 日齡幼蟲取食HGK60玉米不同器官3 d后的死亡率(圖5),初步認為在灌漿初期玉米各部位的殺蟲活性順序為葉片>苞葉>雄穗>籽粒>穗軸>花絲。咬食HGK60各部位的幼蟲死亡率與陰性對照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HGK60對棉鈴蟲有較好的抗蟲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植株免受棉鈴蟲的危害。

      2.4.2 棉鈴蟲田間生物活性檢測 棉鈴蟲對于HGK60轉基因玉米,雌穗的危害級別為0.97±1.44,而綜31雌穗的危害級別為5.4±1.14,對比判定標準可知HGK60轉基因玉米雌穗受棉鈴蟲的危害程度級別平均值在0-1之間,屬于高抗型。而陰性對照雌穗受害嚴重,屬于感蟲型。圖5所示HGK60玉米雌穗不受棉鈴蟲危害,而陰性對照植株雌穗上籽粒已被棉鈴蟲咬食,并有真菌侵入。

      2.5 黏蟲室內和田間生物活性檢測

      2.5.1 黏蟲室內生測 用玉米心葉喂食黏蟲初孵幼蟲,培養(yǎng)7 d后HGK60和綜31飼喂的黏蟲幼蟲均無死亡情況,而培養(yǎng)12 d后HGK60飼喂的黏蟲平均體重為(0.003 5±0.001 4)g,而綜31飼喂的黏蟲平均體重為(0.044 8±0.009 6)g,P<0.05,二者之間有顯著差異。如圖6所示,飼喂轉基因材料和陰性對照12 d后的黏蟲幼蟲在長勢上有明顯的區(qū)別,表明HGK60轉基因玉米對于黏蟲的毒力沒有對玉米螟的毒力強,但是HGK60轉基因玉米對黏蟲有明顯的體重抑制。

      2.5.2 黏蟲田間生物活性檢測 在接蟲14 d后調查玉米葉片受黏蟲的危害程度,根據(jù)其危害程度計算各小區(qū)黏蟲對玉米葉片危害級別,HGK60的黏蟲平均食葉級別為2.47±1.51,綜31的黏蟲平均食葉級別為6.19±1.56,對比評定標準可知HGK60對黏蟲的食葉級別平均值在2.1-4.0之間,屬于抗性級別。HGK60玉米葉片基本無黏蟲咬食的蟲孔或有少量彈孔大小的蟲孔,而陰性對照的葉片有明顯的大片缺刻,嚴重情況下玉米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

      圖5 HGK60對棉鈴蟲的殺蟲活性

      圖6 HGK60玉米對黏蟲的室內和田間生測結果

      3 討論

      玉米螟在玉米幼苗期主要危害心葉,與目前我國批準進口的轉基因玉米MON810和Bt11相比,HGK60六葉期心葉Bt蛋白表達量為1 192 ng/g,雖低于MON810和Bt11的1 880 ng/g和1 473 ng/g,但三者心葉對于亞洲玉米螟的殺蟲效果基本相當,在第3天取食心葉的玉米螟幼蟲全部死亡[16]。有研究證明,Cry1Ah蛋白對鱗翅目害蟲的毒力強于Cry1Ab和Cry1Ac蛋白,尤其對亞洲玉米螟的殺蟲活性約為Cry1Ab的4.6 倍,Cry1Ac的8.2倍[11],所以即使HGK60心葉的Cry1Ah蛋白含量低于MON810和Bt11的Cry1Ab的蛋白含量,HGK60對亞洲玉米螟的毒力不弱于MON810和Bt11,HGK60心葉中含有的Bt蛋白可以有效防治心葉期玉米螟。玉米螟在抽雄期取食幼嫩的雄穗,HGK60雄穗Bt蛋白含量為361 6 ng/g,高于MON810、Bt11中的563 ng/g、215 ng/g,HGK60苞葉中Bt蛋白表達量為1 330 ng/g。在田間生測時,HGK60雄穗沒有出現(xiàn)折斷及被咬食的情況,而大部分綜31的雄穗在后期被咬食嚴重甚至折斷。玉米螟還可在雌穗上取食花絲進入內部取食頂端的籽粒和幼嫩的穗軸,也可以通過取食苞葉鉆入雌穗內部取食幼嫩籽粒;在灌漿后期鉆蛀莖稈為害,莖稈的折損及蟲害傷口引發(fā)的莖腐病、穗腐病,造成玉米嚴重減產(chǎn)[20]。在玉米吐絲期進行人工接蟲,2周后綜31被咬食嚴重,莖稈處多有蛀孔,傷口處多有霉菌,而HGK60轉基因抗蟲玉米沒有受到危害。在抽雄期,HGK60雄穗和苞葉中含有的Bt蛋白可以有效防治穗期玉米螟。室內生測和田間試驗結果均表明,無論葉片還是花絲,HGK60對亞洲玉米螟都具有非常好的抗性,能夠短時間殺滅玉米螟幼蟲,極大程度減少由于蟲害引起的霉變。HGK60事件對于亞洲玉米螟有很好的抗性,與已商業(yè)化的轉Bt基因抗蟲玉米具有相同的殺蟲效果。

      棉鈴蟲食性雜、寄主種類多,近年危害十分猖獗,對玉米的危害也越來越大,轉基因玉米的出現(xiàn)顯著降低了針對棉鈴蟲的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量。一代棉鈴蟲主要在幼苗階段取食心葉或展開的幼葉,二代幼蟲主要危害剛吐絲的玉米雌穗花絲、雄穗,影響授粉,三代幼蟲主要蛀食玉米雌穗籽粒,排出大量蟲糞,被害部位被蟲糞污染產(chǎn)生霉變。HGK60幼苗期和抽雄期時各組織中Bt蛋白量可以有效防治鱗翅目害蟲。本試驗中著重研究了雌穗部位對棉鈴蟲幼蟲的影響。有研究表明,MON810雌穗不同組織對棉鈴蟲的殺蟲效果不同,取食MON810苞葉的棉鈴蟲初孵幼蟲5 d后全部死亡;取食MON810幼嫩籽粒和穗軸的棉鈴蟲初孵幼蟲5 d的死亡率為90%,即使有少量存活的幼蟲,其發(fā)育也受到了嚴重抑制[6]。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HGK60對于棉鈴蟲有明顯的殺蟲效果,3 d后取食HGK60各組織的棉鈴蟲初孵幼蟲的死亡率均在95% 以上,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滅殺棉鈴蟲幼蟲,大田試驗結果也顯示HGK60玉米對棉鈴蟲有著很好的殺蟲效果,接棉鈴蟲2周后的玉米與對照相比沒有明顯的受害情況,而陰性對照則咬食嚴重,且被害部位因蟲糞污染,多出現(xiàn)霉變,對玉米品質造成極大損害[21],這充分說明了HGK60可以有效防治棉鈴蟲初孵幼蟲。

      黏蟲主要在玉米幼苗期危害玉米葉片,高密度蟲量的地區(qū)玉米葉片甚至被全部吃光僅剩光桿[22]。以七葉期的MON810和Bt11葉片喂食4日齡黏蟲,第8天時,取食MON810和Bt11葉片的幼蟲存活率分別為15%和22.5%[21],本試驗以小喇叭口期HGK60玉米心葉喂食黏蟲初孵幼蟲,喂食12 d后的結果顯示黏蟲幼蟲沒有出現(xiàn)死亡,但是黏蟲幼蟲的體重與陰性對照相比則明顯受到抑制,使得黏蟲幼蟲的發(fā)育受到影響。在黏蟲后期生長過程中,取食陰性植株葉片的黏蟲化蛹時間早于取食HGK60葉片的,化蛹率也是高于取食HGK60葉片的黏蟲,此結果未在文中列出。有研究報道,室內取食MON810的1-3日齡黏蟲幼蟲在第14天時全部死亡,嚴重影響?zhàn)はx幼蟲的生長發(fā)育[6]。HGK60對于黏蟲幼蟲的體重有抑制作用,對于取食HGK60的幼蟲化蛹和羽化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國內外室內和田間試驗表明Bt玉米對黏蟲的殺蟲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影響幼蟲存活和嚴重阻礙幼蟲生長發(fā)育,這個結果也在本試驗研究中得到證實。HGK60對于黏蟲的防治效果不如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明顯,與不同Bt蛋白針對的靶標生物不同,如Cry1Ac蛋白對棉鈴蟲毒性較高,相比較而言對于黏蟲的毒性較低[23]。

      國內外研究表明,Bt玉米對玉米螟具有高效的殺蟲效果[24],對玉米其他鱗翅目害蟲如玉米穗蟲等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25]。本試驗也證明了Bt玉米對于玉米螟、黏蟲、棉鈴蟲有較好的控制效果,HGK60轉基因玉米可以高效滅殺玉米螟和棉鈴蟲,可以嚴重抑制黏蟲的生長發(fā)育,這對于多種害蟲的共同防治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害蟲發(fā)生演替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生態(tài)學過程,發(fā)展害蟲綜合治理對策與技術體系,以便及時開展科學防治,確保Bt作物安全生產(chǎn)和持續(xù)利用[26-28]。

      4 結論

      利用玉米螟、棉鈴蟲和黏蟲3種鱗翅目害蟲對轉Bt cry1Ah基因抗蟲玉米HGK60事件T3代植株進行室內和田間抗蟲性分析,室內及田間生物活性測定結果表明,HGK60轉基因抗蟲玉米對玉米螟、棉鈴蟲有高抗性,對黏蟲有抗性。在玉米各發(fā)育期,HGK60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和黏蟲等鱗翅目害蟲的發(fā)生。

      [1] 張洪剛, 魯新, 何康來, 等. 亞洲玉米螟抗寒及低溫生存對策[J]. 植物保護學報, 2010, 37(5):398-402.

      [2]常雪艷, 何康來, 王振營, 等. 轉Bt基因玉米對棉鈴蟲的抗性評價[J]. 植物保護學報, 2006, 33(4):347-378.

      [3]宋立秋, 石潔, 王振營, 等. 亞洲玉米螟為害對玉米鐮孢穗腐病發(fā)生程度的影響[J]. 植物保護, 2012, 38(6):50-53, 58.

      [4]李人杰, 魏鐵松, 郭聰聰, 等. 棉鈴蟲為害與擬輪生鐮孢侵染對玉米穗腐病發(fā)生及玉米籽粒中伏馬毒素污染水平的影響[J].植物保護, 2015, 41(4):68-72.

      [5]段燦星, 王曉鳴, 宋鳳景, 等. 玉米抗穗腐病研究進展[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 11(48):2152-2164.

      [6]常雪, 常雪艷, 何康來, 等. 轉cry1Ab基因玉米對黏蟲的抗性評價[J]. 植物保護學報, 2007, 34(3):225-228.

      [7]Clive J. ISAAA Report on global status of biotech/GM crops:2013[J]. China Biotechnology, 2014, 34(1):1-8.

      [8]Gordon-kamm WJ, Spencer TM, Mangano ML,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maize cells and regeneration of fertile transgenic plants[J]. Plant Cell, 1990, 2(7):603-618.

      [9]Denolf P, Hendrickx K, Van Damme J, 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nduca sexta and Plutella xylostella midgut aminopeptidase N enzymes related to Bacillus thuringiensiis toxinbinding proteins[J]. Eur J Biochem, 1997, 248(3):748-761.

      [10]Xue J, Liang GM, Crickmore N, 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ry1A toxin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ith high toxicity to the Asian corn borer and other lepidopteran insects[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8, 280(1):95-101.

      [11]Xue J, Zhou ZS, Song FP,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inimal active fragment of the Cry1Ahtoxin[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11, 33(3):531-537.

      [12]Rasheda J, Muhammad SK, Yusuf Z, et al. Codon optimization of cry1Ab gene for hyper expression in plant organelles[J].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0, 37(2):1011-1017.

      [13 Li XY, Lang ZH, Zhang J, et al. Acquisition of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maize harboring a truncated crylAh gene via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 13(5):937-944.

      [14]戴軍, 李秀影, 朱莉, 等. 轉Bt cry1Ah基因抗蟲玉米的分子檢測及農(nóng)藝性狀分析[J]. 生物技術通報, 2014(5):62-68.

      [15]岳同卿, 郎志宏, 王延峰, 等. 轉Bt cry1Ah基因抗蟲玉米的獲得及其遺傳穩(wěn)定性分析[J]. 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學報, 2010, 18(4):638-644.

      [16]王冬妍, 王振營, 何康來, 等. Bt玉米殺蟲蛋白含量的時空表達及對亞洲玉米螟的殺蟲效果[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04, 37(8):1155-1159.

      [17]芮昌輝, 范賢林, 孟香清, 等. 轉Bt基因抗蟲玉米對棉鈴蟲殺蟲活性的初步評價[J]. 農(nóng)藥學學報, 2000, 2(3):88-90.

      [18]邰桂玲, 鄧曙東, 張青文, 等. Bt玉米(MG95)對黏蟲的抗性和拒食作用[J]. 昆蟲知識, 2004, 41(5):422-426.

      [19]王振營, 王冬妍, 何康來, 等. 轉Bt基因玉米對黏蟲的室內殺蟲效果評價[J]. 植物保護學報, 2005, 32(2):153-157.

      [20]郭井菲. 玉米莖稈機械強度與抗玉米螟鉆蛀為害的關系[D].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14.

      [21] 楊芳蘭. 玉米田棉鈴蟲藥劑防治試驗效果[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02, 7:45-46.

      [22]劉杰, 姜玉英, 曾娟. 2013年我國黏蟲發(fā)生特點分析[J]. 植物保護, 2015, 3(41):131-137.

      [23]宋萍. Bt Cry1Ac毒蛋白對棉鈴蟲和黏蟲作用機理研究[D].保定: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2003.

      [24]Krogh PH, Griffiths B, Dem?ar D, et al. Responses by earthworms to reduced tillage in herbicide tolerant maize and Bt maize cropping systems[J]. Pedobiologia, 2007, 51(3):219-227.

      [25]王冬妍, 王振營, 何康來, 等. 轉Bt基因抗蟲玉米在害蟲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態(tài)風險[J]. 植物保護學報, 2003, 30(1):97-106.

      [26]陸宴輝, 梁革梅. Bt作物系統(tǒng)害蟲發(fā)生演替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 2016, 1(42):7-11.

      [27]陸宴輝. Bt棉花害蟲綜合治理研究前沿[J]. 應用昆蟲學報, 2012, 4(49):809-819.

      [28]林珠鳳, 陳海燕, 吉訓聰. 害蟲對轉Bt基因作物的抗性及治理[J]. 熱帶生物學報, 2015, 4(6):497-503.

      (責任編輯 馬鑫)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Bt cry1Ah-transgenic Maize to Asian Corn Borer,Cotton Bollworm and Oriental Armyworm

      SONG Miao1,2WANG Hai2ZHANG Jie3HE Kang-lai3LIANG Ge-mei3ZHU Li2HUANG Da-fang2LANG Zhi-hong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2.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3.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

      Bt cry1Ah gene was transferred into inbred line maize Zong31 via Agrobacterium-mediated method,and transgenic maize HGK60 with significant resistance to corn borer was acquir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ts insecticidal activity to Lepidoptera pests,we evaluated the insecticidal effects of HGK60 to Asian corn boner(Ostrinia furnacalis),cotton bollworm(Mythimna separate(Walker))and oriental armyworm(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through laboratory and field bioassay.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bioassay indicated that no Asian corn boner feeding on HGK60 leaves survived. HGK60 presented the toxic effect on neonate of cotton bollworm,and different tissues of it had different insecticidal effects. Compared to the non-transgenic maize,the body-weight of armyworm neonate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after a week of feeding HGK 60 leaves. The results of field bioassay showed that HGK60 had solid insecticidal effects to O. furnacalis and H. armigera in high resistance level,while the efficacy to M. separate was in resistance level.

      cry1Ah gene;maize;Ostrinia furnacalis;Helicoverpa armigera;Mythimna separate Hubne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6.06.011

      2016-03-04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14ZX08003-001)

      宋苗,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E-mail:songmiao0202@163.com

      郎志宏,女,研究員,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E-mail:langzhihong@caas.cn

      猜你喜歡
      黏蟲抗蟲棉鈴蟲
      關于《轉基因抗蟲雜交棉中棉所9711 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的更正
      中國棉花(2023年4期)2023-08-08 08:47:34
      天津地區(qū)黏蟲遷飛發(fā)生特征及監(jiān)測預報
      洛寧縣一代黏蟲的重發(fā)原因及防治對策
      歐黑抗蟲楊N12對美國白蛾的抗蟲性研究
      基因槍法和農(nóng)桿菌介導的Bt抗蟲基因轉化芥藍
      中國蔬菜(2016年8期)2017-01-15 14:23:35
      黏蟲和勞氏黏蟲形態(tài)特征比較
      植物保護(2016年4期)2016-09-14 01:08:55
      不同誘芯、誘捕器誘集棉鈴蟲效果試驗
      高效低毒新型藥劑防治棉鈴蟲試驗
      棉鈴蟲幾種常見藥劑大田試驗篩選
      1%苦皮藤素防治棉鈴蟲試驗
      广平县| 千阳县| 佛坪县| 马边| 海淀区| 青州市| 娄底市| 郴州市| 望江县| 昭平县| 金乡县| 林甸县| 弋阳县| 扎鲁特旗| 桃园市| 湟中县| 来凤县| 太谷县| 礼泉县| 依兰县| 大连市| 岳西县| 禹州市| 铅山县| 陆川县| 来安县| 大余县| 云浮市| 安泽县| 仲巴县| 阿拉善右旗| 和硕县| 丹江口市| 西华县| 茂名市| 嘉兴市| 常宁市| 玉山县| 宣城市| 通渭县|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