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是什么?導彈、原子彈!美國有、蘇聯有,中國沒有。在蘇聯人的秘密幫助下,中國10萬大軍秘密挺進戈壁灘,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導彈發(fā)射基地……
翻譯慘遭蘇聯專家趕下臺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各行各業(yè)都學蘇聯。搞導彈,自然也不例外。
1958年1月,經中央軍委批準,解放軍炮兵教導大隊在北京豐臺的長辛店成立導彈培訓班,由蘇聯專家授課,對中國各兵種部隊和高等院校的優(yōu)秀人才實施專門培訓。當時,由于時間緊迫,絕大部分導彈資料都還來不及翻譯成中文;要想從蘇聯專家那兒學點東西,只能靠翻譯。
當時,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有關部門從全國高?;鹚龠x拔了幾個學翻譯的大學生,緊急調往長辛店??珊芏嘤嘘P導彈的專業(yè)術語,既生澀,又復雜,相當難懂。于是,這些年輕翻譯在報到的當晚,便開始投入工作,一本《中俄大詞典》在他們的手上24小時不停地翻來翻去,不久就被翻爛了。此外,蘇聯專家多,中國翻譯少,平均5個蘇聯專家才能攤上一個中國翻譯。由于翻譯們說話多,喝水少;加之休息不好,先是不停地咳嗽,后來持續(xù)地發(fā)燒,一個月不到,3個翻譯全得了肺結核!
而翻譯們最難的,是在課堂上為蘇聯專家當翻譯。每次上課時,蘇聯專家講一段,翻譯就當場翻譯一段;翻譯直接面對的,不光是近在咫尺的蘇聯大專家,還有幾十個赫赫有名的中國將軍。但蘇聯專家對翻譯的要求相當嚴厲,不管你這個翻譯姓甚名誰,只要在一節(jié)課上出現3次卡殼———翻譯不出來,立即重新換人,趕你下臺!每當這個時候,被趕下臺的翻譯總是低著腦袋、滿臉通紅地坐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恨不得找個洞鉆進去!
為“老大哥”改善伙食殺小豬
1959年3月6日,是蘇聯專家抵達酒泉基地的日子。經過重重波折,早在1957年10月15日,以聶榮臻為團長、宋任窮和陳賡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工業(yè)代表團在蘇聯國防部大樓正式簽訂了一份中蘇協定。
在這份協定中,蘇聯答應幫助中國進行原子能工業(yè)、導彈、火箭武器、航空新技術以及導彈和核試驗基地等諸多方面的建設。這是蘇聯援助中國的首次官方承諾。根據這個協定,中國從蘇聯引進“地地”導彈、“空空”導彈、“地空”導彈、“岸艦”導彈四種導彈系統(tǒng)以及其設計制造技術和戰(zhàn)斗使用資料。
這次來的,是第三批來華蘇聯專家,多數來自蘇聯的靶場和工廠,這第三批專家非常重要,因為基地的設備安裝和訓練工作,必須要等他們駕到后才能開始。
蘇聯“老大哥”到基地的第六天,一場“罷飯”風波便發(fā)生了。
風波是由一盆肉菜引起的。這天中午,蘇聯專家在招待所餐廳用餐,一個蘇聯專家突然叫了起來:“這肉是冷凍肉,有問題,不能吃!”先是兩個蘇聯專家圍上去,接著是五六個蘇聯專家圍上去,最后,十幾個蘇聯專家一口不吃,唰唰唰,把各自盆里的菜全倒進了泔水缸!
導彈基地司令員李福澤將軍很快趕到招待所,一進餐廳,直奔泔水缸??粗桓子突ɑǖ娜獠?,將軍心疼得直想罵娘!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國家非常困難,在這么困難的情況下,國家還從全國人民的嘴里摳出這些東西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可以說是下了血本了!再說這些東西本來是留給中國官兵過年過節(jié)嘗上一口的,“老大哥”一來,全讓進他們嘴里了,還要怎么樣呢?
蘇聯專家見將軍來了,馬上圍過來,毫不客氣地提開了意見。為了中國的導彈,將軍憋著一肚子氣,還得笑著臉給人家賠不是。
翻譯官謝家彬趕到后,去和蘇聯專家做工作,口水都說干了,對方還是有意見。
李福澤將軍說:“你再去,就說我說的,只要他們好好講課,好好工作,什么要求我都答應,我保證讓他們吃上新鮮豬肉!”
謝家彬看著將軍,莫名其妙:“戈壁灘這鬼地方,到哪兒弄新鮮豬肉去?”將軍有些急了:“弄不到也得弄,沒辦法也得想辦法!”
于是,謝家彬向蘇聯專家轉告了將軍的承諾后,急忙回到辦公室,打電話,問情況,查信息。很快,謝家彬就獲悉一個重要“情報”:工兵團炊事班偷偷養(yǎng)了一頭豬!
謝家彬找到工兵團團長,做了思想工作。團長回去后,把將軍的話向戰(zhàn)士們講了,戰(zhàn)士們一致同意,紛紛表示:為了咱中國的導彈,應該把小豬全部送給蘇聯專家吃,我們自己就不留了,一根豬大腸也不留了!
于是當天中午,團長一聲令下:殺豬!然而,當炊事班的戰(zhàn)士們將小豬按倒在一張床板上,舉起屠刀,卻怎么也下不了手;而圍在小豬身邊的上百名戰(zhàn)士,看見小豬求救似的望著他們,也不知所措。最后,團長一把奪過屠刀,一狠心,嗖地一聲插進小豬的脖子。
望著躺倒在血泊里的小豬,戰(zhàn)士們傷心至極。小豬很快被裝進一個筐里,由兩個戰(zhàn)士抬著走出團部大門。戰(zhàn)士們目送著小豬走了好遠好遠,直到再也望不見小豬,才偷偷抹開了眼淚。
小豬很快擺放在了“老大哥”的餐桌上。后來“老大哥”對將軍說,這是他們到中國后,吃得最鮮、最香的一次豬肉!
蘇聯專家的情感饑渴
當時,中蘇合作有規(guī)定,凡是來華幫助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超過3個月的,夫人都可以來華探親,并由中方統(tǒng)一安排住在北京總政西直門招待所。然后基地利用每個周末,把在戈壁灘上工作的蘇聯專家用專機送往北京,讓小兩口過一晚上,再用專機接回基地。
隨著枯燥的日子越來越長,蘇聯專家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一天,兩名蘇聯專家來到將軍辦公室,用生硬的漢語說:“這兒生活太枯燥,能不能搞個舞會,讓大家跳跳舞?”
酒泉基地文工團,即當年有名的“火線文工團”,組建于1958年底,其團員均是從朝鮮戰(zhàn)場撤回來的第1軍、16軍和23軍的3個文工團中挑選出來的骨干。而女文工團員多是小兵,有的年僅十二三歲,都是1949年參的軍。她們是在朝鮮坑道里滾過的人,是在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兵,聽從組織的召喚,服從組織的安排,把一切交給黨,已然成為一種習慣。所以,當文工團的副政委把陪蘇聯專家跳舞的決定告訴她們后,她們二話不說,服從!
根據“老大哥”的愿望,基地每周舉辦兩次舞會?!袄洗蟾纭睂Υ朔磻芎???傻搅说谒闹?,問題便出來了。問題出在舞伴上。是舞場上僧多粥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舞伴怎么也不夠使?!袄洗蟾纭钡呐d致越跳越高,舞會的時間也就越拖越長,幾個小時旋轉下來,姑娘們早已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了。
最讓姑娘們不能忍受的,是“老大哥”身上的那股氣味兒!聽說了蘇聯專家怕吃大蒜的秘密,姑娘們就商量著說:“在跳舞前,要是我們吃上幾瓣大蒜,跳舞時蘇聯專家一聞到蒜味,肯定就不愿和我們跳舞了?!苯Y果,舞會從開始到結束,不到半小時。
一年后,中蘇兩黨撕破臉皮,“老大哥”嘣嚓嚓、嘣嚓嚓的舞步聲從此消失在大漠深處。
(摘自《航天七部曲:發(fā)射將軍》,李鳴生著,天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