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喜
在綏寧縣關峽苗族鄉(xiāng),有一個楊姓聚族而居的古苗寨——大園。大園苗寨坐南朝北,倚山而建,伴水而筑。古樹修竹掩映下的300多間古窨子屋,石板路、麻石路、銅鼓石路,巷道曲折;夯土墻、石頭墻、青磚墻,堅固厚重。寨門、涼亭,結構精巧。飛山廟、土地廟、古驛站、老伙鋪、舊商號,古韻綿長。走進大園古苗寨,如同走進了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館。
走在大園古苗寨,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寨子里幾乎家家戶戶堂屋門口懸掛四方天燈。天燈四面分別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楊”“四知堂”。
見我疑惑,村主任楊小聰端來《楊氏家譜》。翻開浸染歲月陳香的家譜,找出這樣一段文字──“(震)公為荊州刺史,公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公后遷東萊太守,道經昌邑,王密懷金十斤以遺公。公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人知者。公曰:‘天知,地知,子知,吾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
楊小聰解釋說,這位震公就是東漢太尉楊震。他清白自守,拒絕饋贈的事跡,記載于《后漢書·楊震傳》。大園楊氏先祖楊再思系楊震后裔,掛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堂”的堂號,是為了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楊震公,也以他“四知”的事跡鞭策族人。
在《楊氏族譜》,我看到了“勸課農桑從儉約”的族規(guī),一個以“敦孝悌,勤耕讀,務勤儉,睦宗族,息爭憤”為祖訓的家族,立下經世致用的有溫度的族規(guī)。為此楊小聰找來了大園楊榮生老先生為我解讀。
楊榮生,在苗鄉(xiāng)從事教育工作40余年。小時家里貧寒,耽誤了學業(yè)。但他勞動之余不忘學習。1968年被推選為村里的民辦老師。當上老師后,他愈加發(fā)奮。那時當民辦老師的勞動報酬是計工分,一個月不到五塊錢的補貼。家里有老有小的,他舍不得亂花一分錢,但買書卻很大方。1978年,他從別人手里高價買得一部1959年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近60萬字,他邊查字典邊做記錄,花了半年時間才讀完。憑著對知識的迷戀,后來他考取了公辦教師。退休后,楊榮生自費走遍湘桂黔相關地區(qū),行程數(shù)萬公里,查譜牒、訪宗親,歷時數(shù)載,編寫出版了100萬字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園》。
楊榮生告訴我,自古以來,大園對文人、文字非常尊重。楊氏宗祠北面三箭之地立有8塊高2.5米的石文墩。以前,大園人中了舉人或進士,朝廷便立石文墩以示表彰。大園人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和傳統(tǒng),他們對待文字就像對待鮮活的生命。凡有文字的書籍和紙張都不能隨便丟,不能和污穢之物一起堆放,更不能用來做衛(wèi)生紙。大園人在楊氏宗祠北邊修建了一座“識字祠”,讀書人必須把有文字的廢紙、廢書挑到“識字祠”前燒毀,而且要恭恭敬敬跪在那里,直到廢紙廢書燒完。足見大園人對文字是何等的敬畏。由于大園人珍惜文字、重視教育,大園歷代人才輩出。大園歷來民風淳樸,遵祖訓守族規(guī),素以“百年好事無非積善,一生受用莫過讀書”為榮。
大園人愛讀書的淵源要追溯到三國時期。相傳諸葛孔明率軍在綏寧建立諸葛城,把守關峽峽口。他的騎兵就駐扎在大園后龍山南面的山沖里,在山沖里訓練部隊并辦學堂學習文化?,F(xiàn)在這條山沖叫學堂沖。以前,大園楊氏家族在宗祠后留有十多畝“學堂田”。凡考上縣學的子弟,就能耕種“學堂田”。大園山多田少,村民將田土當命根子,這種獎勵方式獨特而有分量。私塾先生的待遇很好,每年的收入在一百擔(一擔為一百市斤)谷子以上。新中國成立后,村里開辦了大園小學,老師由政府委派,教授新學。
由于大園人崇文尚學,大園苗寨人才輩出。談到大園祖上名人,楊老師如數(shù)家珍:尊祖楊再思統(tǒng)領湘西南少數(shù)民族,艱苦奮斗,不畏險阻,授耕織開鴻蒙,鼓勵年輕人讀書進取,他畢生忠義愛國。赤水峒主楊正修,熟讀《春秋》《禮》《易》《詩》《書》,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奪得“經魁”,次年考中進士,后任邵州都統(tǒng),并授銀青光祿大夫。辰州知事楊通昭,大園楊姓開山鼻祖光祿大夫楊光裕,世襲光祿大夫楊顯安,戶部侍郎楊進顯,太子太保楊超,都是大園人崇敬的名字。
舉人楊光選自幼聰明好學,小時家中遭不測,他不為困難所屈服,開荒種地,白手起家,帶領家人開墾千畝良田,造林數(shù)千畝,綠化后龍山,成為大園讀書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楊進明志向高遠,報考黃埔軍校,被錄為黃埔軍校二十一期學生,參加衡陽保衛(wèi)戰(zhàn),苦戰(zhàn)48天。1948年隨程潛參加湖南和平起義,參加廣西剿匪、土改,兩年后轉地方工作。“苗王”楊進選,1950年參加農會工作,1956年參加中央組織的少數(shù)民族觀光團,于十月一日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抗美援朝“七英雄”楊志超、楊國松、楊進仁、楊文池、楊文陸、楊玉,鏖戰(zhàn)朝鮮戰(zhàn)場,驍勇善戰(zhàn),精忠報國。
新中國成立前,大園出過光祿大夫、進士、戶部侍郎、教諭、都統(tǒng)、知府、舉人、貢生、黃埔軍校生30余人。新中國成立后,涌現(xiàn)出200多名大學生,特別是恢復高考后,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學。村里設有獎勵措施,凡考上二本以上的,村里都要給予獎勵,一直延續(xù)了三十年不間斷。
在寨子里,有一個自強不息培養(yǎng)子女的感人故事。因家庭貧困,楊晟強的妻子生下3個小孩后,棄他而去。僅讀過一年書的楊晟強,深知文化的重要。從此,他獨自一人既當?shù)之攱?,撫養(yǎng)幼兒,歷經艱辛。開始是做零工,收入甚微。后來,他嘗試去武岡做鞭炮生意,從大園到武岡150里,來回300里。為了省錢,他每次來回都是步行。頭天出發(fā)天沒亮,走18個小時到武岡,第二天回家已是深夜了。從1988年到2002年14年里,楊晟強用雙腳走過的路程超過30萬里。他的艱辛付出有了回報,兒子1993年考上了中南工大,小女兒1998年考入北京化工學院。
為保護好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讓文脈世代相傳。大園古苗寨成立了理事會,由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師和村民組成,理事會的職責一方面是教育村民不忘祖訓、尊重法律,調解矛盾糾紛;另一方面義務為前來大園考察參觀的游客做講解員。理事會成員勸導村民對古房子、古寺廟、古樹木進行有效保護,讓大園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發(fā)揚光大。
穿行在大園苗寨,牛鈴叮當,雞鳴狗吠?!啊癫蛔?,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幽深的銅鼓石巷里,回響著幼童抑揚頓挫的朗朗書聲。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睏罾蠋熂议T口那副對聯(lián)顯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