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色是漢族融戲劇、魔術(shù)、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藝術(shù),其神奇之處在于通過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將幼童擔任的表演者(俗稱“色仔”)置于被稱為"色柜"的小舞臺精心偽裝的鋼枝(色梗)上,表演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的場景,因幼童扮相俊俏可愛,服飾艷麗,在色梗上恍若凌空而立,飄飄欲仙,故稱“飄色”。
下午一點十分,黃埔“北帝誕”飄色巡游開始,一時鼓樂喧天,鞭炮轟鳴,百里挑一的3至8歲精靈乖巧的“色仔”、“色女”們凌空俏立,飄色花牌、彩旗隊、少先隊鼓樂隊、花籃隊、醒獅隊、彩龍隊,還有彩船、彩馬等,從黃埔古村村口牌坊出發(fā),魚貫而行,一一游過北帝廟玉虛宮、村中各姓宗祠所在的大街小巷以及匯集了各色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創(chuàng)墟”市集,歷時約3個小時。超過5萬名村民和市民游客沿途觀看或相隨,叫好聲不絕于耳。更有眾多攝影者的長槍短炮手機平板,前迎后隨攀高俯就,忙得不亦樂乎。
雨過天晴,天藍云白,嶺南工藝街區(qū)的大舞臺旁圍得水泄不通。一時粵韻悠揚,老人家隨聲附和;更有藝人走出后臺,當眾操縱木偶,舞蹈、武打,噴火、吐煙,無所不能,令小朋友瞪圓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