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進林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引擎”是發(fā)動機的核心部分,因此習慣上也常用引擎指發(fā)動機。后來,人們把能帶來動力的東西,大都稱為引擎。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引擎”。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引擎”,顯得至關重要。
寫作指導
“引擎”是一個很具體的詞語,只是從“發(fā)動機”的角度來寫,很難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因此,最好從其引申義來寫。即圍繞“動力”來寫,比較好寫。
1.可以寫“動力”的來源。比如,學習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可以向偉人學習,以偉人的事跡勉勵自己。也可以從爸爸媽媽的角度,寫學習動力的提升。也可以寫同學間的競爭,獲得學習動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可以寫怎樣做才能增加動力。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就可以入文,寫國家、個體動力的提升。這樣的文章,無疑更具有時代的新鮮氣息。
3.把“引擎”和“目標”等對接起來。亦即“目標”就是人們奮斗的引擎,這樣寫切入口較小,容易寫深、寫透。
例文
尋找匹配的“引擎”
□牛丹
動力是一切能夠推動個人、物體甚至社會行進的各種力量的總稱。它可以是由實際事物產生的,也可能來源于人的內心;同時,它能夠作用于個人、團體乃至整個社會。但是,能夠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的必須是適宜的、正確的動力,錯誤的、不合時宜的力量反而會阻擋事物向前發(fā)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敝芏鱽砜偫砟晟贂r說出的這句話,給莘莘學子樹立了榜樣,鏗鏘的話語猶如一劑強心針,振奮后來人為建設國家孜孜不倦地拼搏,從而給中國帶來了復興的希望。同樣振奮人心,給人以動力的話語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話語激勵著中華兒女,號召大家為自己的祖國而努力貢獻力量,促進國家繁榮昌盛。
對個人成就有所促進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平定東南倭寇的戰(zhàn)爭中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一直秉承著一個信念:“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边@便是他平定東南的動力。正是憑著這股動力,他才能在胡宗憲等人接連失敗后堅持不懈,最終平定東南,體驗坐鎮(zhèn)東南的萬丈豪情,也正是這股動力,讓他成為歷史中光輝熠熠的人物。
有充滿“正能量”的動力,也有違背歷史潮流的反動力。德國“戰(zhàn)爭狂人”希特勒出版的自傳《我的奮斗》一書,將無數(shù)滿腔熱血青年引導到了錯誤的路上。那些人將希特勒作為自己奮斗的榜樣,以“成為希特勒那樣的人”為促進自己前進的動力,最終的下場就是將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葬送在了馬恩河畔。徜若他們能夠在正確的動力引導下不斷前進,將自己的知識、技能貢獻在國家的建設上,將德國建設成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就不會淪為二戰(zhàn)后慘遭瓜分的戰(zhàn)敗國。由此可見,正確的動力對個人乃至國家都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擁有一個合適的動力就如同一臺機器擁有了相匹配的引擎,合適的引擎能夠使機器順利地完成工作,使用得當還能提高效率;不相匹配的引擎不但完不成工作,甚至會造成機器故障。
所以,我們應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引擎”,否則就只能看著別人像大鵬一樣“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而自己只能“翱翔蓬蒿之間”。
評點
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觀點辯證。作者在論證動力這個話題的時候,把“正能量”的動力和反動力進行了對比,強調了動力的重要意義。與之對應的是,作者在舉例論證的時候,也是正反對比,既有周恩來、戚繼光等正面事例,也有希特勒等反面事例,使中心論點更加突出。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