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了喂飽寶寶,棕熊媽媽忙得不可開交。小熊會一直回到媽媽身邊討奶喝,持續(xù)大約兩年的時間。
2從兩米的空中摔落地面,是長頸鹿寶寶對這世界的第一印象。但這一點都不令人驚訝,畢竟長頸鹿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哺乳動物,雌鹿的身高可達四米半。長頸鹿媽媽會發(fā)揮母愛照顧剛出生的寶寶,以彌補它出生所受的驚嚇。運用45厘米長的舌頭,長頸鹿媽媽每天可采摘60公斤的葉子作為食物,還能做全天下只有媽媽會做的事,就是幫寶寶理毛。
3黑犀牛寶寶剛出生時體重只有四公斤左右,大約是犀牛媽媽的1/35。然而,不過幾個星期,小家伙的體重就會翻倍,最大的貢獻來自媽媽的乳汁——犀牛寶寶每天可以喝下多達20公斤的奶水。
4為了保持孵蛋的溫度,疣鼻天鵝會扯下肚皮上的羽毛,造成所謂的“孵卵斑”,好讓這塊地方的皮膚可以直接接觸蛋身。毛茸茸的小天鵝一旦孵化,就可以開始探索新世界,但必須有爸媽在旁邊嚴格監(jiān)督才行。天鵝寶寶喜歡呆在媽媽的背上,既可暫時逃脫這世界的壓力,也是理想的午睡地點。
5獅子和大多數(shù)的貓科動物不同,非常合群,會形成所謂的“獅群”一起生活。不僅有助于狩獵,也有益于后代成長。因為母獅會互相幫忙帶孩子,確保獅群里的幼獅時刻有成年獅子看管;更重要的是,群居讓小獅子有同伴可以一起玩,比如玩打架游戲或者全套的舔舐理毛動作。
6猩猩通常獨來獨往,這一點和其他許多猿類不同。但在育兒階段,母猩猩往往會和同樣有家庭觀念的親戚保持聯(lián)絡。小猩猩在七歲前都會和母親待在一起,而母親的職責包括充當孩子“耍猴寶”的單杠。
7帝王企鵝為人父母的日子可不輕松,得面對攝氏零下60度的低溫,以及時速180公里的強風。它們懂得把小企鵝放在自己的腳掌上:這樣一來,等于把孩子藏在一個特殊的育兒袋里,不僅能避免幼雛接觸寒冷的地面,也能幫它們保暖。此外,對于養(yǎng)兒育女這件事,企鵝爸爸和媽媽之間完全平權(quán),會視需求輪替善盡親職。(摘自美國《讀者文摘》)(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