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發(fā)燒圈的朋友,對HIFIMAN這個品牌一定不會陌生。不管圈子里對于HIFIMAN的創(chuàng)始者“南開米飯”邊仿博士聽音觀的評價到底是力挺還是不支持,HIFIMAN本身的產品確實是越做越好了,在國內外的燒友中都獲得了很高的認可度。不信大可以掰著指頭把國內的耳機廠商數(shù)一遍,有幾個是有膽量把旗艦耳機賣上接近20000元人民幣價位的?這在HE1000出來之前可是森海塞爾、AKG、極致等國外知名廠商的專屬。從當年殺入國磚界到現(xiàn)在,HIFIMAN已經不再是一家單純的播放器廠商,而是一家真正的音頻廠商,從便攜播放器到桌面級播放產品,從耳塞到全尺寸耳機,除了純解碼器和CD產品還沒有涉獵,其它產品線已經較為齊全。而Edition S的推出,也讓不少關注HIFIMAN的老玩家小小地吃了一驚,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有著獨到的想法和思考,聲音在以往的產品基礎上也有著不小的變化。
佩戴舒適:外觀設計的重中之重
一款耳機即便做得再好看,如果戴在頭上不舒適都是一款失敗的產品。畢竟耳機和手機等一般的數(shù)碼產品不一樣,是較長時間佩戴在頭上的,尤其是全尺寸耳機的重量一般都不會太輕,如果設計上不合理,重量很可能集中在頭頂或者兩側,這要么會讓用戶感覺到頭頂?shù)牟贿m,要么是感覺到耳旁的夾頭感。
Edition S的設計采用了人體工學設計理念,將壓力均勻地分布在整個頭梁上,而非集中在某一點,甚至耳罩部分都成為了支點來分攤壓力,加上本身不足250g的輕量化設計,更是讓佩戴起來輕若無物,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有不適感。
在外觀上,Edition S有著較強的現(xiàn)代感,并非傳統(tǒng)大耳機的圓形設計,EF認為這一方面是滿足人體工學,另外一方面也是讓作為便攜產品的Edition S更顯潮流,畢竟出門在外,耳機的美觀度也較為重要。
一雞兩吃:魚和熊掌兼得不是夢想
前文也有提到,Edition S本身有著一些獨到的想法和思考。如果對耳機熟悉的便知道,頭戴式耳機一般脫離不開封閉式耳機和開放式耳機兩種設計方式。封閉式耳機具有隔音、聲音包圍感更好、低頻更有質感等優(yōu)點,相應聲場就要小一些,同時高頻的延展性也有所損失;而開放式耳機有著寬闊的聲場,悠揚婉轉的中高頻,但低頻通常較少,聲音的結像也會差一些,最重要的是不隔音,用戶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其他人也能夠清楚地聽到耳機中傳出的音樂。
那到底有沒有一款耳機能夠兼顧兩種特性呢?Edition S便在這上面做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發(fā),最后采用了替換蓋板的方式來真正做到“魚和熊掌兼得”的解決方案。
Edition S的耳機側面蓋板是可以自由取下和蓋上的,在蓋上的時候,Edition S是一副封閉式耳機,能夠讓你在需要安靜的地方一個人坦然地欣賞音樂而不影響到其他人。在聲音上也能夠帶來更加強勁的低頻和更具有包圍感的中頻。而當取下蓋板的時候,Edition S便變身成為一副開放式耳機,能夠擁有更廣闊的聲場和更均衡的聲音,更適合欣賞一些需要氣勢的音樂。
這樣的玩法在耳機產品中并不多見,盡管可能和單純的封閉式耳機或者單純的開放式耳機比起來,Edition S可能有些許的不足,但是這樣隨心組合的玩法能夠讓更多用戶體驗到不同結構的魅力,甚至可以說能夠想到這一點,便可以算作是真正的差異化產品了。
聲音進化:從真男人到小鮮肉
曾經HIFIMAN憑借著自己“松、潤、甜”的聲音,贏得了一大票忠實的鐵粉,這種暖厚的聲音甚至被不少人定性為“男人味兒”。但是君不見現(xiàn)在大叔都開始不吃香了,流行小鮮肉么?HIFIMAN傳統(tǒng)的調音手法固然有著自己的受眾群,但在有些音樂風格上就顯得過于濃郁,讓人有些“吃膩”的感覺。
Edition S作為一只便攜耳機主打的自然是泛流行的聲音,在HIFIMAN傳統(tǒng)的調音聲向上,有了一些改變。最直觀的感覺便是整個聲底變薄了一些,盡管一耳朵都能夠聽出來HIFIMAN還是那個HIFIMAN,但是明顯聲音輕快、清爽了許多,變得活潑了一些,更符合當下流行的JPOP等泛流行音樂的風格。如果前端設備跟得上的話,這種變化會更明顯一些,三頻比起老產品來要均衡很多。
這種改變對HIFIMAN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舍掉了真男人的那股子寬厚,但是化作小鮮肉也能夠贏得更多消費者的好感。這可以說是一種進化,邊仿博士在產品的研發(fā)過程中也在追尋著消費者的G點,不僅僅是堅持自己的理念,也要去迎合市場,來開發(fā)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產品,比如Editio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