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型航空發(fā)動機空氣導管組件采用電子束焊接工藝,內、外筒體凸臺焊縫采取搭接接頭結構進行連接,由于焊縫結構影響,焊后無法對焊縫未熔合縫隙進行車加工,零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內外筒體凸臺焊縫存在開裂現(xiàn)象。本文通過工藝試驗對接頭結構進行優(yōu)化改進,提高了焊縫接頭強度,同時,增加的防焊接飛濺槽能夠焊將接飛濺封閉在工藝槽內,避免對內、外筒體零件的擊傷。
關鍵詞:空氣導管;電子束焊接;搭接接頭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2.017
0 前言
真空電子束焊接工藝具有穿透能力強、熱影響區(qū)小、深寬比大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航空發(fā)動機零部件的制造中。某機空氣導管組件,由內外筒體零件經電子束焊接而成,材料為TC11。該組件共有8條電子束焊接焊縫,包括環(huán)焊縫、搭接焊縫以及端面焊縫,其中,內、外筒體凸臺焊縫采用搭接接頭結構,零件使用一定時間后,外場發(fā)現(xiàn)凸臺焊縫處出現(xiàn)開裂。經過分析,凸臺焊縫開裂主要由于焊縫接頭強度相對較低,一旦端面焊縫出現(xiàn)疲勞裂紋,凸臺焊縫極易出現(xiàn)開裂現(xiàn)象,影響零件的使用壽命。因此,有必要針對空氣導管零件凸臺焊縫接頭結構進行優(yōu)化,提高焊縫接頭強度,延長零件使用壽命。
1 原焊縫接頭結構
零件凸臺焊縫接頭結構如圖1所示,內、外筒體共有5個圓周凸臺焊縫,每個圓周均布6個凸臺,合計共有30個凸臺焊縫,通過真空電子束焊接將內、外筒體進行連接。
設計圖紙要求凸臺搭接接頭焊縫熔深為4mm,焊縫長度為1mm,焊縫寬度為2mm,電子束焊接采用非穿透焊接工藝,為防止將內筒體零件擊傷,焊縫長度、寬度方向不能完全將凸臺覆蓋,同時,由于零件結構因素影響,焊后無法進行車加工,造成在焊縫長度、寬度方向存在著未熔合縫隙,降低了焊縫的接頭強度。
2 改進方案
根據(jù)焊縫強度分析,內、外筒體凸臺焊縫脫開將使端焊縫應力水平增加最大可達32%。為了增加內、外筒體凸臺焊縫的接頭強度,經初步分析,擬定以下三種改進方案,見圖2、圖3、圖4。
與原凸臺焊接接頭結構相比,三種新方案的結構特點如表1所示。
3 試驗驗證
3.1 焊縫方向選擇試驗
凸臺焊縫采取周向或軸向進行焊接,可通過在8×8mm的凸臺上進行軸向和周向兩種方向的焊接試驗進行確定。
試驗結構如圖5所示。試驗結果顯示,如采用軸向焊接,為保證焊接長度≥6mm,起收弧段的長度必須在20mm以上,否則將形成較深凹坑,如圖5a所示;而周向焊接由于空氣導管外筒體有整周加強筋,可以滿足起收弧長度要求,如圖5b所示。
根據(jù)試驗結果,凸臺的焊接方向選用周向焊接。
3.2 焊縫強度對比試驗
由于凸臺的焊接屬于搭接結構,焊縫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焊縫結合面的熔合面積,因此凸臺的焊接試驗主要圍繞增加焊縫結合面熔合面積來進行。
在8×8mm的凸臺上增加焊接面積,可以采取增加焊縫長度和寬度(焊縫數(shù)量)的方法來實現(xiàn)。分別采用6mm、8mm、8mm完全焊滿以及1道焊縫,3道不同間距的并列焊縫進行組合焊接,形成了12種性能試樣,對這些試樣進行拉伸和彎曲試驗,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表明, 8mm完全焊滿的試樣彎曲力最大,而3道間距為0.5mm的并列焊縫,不僅拉伸和彎曲力值大,且數(shù)據(jù)穩(wěn)定。
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模擬試環(huán)的焊接,6種方法與試環(huán)上的6處凸臺對應,試驗結果見表3。
焊后的試環(huán)如圖6所示。
3.3 飛濺粘連情況對比試驗
根據(jù)焊縫脫開力試驗對比,凸臺周向完全焊滿長度8mm比原結構焊接6mm強度明顯增大,但焊滿8mm在內筒體凸臺兩側存在焊接飛濺物和擊傷。為防止內外筒體之間飛濺物脫落對空氣導管使用造成影響,經討論在凸臺兩側增加防飛濺工藝槽,具體結構見方案三,詳見圖7。
分別采用工藝槽寬度3mm、4mm、5mm的試板進行試驗驗證,焊接方法見表4。
試驗結果表明,寬度為4mm和5mm的工藝槽基本可以保證將焊接飛濺物完全封閉在工藝槽內,而3mm寬的工藝槽兩側棱邊上已經有焊瘤出現(xiàn),因此工藝槽寬度選擇為4mm。
4 結論
從試驗結果對比看出,凸臺結構改進行方案選擇方案三焊接結構形式,采用3道間距為0.5mm的并列焊縫,在結合面上實現(xiàn)長度8mm完全焊滿、寬度不小于2mm的焊縫,焊縫強度比原結構明顯加強,且飛濺物能夠控制在工藝槽內。
參考文獻:
[1]王之康,高永華,徐賓.真空電子束焊接設備與工藝[M].北京:原子能工業(yè)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鄒武(1988-),男,學士,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航空發(fā)動機制造質量控制、故障分析、失效預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