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宗教,神,信仰,三位一體的組合,經(jīng)由宗教儀式的日常體驗,構(gòu)成了理解宗教的基本范式。如涂爾干所言,由于人們只研究那些他們最熟悉的宗教,所以長期以來始終認為,神的觀念是所有宗教事務的特征所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6頁)。對于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宗教就是如此,與神有關,是上帝的事業(yè),不能深究,否則即是褻瀆。然而,當發(fā)展與解放業(yè)已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下,總會有智者,如德沃金,對這一范式進行解構(gòu)、深思:宗教僅與上帝有關嗎?宗教僅是有神論者的事業(yè)嗎?《沒有上帝的宗教》,作為德沃金教授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正是圍繞上述核心問題展開論述的。
《沒有上帝的宗教》開篇即言:宗教遠比上帝深奧,宗教乃是一種博大精深、卓爾不群的世界觀,而信仰一位神只是這種深奧世界觀的一種可能的表現(xiàn)形式或結(jié)果。過去當我們談到“宗教”時,總是將之理解為有組織體制的教會,抑或其他崇拜上帝或近似上帝的組織,即言之是一種專屬于“有神論”的宗教觀。然而,德沃金教授認為,在宗教活動或宗教儀式中,神所代表的價值是一種獨立于神的存在,然而不是教徒的人也會具有這種信念。所以在這個層面,有神論與無神論具有共同點,而且相同遠比分歧更為深刻。也就是說,不僅有一種有神論宗教,而且也存在無神論宗教。
由此,德沃金的旨趣躍然紙上:其一,將上帝從宗教中分離,構(gòu)建一種無神論宗教觀;其二,尋求有神論宗教與無神論宗教的共識之處。在此理論追求之下,他也必須處理至少三個問題:(一)什么才是“宗教”;(二)在一個寬泛的宗教觀下,有神論宗教與無神論宗教如何能夠共存?(三)是什么支撐有神論宗教與無神論宗教各自的“信念”?
讀者(尤其是有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讀者)看到“無神論宗教”這個概念時,必然會追問甚至怒視:什么是你—德沃金—所談的“宗教”?當然,德沃金教授也會非常清醒,當他演繹出“無神論宗教”這么一個概念時,必然要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宗教概念的祛魅或重構(gòu),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但也是其目的所在。實際上,人們在定義宗教時,必然會隱含特定的宗教觀。因此,在追問什么是宗教時,德沃金教授便將之轉(zhuǎn)化為另一個問題:什么是一種宗教觀。按照德沃金的解讀,宗教觀承認以下兩個核心價值判斷的客觀性:第一個判斷認為人的生命具有客觀意義與重要性;第二個判斷是有關“自然的”,即整個宇宙以及它所包含的各個部分,不僅僅是一個客觀事實,更重要的是其本身是崇高的,具有內(nèi)在價值和奇跡。一言以蔽之,生活的內(nèi)在意義與自然的內(nèi)在之美,構(gòu)成了一種徹底宗教人生觀的基本范式。
界定推動研究。在回答了什么是宗教抑或什么是宗教觀之后,自然要去分析有神論宗教與無神論宗教共存如何可能。這就仍然需要在“宗教”體系內(nèi)部予以回應。德沃金認為,傳統(tǒng)宗教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部分和價值部分。前者主要回答事實性問題,如宇宙的開端、生命的起源,以及死后是否再生。后者則給予了各種信條,這些信條關乎人應該如何以及應該珍惜什么。循此路徑,則會發(fā)現(xiàn),有神論宗教與無神論宗教的分歧主要集中于科學部分,當有神論搬出“神創(chuàng)世”的論斷時,無神論者無論如何也不會同意、不會讓步,這是二者區(qū)別所在。
隨后,德沃金進一步引入了事實與價值二分的“休謨命題”,認為科學部分作為一種事實性問題,并不能直接推導出價值部分。易言之,價值部分是一種獨立的存在,不僅僅專屬于某一個特定宗教。這一觀察之所以具有重要意義,是因為一旦價值部分獨立存在,那么也就意味著無論是有神論宗教還是無神論宗教,都可以分享并踐行這些獨立的價值。此外,德沃金認為,在信仰自然的內(nèi)在之美問題上,無神論者盡管不同意有神論者的“神創(chuàng)論”,而是注重科學理性的發(fā)現(xiàn),但也不得不說,其對宇宙的認識仍然是非常薄弱的。事實上,對于宇宙之美的宗教信仰已經(jīng)超出了科學所能解釋的范疇。在這個意義上,有神論與無神論者雖然是以不同的方式試圖理解自然與宇宙,但都是憑借信仰而承認并獲取此般宗教體驗。 是故,對“是什么支撐有神論宗教的信念”這一問題進行追問時,答案似乎也已顯而易見。答案仍然是:信仰,對生活的內(nèi)在意義與自然的內(nèi)在之美的信仰。
德沃金的思路自然是非常清晰的。但作為讀者,如果還算真誠,就不能僅止步于德沃金既有的論述,而應當跳出局域,轉(zhuǎn)而去思考:(一)德沃金為什么要將上帝從宗教中分離,并構(gòu)建出無神論宗教觀?這種“創(chuàng)新”有何益處?(二)德沃金的這一學術努力,是否說得通,或者是否做到了成功論證?
德沃金在書中也提到了這么做的目的:消解既有的有神論者與無神論者之間的分歧,為二者之間的文化戰(zhàn)爭降溫,共同致力于探尋生活中被感知的、無法拒絕的價值信念,進而去探尋什么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此番回答確很真誠。但是,拓展思路,或許也可以做出如下思考:
第一,誠如於興中教授所言,對此書的解讀,應放至自由主義者的宗教問題這個大背景之中。真正的自由,是面對,而不是逃避。作為自由主義者的德沃金,曾在司法運作、法律解釋以及權利平等等方面,做出了扎實的研究。但所有外觀高尚的理論,最終的結(jié)點似乎都要回歸于人性。德沃金教授對無神論宗教的闡釋,究其本質(zhì),正是對基本人性的訴求。因此,也可以說,對宗教問題的探討,仍然是一位自由主義者對社會秩序建構(gòu)這一宏大學術作業(yè)的持續(xù)努力。
第二,德沃金對宗教之“宗教性”的祛魅,對無神論宗教的強調(diào),一旦成為一個自足性的理論,就不再僅僅是自由主義者的宗教觀問題了,而將會直指所有無神論者的內(nèi)心。在這個意義上,將上帝從宗教中分離出來,建構(gòu)無神論宗教觀,不是對宗教的反叛,而是對人性的期盼,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召喚—“發(fā)現(xiàn)你的熱愛”。對無神論者追尋信仰的關懷,也正如其對赫克里斯法官的期待。所以,由此觀之,德沃金對宗教問題的學術化處理,既賦予了信仰以自由,又為社會收獲了信仰,未必不是一種取法乎上的理論選擇。
情懷固然可敬,但思考仍應持續(xù):德沃金的學術努力,是否能夠說通?
德沃金教授對無神論宗教的闡釋,對于無神論者而言,確實將有利于他們找尋心靈歸屬之處,也有助于人們反思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但是,既有的有神論者卻可能會說,所謂的“無神論宗教”不過是一種虛無的信仰,因為,一切都信的結(jié)果,或許正是什么都不信,至少可能不是虔誠的信?;蛟S也有天真的無神論者會問:在生活的內(nèi)在意義和自然的內(nèi)在之美中,究竟應該具體信仰什么?僅有對生活的這種態(tài)度就足夠了嗎?
簡言之,如何在無神論宗教中處理“無神的信仰”與“信仰的虛無”這一對基本矛盾,是無神論宗教觀不可回避的問題。德沃金對此未做說明。作為讀者,如果有猜測的權利,不知可否這么預測—德沃金會說:“如果一定要去追問,所有的價值追求,因為不是物質(zhì)性存在,都有一定的虛無色彩,但虛無未必褻瀆?!币部赡軙f:“我已經(jīng)將你們從有關宗教的本質(zhì)主義泥淖中拖出,請不要再陷入另一種本質(zhì)主義中去。你是即將到來的日子,你即你信仰。”當然,在嚴肅的學術討論中,對此進行深入的學理論證的確需要。
在具體的研究路徑選擇上,為了彌合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之間的可能分歧,德沃金著重論證了二者不僅對生活的內(nèi)在意義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而且在對待宇宙之美或自然之美上,也趨于統(tǒng)一。書中第二章對后者展開了詳盡論述,對物理學等科學理論做了詳細梳理,譯文雖美,但如果對物理學理論本身不甚熟悉,讀起來則會略為吃力。事實上,如果繞開“追尋生活的內(nèi)在意義與自然的內(nèi)在之美”這兩種宗教觀,轉(zhuǎn)而從宗教的來源上進行分析,或許更容易發(fā)現(xiàn)有神論者與無神論者的共通點。如於興中教授即曾認為,人類具有三種秉性:智性、心性和靈性。宗教源于靈性,靈性包括恐懼感、崇拜、生命傾向及神秘性,這些品質(zhì)合而為一,便催生了信仰(《法治東西》,48—50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似乎更能找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共通之處:均源于靈性這種秉性,而且靈性發(fā)展的結(jié)果,可以是對特定載體的虔誠信仰,也可以是對特定價值和自然的尊重與敬畏。即言之,靈性可以成為有神論者與無神論者共同的靈魂避難所。回溯到最初的起點,自然更易尋求共識。
死亡與不朽,是最后的章節(jié),也是最終的思考;是公共的回答,也是私性的體驗。
關于死亡,由于德沃金仍然將之放至宗教觀中去思考,是故無法像別爾嘉耶夫那樣,寫下“死亡即是永恒”的浪漫篇章。但也確如后者所言:“只有死亡的事實,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義問題?!保ā墩撊说氖姑荷衽c人的生存辯證法》,23頁)
德沃金認為,死亡的必然性以及生命的有限性,使得究竟用生命做了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語境之下,也就需要一個標準來指引人們追求自己的倫理理想。上帝也許具有權威性,但是并不能提供一個唯一的標準,甚至人們也無法想象,僅僅因為順從了法令活得就有意義。在德沃金看來,支撐人們活得有意義的是一種信仰,即存在獨立且客觀的標準。在這最本質(zhì)的一點上,宗教有神論者和宗教無神論者達成了共識,存在或不存在上帝不會動搖將二者團結(jié)起來的對于價值的信仰。
有關永生,德沃金的回答更像是獨白式的私性體驗。德沃金在末尾引用了《刺猬的正義》中一段話:“為何生命不能也是一件究其本身來說完整的成就呢?這項成就的價值在于生活的藝術中?!比绻覀兛释畹某删?,那我們就可以將它視為永生。德沃金堅定地坦言,如果存在宗教信仰的話,這就是,而且沒有什么比這更能稱為宗教信仰的了?!靶叛錾?,也許”,哈維爾的表達或許正是德沃金的回答。
(《沒有上帝的宗教》,羅納德·德沃金著,於興中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二○一五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