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逵
?
川渝山地營建十八法
李先逵
李先逵. 川渝山地營建十八法[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xué)刊, 2016, 31(02): 1-5.
李先逵: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lxk0806 @sina.com
四川省和重慶市同處于典型的盆地環(huán)境,四周高山環(huán)繞,盆地內(nèi)河川縱橫,除了川西成都小平原外,川中多丘陵,川東多山地(圖1)。四川民居聚落在這樣的山地環(huán)境條件下經(jīng)過長期的適應(yīng),根據(jù)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技術(shù)水平,利用地形、爭取空間、改善條件,并減輕濕熱氣候帶來的不良影響,創(chuàng)造了不少巧妙的處理手法,積累了豐富的建筑經(jīng)驗,同時也造就了四川民居聚落獨有的地域特色。這些手法靈活多樣,匠心獨運,無所不巧,富于創(chuàng)造,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類三式十八種手法:臺、挑、吊;坡、拖、梭;轉(zhuǎn)、跨、架;靠、跌、爬;退、讓、鉆;錯、分、聯(lián),亦可稱為“山地營建十八法”。
圖1 川渝地形圖Fig.1 the topographic map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1.1 臺,即筑臺
當(dāng)基地受到坡地限制不足時,為拓展臺地,采用毛石或條石砌筑堡坎或擋土墻,形成較大臺面,可直接作為地基在上面建房,也可作為院壩等場地使用(圖2)。在坡度較大,甚至陡峭的地段,形成高大筑臺,特別壯觀。坡度較緩時,采取半挖半填的方式,土石方量基本平衡,十分經(jīng)濟。有的順坡開出數(shù)個臺地或分層筑臺,一臺一院或兩院,成為常見的山地四合院重臺重院組合類型。有的利用不規(guī)則臺地形成各種小院壩或邊角小臺地建偏廈等附屬建筑,空間靈活機動,造型變化多樣,也別具特色。如重慶石柱西沱鎮(zhèn)就建在大大小小80多個高低錯落的臺地上。
圖2 重慶酉陽龔灘古鎮(zhèn)臨河高筑臺民居Fig.2 the dwellings on the highly constructed platform aside the river in Gongtan Ancient Town of Youyang, Chongqing
1.2 挑,即懸挑
也叫出挑,包括挑檐、挑廊、挑廂和挑樓等。利用穿枋出挑,爭取更多使用空間是在基地狹小的情況下最為常見的手法(圖3)。多種形式的挑法,產(chǎn)生不同的空間效果。一種是出大挑檐或大披檐,遮蓋走道空間或保護墻面,可出一挑、二挑或三挑,出檐甚至可達3m以上。另一種是挑出外廊,建筑的正面、山面都可出挑廊,有的四面走馬廊全為懸挑。有的二層樓面挑出成為挑廂。還有一種懸挑更為特別,即從地腳枋開始整層全部挑出成為挑樓,有的甚至多層樓逐層出挑,整個房屋成了一座大挑樓。如酉陽龔灘古鎮(zhèn)懸挑于烏江陡崖之上特別壯觀。
圖3 重慶豐盛古鎮(zhèn)民居大斜撐寬出檐Fig.3 the dwellings of Fengsheng Ancient town in Chongqing with wide overhang eaves
1.3 吊,即吊腳
在陡坡地段或臨坎峭壁處,利用穿斗木柱凌空吊下支撐房屋,可達4、5層,俗稱吊腳樓或吊樓(圖4)。吊腳下部空間有的或可作雜貯、畜欄之用。隨地形坡面高低起伏吊腳柱落在基石上,可長短不一,基地原生態(tài)地貌不受破壞。吊腳柱多用木或竹材,也有用磚柱作吊腳。吊腳常與筑臺懸挑相結(jié)合,以爭取更多的空間,特別是沿江河溪溝兩岸,這樣的吊腳樓比比皆是。有的吊腳“懸虛構(gòu)屋”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高踞懸崖峭壁之上,吊腳之長似乎頭重腳輕,一陣清風(fēng)都可吹走。如江津白沙鎮(zhèn)川江陡崖上木吊腳僅露明部分高達10余米,有的磚吊腳高達20余米,令人稱奇,如此長吊腳的吊法大概要算川內(nèi)之最了。
圖4 重慶渝中區(qū)長吊腳樓Fig.4 the stilted building of Yuzhong District, Chongqing
2.1 坡,即坡廂
在三合院或四合院布置于緩坡地段時,位于坡地上的廂房結(jié)合地形,做成“天平地不平”的形式,稱為“坡廂”(圖5)。“天平”指坡廂處于同一屋頂下屋脊是水平的?!暗夭黄健敝钙聨鏖g內(nèi)外地坪標高處理不同。一種情況是指廂房室內(nèi)地坪按間分臺,以臺階聯(lián)系,另一種情況是室內(nèi)地坪同一標高,而外部院壩地坪順坡斜下,廂房臺基不等高。
圖5 川南合江縣福寶古鎮(zhèn)屋面大拖檐Fig.5 the big eaves of the roof in Fubao Ancient Town, Hejiang County
2.2 拖,即拖廂
廂房較長可以分幾段順坡筑臺,一間一臺或幾間一臺,好似一段拖著一段,每段屋頂和地坪都不同標高,有的層層下拖若干間(圖6)。也可以各間地坪標高相同,而前段屋頂高度逐間低下,這種拖法叫“牛喝水”,也稱為拖廂。有的房屋將后檐隨進深拉長,甚至順坡延展覆蓋到緊鄰的附體建筑上,此種屋面做法叫拖檐。
圖6 川北達縣碑廟鄉(xiāng)坡地民居長梭廂Fig.6 the long shuttle van of the dwellings in sloping felds of Beimiao Town, Daxian County
2.3 梭,即梭廂
將屋面順坡度拉得很長,以致超過另一破面,則稱梭檐(圖7),帶梭檐的廂房則稱梭廂。一般廂房常做長短檐,前檐高而短,后檐低而長,且隨分臺順坡將屋面梭下。有的廂房也可以沿垂直等高線方向做單坡頂,隨分間筑臺屋面順坡而下。梭的手法還可用于正房或偏廈。正房進深較大,有時也做成長短檐,后檐可梭下幾近人高。偏廈的單坡頂同樣可以隨坡分臺成梭檐。如合江福寶鎮(zhèn)坡拖梭種種做法非常豐富,有的梭檐屋面達數(shù)十米遠,可稱川中民居極致。
圖7 川北坡地民居筑臺拖廂Fig.7 the dwellings with different vans on the slope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3.1 轉(zhuǎn),即圍轉(zhuǎn)
在地形較復(fù)雜的地段,特別是在盤山坡道的拐彎處布置房屋,常呈不規(guī)則扇形以圍繞轉(zhuǎn)變的方式分臺建造,而不是簡單地垂直或平行等高線,而是隨宜與等高線斜交自由布置(圖8)。這是山地營建特別靈活別致的處理手法,使建筑造型獨具一格。如重慶忠縣黃金鎮(zhèn)榨油房就是典型的一例。
圖8 川南合江縣堯壩古鎮(zhèn)坡街房屋轉(zhuǎn)彎處理Fig.8 turning process of the dwellings in Yaoba Ancient Town, Hejiang County
3.2 跨,即跨越
在地形有下凹或水面、溪澗等不宜做地基之處,或在過往道路的上空爭取空間建房,則可采取跨越方式,將房屋如建橋般橫跨其上,如枕河的茶樓,跨溪的磨房,臨街的過街樓等(圖9)。
圖9 四川閬中古城跨越式挑廊過街樓Fig.9 crossing street building with overhang corridor in Langzhong Ancient Town, Sichuan Province
3.3 架,即架空
此種方式與吊腳相似,區(qū)別在于吊腳樓是半樓半地,房屋一部分還依托臺地而建,另一部分呈樓面懸吊而下,是半干欄方式,而架空則為全干欄方式,即整幢房屋由支柱層架托支撐,如各處的戲樓,底層全然架空用于通行(圖10)。有的為便于通風(fēng)或防潮,或高或低把底層架空。
圖10 川北達縣亭子鄉(xiāng)架空式民居Fig.10 the overhead dwellings in Tingzi Town, Daxian County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4.1 靠,即靠山
也稱附崖,建筑緊貼山體崖壁,橫枋插入崖體嵌牢,房屋及樓面略微內(nèi)傾,或?qū)訉觾?nèi)斂,整幢建筑似乎靠在崖壁上,所以也稱附崖式建筑(圖11)。此種建筑形式,崖體成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常常山崖有多高,房屋也就有多高。這種附崖式建筑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清代所建的忠縣石寶寨,附崖高達12層,迄今仍巋然不動。
圖11 重慶潼南大佛寺靠崖式殿宇Fig.11 the palace by cliff of Tongnan Buddha, Chongqing
4.2 跌,即下跌
房屋建在陡崖上端臺地,以上部臨街或平地標高為房屋正面入口,樓層從上往下附崖逐次下跌,其下部為吊樓或筑臺(圖12)。臨街建筑為平房或二層,而實際可能為多層。著名的重慶山城吊腳樓有不少都是這種形式。
圖12 川南合江縣福寶古鎮(zhèn)層層下跌式木構(gòu)Fig.12 the wooden structure with one layer lower than another layer in Fubao Ancient Town, Hejiang County of Southern Sichuan Province
4.3 爬,即上爬
圖13 重慶磁器口大石梯坎街與上爬式建筑Fig.13 the street with terraced ghat and paddled architecture in Ciqikou, Chongqing
房屋以下部平地入口,樓層沿坡筑臺層層上爬,有的沿石階梯兩側(cè)逐臺布置房屋,由下爬至高處(圖13)。這種方式多用于緩坡或坡度不太陡的地段,內(nèi)部聯(lián)系用板梯或蹬道,進出則多在外部分層入口。如都江堰城隍廟十王殿就是這種爬山式建筑的一個范例。在園林建筑中的爬山廊也是用的這樣種手法。
5.1 退,即后退
山地房屋基地窄小且不規(guī)則,多有山崖巨石陡坎阻擋,布置房屋不求規(guī)整,不求緊迫,而是因勢賦形,隨宜而治,宜方則方,宜曲則曲,宜進則進,宜退則退,不過分改造地形原狀(圖14)。所謂“后退一步天地寬”,“以歪就歪”,即對環(huán)境條件采取靈活變通的處理。前有陡崖可退后留出部分空間以策安全,后有高坡可退出一段距離以利緩沖。有些大型宅院也不追求完整對稱方正,尤其后部及兩側(cè)多隨地形條件呈較自由的進退處理。
圖14 川西雅安上里古鎮(zhèn)水邊民居退步處理Fig.14 stepping back handling of the dwelling aside the river in Shangli Ancient Town, Ya’an County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5.2 讓,即讓出
有的基址臺地本可全部用于建房,但有名木大樹或獨特山石水面,房屋布置則有意讓其保留,反而成為居住環(huán)境一大特色(圖15)。有時為多種生活功能的綜合考慮,也可主動讓出一部分臺地空間,不全為房屋所占用,如讓出背山面水向陽開闊一面作為院壩或道路,讓出一些邊角零星小臺地作為生活小院或半戶外廚灶場地。在一些場鎮(zhèn)房屋布置密集的地段,房屋互讓,交錯穿插,形成變化十分豐富的鄰里環(huán)境空間。有的房屋講求不“犯沖”的風(fēng)水關(guān)系,實際上也反映了為求得環(huán)境和諧而采用的一種相互避讓原則。
圖15 成都黃龍溪古鎮(zhèn)臨江場口讓步成街Fig.15 the port along the river in Longxi Ancient Town of Chengdu becoming the street
5.3 鉆,即鉆進
利用巖洞空間建房,或?qū)⑵渥鳛樯罹幼…h(huán)境的一部分,與房屋空間結(jié)合使用,猶如“別有洞天”(圖16)。這種進洞的巖居方式在山區(qū)也曾十分流行?,F(xiàn)在還有少數(shù)山區(qū)人家保持這種居住方式。另外一種手法則是梯道從外面“鉆入”房屋。因臺地較高,房屋前長臺階巧妙地將其直接伸入房屋內(nèi)部空間再沿梯道而上,形成十分特別的入口形式。如青城山古常道觀、都江堰二王廟的入口處理即是這樣的實例。
圖16 川南南川縣山區(qū)臨崖房屋Fig.16 the mountainous houses by cliff in Nanchuan County of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6.1 錯,即錯開
為適應(yīng)各種不規(guī)則的地形,房屋布置及組合關(guān)系在平面上可前后左右錯開,在豎向空間上可高低上下錯開(圖17)。有時臺地邊界不齊,房屋以錯開手法隨曲合方,或以方補缺。這種前后錯、上下錯的機動靈活手法往往使建筑組群產(chǎn)生出錯落有致、意想不到的景觀。
6.2 分,即分化
房屋可隨地形條件和環(huán)境空間狀況,化整為零,化大為小,以分散機動的手法使平面自如伸縮,小體量組合更為靈活,建筑群體也可分若干小組團。在豎向空間處理上,可分層入口,可分臺綠化,可設(shè)天橋、坡道、臺階或附梯等,分別以多種方式化解垂直交通難題(圖18)。
圖17 重慶酉陽龍?zhí)豆沛?zhèn)院落民居串聯(lián)組合Fig.17 the tandem dwellings in Longtan Ancient Town, Youyang County, Chongiqng
圖18 房屋適應(yīng)復(fù)雜地形錯落有致Fig.18 well-arranged houses adapted to different topography
6.3 聯(lián),即聯(lián)通
鑒于山地聚落的自由性和松散性,不論宅院組群或場鎮(zhèn)聚落,為加強相互間的聯(lián)系,采用各種生動活潑、因地制宜的聯(lián)系方式,如各種梯道、盤山小徑、檐廊、橋涵、走道、過街樓等,以形成有機組合的整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小青瓦屋面來聯(lián)結(jié)整個建筑組群是別出心裁的手法(圖19)。無論多么龐大復(fù)雜自由變化的多天井重臺重院,它們的屋頂總是盡量相互溝通連成一片,使無論多少個單體建筑或院落,也無論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都溶合成一個整體。許多大型山地四合院幾乎都是如此。
圖19 閬中古城聯(lián)片式小青瓦屋面高低起落Fig.19 continuous Chinese-style tile with ups and downs in Langzhong Ancient Town
“山地營建十八法”僅僅是一種寓意性泛稱,在實際表現(xiàn)中可能更加豐富,更加綜合。我們當(dāng)明其理而品其味,會其意而師其法。利用地形,適應(yīng)環(huán)境,尊重自然,融合生態(tài),爭取空間,經(jīng)濟節(jié)省,這些傳統(tǒng)建筑文化精神是長期實踐生活經(jīng)驗與生存智慧的積淀,十分值得當(dāng)今山地人居環(huán)境建設(shè)認真借鑒和傳承,以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天人合一”為理念,去努力達成詩境般的美好棲居。
圖片來源:
圖1:整理自網(wǎng)絡(luò)
圖2-19:作者拍攝
(編輯:蘇小亨)
18 Methods of Mountainous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LI Xiankui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B
文 章 編 號2095-6304(2016)02-0001-05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01
作者簡介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