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東
近日,據(jù)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發(fā)布的一篇微博稱,在北京朝陽區(qū)某小學組織學生參觀該博物館之后,博物館展廳休息區(qū)垃圾滿地、一片狼藉,現(xiàn)場圖片清晰可證。微博中同時提到,盡管進館前博物館員工說明了注意事項,但學校老師、家長并沒教育孩子如何參觀博物館。該微博發(fā)布短短一天時間閱讀量超過百萬。由此可見,小學生的這種不文明現(xiàn)象牽動著廣泛的社會神經。
人們有理由為此感到焦慮和擔憂,因為孩子代表希望和未來,如果類似的不文明行為一直延續(xù)下去,我們如何有信心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人們也有理由譴責小學生的無知和無禮,譴責這所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不作為,因為理性的譴責代表一個社會的集體道德自覺,它是維系社會良好秩序的根本保障。
然而,我們不應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小學生的不文明行為絕非一天養(yǎng)成,而是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的長期熏陶逐漸累積并自然形成的。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在當前中國,類似的不文明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小學生身上,在成人世界也比比皆是。這些不文明現(xiàn)象如同一面高懸的明鏡,清晰映照出當今成人社會的整體文明現(xiàn)狀,其真正“病灶”在于我國成人社會在教育價值觀上一貫的狹隘和扭曲。
通俗地講,這種教育價值觀的狹隘和扭曲就是成人在對未成年人施加教育影響的過程中,眼中只有成績和排名。至于孩子是否能變得更善良、更有修養(yǎng),在許多成年人,包括許多直接從事教育工作的成年人的實際教育行動中,則是無法衡量甚至可有可無的價值目標。教育價值觀的狹隘和扭曲,已經成為我國成人社會教育行為中的“集體無意識”。
正是受根深蒂固的“集體無意識”支配,才會出現(xiàn)微博所稱的盡管博物館員工做了注意事項說明,但學校老師和家長仍然沒教育孩子如何參觀博物館,導致博物館垃圾遍地,成為孩子們追逐打鬧的游樂場。老師和家長很自然認為參觀博物館只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走出課堂和學校去看看、玩玩,增長知識見聞,此外就沒什么重要的教育目標了。殊不知,該活動是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和尊重公共秩序、提升個人文明素養(yǎng)、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絕好教育機會??上В逃齼r值觀的狹隘和扭曲,使這些老師和家長面對學生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時,表現(xiàn)出一種安之若素的狀態(tài)。小學生的不文明行為,也正是成人社會在學生道德培養(yǎng)上長期“安之若素”的必然結果。
扎爾伯格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面對孩子的不文明行為,每一個成年人都需要懷有一種自責和深思的態(tài)度,我們需要捫心自問:我的教育價值天平是否存在著嚴重失衡?如果成人社會在教育行動中總是做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式的價值選擇,那么可以肯定,類似的不文明現(xiàn)象還會在素有“禮儀之邦”的中國社會不斷上演。
責任編輯/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