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館的看門人
YISHUGUANDEKANMENREN
袁熙坤從自身的發(fā)展感悟到,藝術家只有將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和民眾聯(lián)系在一起,其藝術青春才能永存。為此,他將社會利益及民眾利益置于個人之上,將個人多年來搞藝術活動所得的主要收入投入到興辦公益事業(yè)中。同時,他意識到要興辦公益事業(yè),僅靠個人力量不夠,要聯(lián)合社會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明代花梨木羅漢床 212x139x113cm
1994年4月19日,由袁熙坤任會長的北京怡苑文化藝術促進會成立。在中央有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袁熙坤聯(lián)合臺灣兩岸商務協(xié)調會會長張平沼,韓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收藏家金亨石共同籌資在北京興建了金臺藝術館。金臺藝術館于1997年6月30日正式開館,該館建筑面積3900平方米,坐落在北京水碓湖畔綠樹成蔭、風景秀麗的朝陽公園內,因恰鄰舊時北京八景之一的“金臺夕照”,遂定名金臺。
袁熙坤說,藝術殿堂不要過分壓抑,要接天地之氣,首先有天有地,天圓地方是中國老的一種傳統(tǒng)說法。金臺藝術館整體建筑風格獨特,由跌宕錯落的金頂構成,呈五臺山狀,外形典雅。五座金字塔式的屋頂象征著金、木、水、火、土。館外水碓湖綠蔭飛鳥、湖光粼粼,湖館之間系黨和國家領導人親手種植的大片松林及海外政要種植的國際友誼林。
明代紫檀座檀香木雕花大屏風 287x177x81cm
館內珍藏著袁熙坤和其他大師的繪畫精品,還專門設有袁熙坤為百余位國際政要和知名人士寫生創(chuàng)作并由被繪者本人簽名題詞的水墨肖像畫展廳和被西方藝術家和美術評論家稱為“袁氏中國油畫”的袁熙坤“獅”、“虎”等動物油畫。
袁熙坤不僅鐘情于藝術事業(yè),還酷愛中國文物。他在海外見到流失國外的珍貴文物,深感痛心,矢志盡其所能將它們收集起來運回祖國。從1992年起,歷時多年,先后四次將上千件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重金收購回國。
他將這些搶救回國的文物陳列在北京金臺藝術館,用以弘揚中國歷史和文化,使參觀者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迪和感召。
西漢十二生肖俑 12x7x7cm
金臺藝術館也是我國最大的民間收藏博物館,館內藏有極為豐富的藝術珍品,其中包括國畫大師張大千敦煌日記手稿,齊白石、徐悲鴻的書畫精品,歷代近百位翰林的書法,新石器時代甘肅半山、馬廠類型雙耳彩陶壺,商代戈,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劍,漢代綠釉陶器,西漢整套十二生肖陶俑,唐代三彩駱駝,宋代暗刻菊瓣紋龍泉窯碗、白釉梅瓶,元代鈞瓷碗和內地罕見的明末輸往歐洲和東南亞的八開光花鳥紋青花瓷盤等,許多都是國家一級文物。館內還藏有一些造型獨特——似鳥、似魚、似獸的天下奇石和明代的紫檀大屏風、金絲楠木大柜等明清時期的名貴硬木家具。
這些藏品有的堪稱稀世珍寶。經(jīng)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鑒定,其中不乏國家一級、二級文物。有關專家學者對這些文物的重大價值和社會影響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袁熙坤說,這里的一切都是屬于北京市政府直屬社團的,他自己只不過是這里的看門人。
看到一個民營藝術館里收藏有如此多的精美文物,有人會問袁熙坤:為什么要把花這么大心血積累的財富獻給公益事業(yè)呢?
袁熙坤講述了一個陶匣的故事。
“古人臨死之前把所有的銀子都裝入到做工精美的陶匣中,準備帶到天國去享用。然而,不肖子孫卻將這個傳世之寶倒賣到了國外的古董市場中去。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與其自私地占有這些藝術品、收藏品,還不如盡自己所能多為公益事業(yè)做貢獻,把自己的藝術品和收藏品看做是祖國和人民的,只有這樣的觀念才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p>
漢代綠釉雙獸耳瓶 36x31x3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