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沁
(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0)
?
俄羅斯音樂教育對我國音樂教育產(chǎn)生的影響淺析
陸 沁
(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俄羅斯非常重視國民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俄羅斯的音樂教育對于中國音樂教育來說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在我國音樂的教育理念形成過程中,俄羅斯音樂的教育更是起到了重大的推動與創(chuàng)新作用。
【關鍵詞】俄羅斯;音樂教育
如今,我國的音樂教育發(fā)展不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師資緊缺、素質偏低、教學設備簡陋等。建國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發(fā)展主要受俄羅斯的影響。本文將從俄羅斯的音樂教育下手,淺析我國所受的影響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的弊端。
(一)音樂藝術在俄羅斯的地位
在俄羅斯,音樂是社會意識、文化的中心,俄羅斯又可稱為音樂國度。音樂藝術得到廣大的俄羅斯人喜愛,并且俄羅斯人大都擁有較高的音樂素養(yǎng)。
俄羅斯擁有大概15萬個博物館及俱樂部,其中包括80所音樂廳和180所兒童劇院,并且這些場所也向收入微薄的普通百姓敞開大門,比如:學生、老人及軍人。在俄羅斯,憑借學生證可以享受90%左右的博物館免費政策,音樂會也可享受半價以上的優(yōu)惠。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并且,無論是在俄羅斯的教堂還是街頭巷尾,與音樂總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堂,牧師的誦經(jīng)聲與音樂合為一體,讓人沉迷其中,大家一起的合唱也是形式之一;在街頭,總不缺少流浪藝人的身影,常常能夠吸引許多人圍觀欣賞。
可以看出,俄羅斯人的生活已離不開音樂藝術,使得音樂藝術豐富了基本所有俄羅斯人的業(yè)余生活,潛移默化的造就了音樂藝術在人們心里、在俄羅斯的地位。
(二)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模式
俄羅斯人喜好音樂、擁有較高音樂素養(yǎng)也是從小培養(yǎng)出來的,俄羅斯的音樂教育自成體系,別具特色。
音樂教育是一種美育教育的形式,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過這種教育形式和活動獲得感覺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按照美的規(guī)律生活和學習,從而使人變得更完善和諧。
近現(xiàn)代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模式始于19世紀初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的“學校改革”。1840年頒布的“學校法”中,確立了“教區(qū)學?!?、“州立學校”和“省立學?!比壗逃w系。19世紀60年代,由于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等一批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人士的“自由教育思想”主張的廣泛傳播,以及俄羅斯民主思潮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魯賓斯坦兄弟、柴可夫斯基等一大批音樂家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以及音樂社會活動,以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及音樂作品。音樂課程才逐漸開始作為必修課和獨立的科目出現(xiàn),音樂教育得以發(fā)展,并對以后的俄羅斯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文化藝術教育問題,美育課作為學校教學中必不可少內容的觀念開始得到了確立。1918年7月27日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決議中指出:“音樂,同所有其他課程一樣,應成為兒童普通教育中必要的組成部分?!睆拇艘院螅魳氛n程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目前的俄羅斯音樂教育分為強制性公共音樂教育和補充性音樂教育。強制性音樂教育分為學前音樂教育和普通音樂教育。音樂教育不僅從孩子抓起,而且在學校課程都是免費的,但是是必修課,主要采用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學大綱。
補充性音樂教育是中俄兩國最大的差別,具體會在后文談到。補充性音樂教育分為校外音樂學校教育、中等音樂學校教育和音樂學院等藝術學校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校外音樂學校教育完全在政府監(jiān)控下,擁有專業(yè)師資隊伍,在課程安排、音樂教材和學費上全國統(tǒng)一;完全采取自愿,有興趣就可以報名上課,學制為7年。中等音樂學校主要培養(yǎng)中等熟練程度的音樂職業(yè)工作者,學制4年;音樂學院、音樂師范、藝術學校主要培養(yǎng)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唱家,學制為5年,相當于中國的專業(yè)音樂學校。
(一)俄羅斯音樂教育模式的引進
中東鐵路修建成后,大批俄國人來華工作,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國難民涌入中國的哈爾濱、新疆、上海等地來華的俄國人中不乏有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及芭蕾舞演員等,他們將俄羅斯音樂藝術帶到了中國,使俄羅斯音樂藝術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確立了美育和音樂教育在教育事業(yè)全面發(fā)展中的地位。由大量蘇聯(lián)專家引進了不同的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先進教學系統(tǒng)到中國。蘇聯(lián)音樂教育模式與中國進行融合,雖唯蘇聯(lián)教育理論是尊,但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確實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改革開放以后,從音樂院校和演出團體中選取了大量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及精英,送往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等蘇聯(lián)高等音樂學校進行深造。后來他們學成歸國,大多數(shù)人都成為了中國音樂事業(yè)的棟梁。
并且,我國大量翻譯借用蘇聯(lián)的教科書,大量照搬蘇聯(lián)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材,連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也都機械地仿照蘇聯(lián),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比如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教學大綱不僅在俄羅斯人盡皆知,在中國也影響巨大。
但是,由于國情的不同,我國當時經(jīng)濟貧窮落后,物質匱乏,對很多本該精益求精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做了簡化處理,只能說學到了俄羅斯音樂教育的皮毛。
(二)我國教育改革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在21世紀之前,雖在文革時期音樂教育被忽視,但是后來依舊復蘇起來,推動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但是在2001年,全國開始實行了至今仍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音樂大綱被廢除,制定了音樂課程標準,確立了音樂課程新理念,設計了新的音樂課程總體目標,課程內容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改革使音樂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xiàn)如今,九年的義務教育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上對于音樂教學并沒有做出指標性的要求,導致全社會對于音樂教育持不重視的態(tài)度。
(一)義務教育下的音樂教育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當今的整個社會以及學校都對音樂教育不重視。
在小學、中學、高中,整體的音樂教育不連貫,有重復現(xiàn)象,對于一些理念知識重復教學,缺少一個系統(tǒng)性。并且在大多數(shù)學校,對于音樂課采取減少課時甚至停課的行為,將課程安排給數(shù)學、語文、英語等考試課程。
在大學高校中,除個別音樂或藝術學校把音樂課程當做必修課來教學,其他學校一般都只當做一門選修課來進行教學。而當今高校中“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思想流行,并且由于大學之前對音樂教育的不重視,多數(shù)學生音樂基礎差,選修課無法教授較高深的知識,成了公共音樂欣賞課。
少數(shù)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在學校無法學到有用的知識,只能選擇校外的私立培訓班。而我國政府對此的管理與俄羅斯相比不夠嚴格,導致音樂教育培訓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培訓價格也日益昂貴,成為對音樂真正有愛好或者學習差的學生的一個升學之道,使得藝術生較低的理論知識成績就能考取大學。而藝術類學校學費高的驚人
而社會上呢,音樂廳和劇院的數(shù)量不僅嚴重缺少,而且一場演唱會的門票價格十分昂貴,音樂欣賞成了一種奢飾品,音樂教育更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即的事物。
(二)城鄉(xiāng)差距過大
在我國的農(nóng)村地區(qū),音樂老師的師資嚴重落后,不僅數(shù)量緊缺,而且素質較低。很多音樂老師都是半路出家,有的音樂課程甚至由班主任或語文數(shù)學等其他任課教師教學,同時,學校的教學設備十分簡陋,中小學的音樂老師混日子,這對于農(nóng)村學校的音樂教育無疑起到了嚴重的制約效果。
而在城市中,音樂教育的條件就會好很多。學校不僅配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比較齊全的教材設備,還有許多的合唱團,組織各式各樣的音樂比賽,很多的家長也會讓孩子從小學習彈鋼琴等音樂藝術。
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世界矚目的,我國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建立出屬于自己的特色音樂教育。
(一)加大重視
政府應加大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樹立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國家重視了,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才會對音樂教育重視起來。政府也應加大對農(nóng)村學校的投資,整合教育資源,將農(nóng)村的師資隊伍和教學器材建立起來。我國普通中小學校教育可以在完成義務藝術教育的同時,進行藝術加深教育。學校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的人力、物力資源另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對那些有興趣繼續(xù)學習藝術的學生進行特長培養(yǎng)。
音樂師資的培養(yǎng)應該是音樂教育體系形成的關鍵。高等音樂教育專業(yè)所培養(yǎng)的人才特質決定著基礎音樂教育的走向。高等音樂教育專業(yè)理應成為教育改革的引領者和先行者。但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卻恰恰相反,高等音樂教育被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牽著走,所培養(yǎng)的師資不能完全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這是高等音樂教育多少年來向專業(yè)院??待R所帶來的結果,一時很難改變。從教育的角度來講,任何教育都應一脈相承,這也應該包括音樂教育,我們不能讓基礎音樂教育與高等音樂教育脫節(jié),從招生到培養(yǎng)都應高度重視高等音樂教育“職業(yè)性”和“專業(yè)性”的兼顧。
(二)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思想是當前學校音樂教育的主流思想。隨著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的不斷發(fā)展,再到音樂人類學的確立,使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民族音樂文化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別國的音樂文化我們確實需要了解,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音樂文化的熟悉和掌握,否則會在這紛繁復雜的音樂文化里失去自我。
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喜愛聽音樂,但是喜愛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卻少之又少。因此,我們的國民音樂教育要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如果我們要建立自己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就要加強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否則枉談民族特色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和設想。
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的象征,不要等到丟失自己的民族音樂才追悔莫及。
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世界矚目的,我國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依靠開拓的思維和先進的科學方法,引進和借鑒他國的先進經(jīng)驗,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建立出屬于自己的特色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永武,郁正民.以俄羅斯音樂教育為鑒——對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現(xiàn)存問題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4,02:60-61.
[2]李曉瑩.俄羅斯音樂教育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二十世紀上半葉[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11:130-131.
[3]王琳.從俄羅斯音樂教育傳統(tǒng)探尋我國音樂教育未來發(fā)展之路[J].黃河之聲,2015,01:34.
作者簡介:陸沁(1988—),女,上海市人,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聲樂藝術表演及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