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芝
剛歡度了兒童節(jié),不久就迎來了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提起端午,大家往往會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于是,南風小隊以“端午祭詩魂”為主題開展了小隊活動。
一、講屈原故事,立愛國之志
伙伴們事先閱讀有關(guān)屈原的生平事跡,在小隊活動時,由各個同學講述自己所知道的屈原故事。在講述和聽講的過程中,大家深切體會到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賢臣。在戰(zhàn)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征戰(zhàn)。那時的屈原正當青年,是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zhàn)爭災難,十分痛心,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后來,因受奸人挑撥,屈原被罷免,流放到邊遠地方。屈原眼看楚國日漸衰敗,卻無力救國;在楚國首都被秦兵攻破時,屈原無奈投江自盡?;锇閭冋f,紀念屈原,就要以他為榜樣,從小立下愛國之志。
二、誦屈原辭賦,樹民族之魂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一文體(又稱騷體);他的作品流傳千古,《離騷》《九歌》《天問》《國殤》等作品想象豐富,詞彩瑰麗。在《離騷》中,屈原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惡木穢草喻小人,通過比興手法把君王信讒、奸佞當?shù)?、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小隊特別邀請一位精通古詩文的隊員家長來為伙伴們做屈原辭賦解讀,并指導大家誦讀。當大家讀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等名句時,強烈的民族精神在心中涌動激蕩。
三、學包粽民俗,傳文化之魅
人民愛戴屈原,在他投江后,大家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吃他的身體,就用粽葉包上飯扔到江里喂魚,從此,端午包粽子成了民俗。小隊的伙伴們也學著用包粽子來祭屈原。他們請一位包粽子技術(shù)精湛的家長來傳授方法,按照她教的方法,將提前浸泡過的粽葉折疊成漏斗狀,放入少量糯米,加上豆沙或肉,再加蓋一層糯米,把粽葉裹緊,用繩子扎好。就這樣,一個個粽子包好了。伙伴們把包好的粽子煮熟后和大家分享時,個個都感到味兒特別好,因為它帶著對屈原的緬懷,也傳承著民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