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構建民營企業(yè)共贏分配格局的支撐點分析

      2016-06-27 09:39徐景一韓喜平
      求是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合作博弈

      徐景一 韓喜平

      摘 要:勞動和資本所有者的收益分配是一個十分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在我國民營企業(yè)中資本分配一直占據著強勢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構建民營企業(yè)共贏分配格局的條件正在成熟,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保障共贏;市場經濟自由深化促進共贏;政府公平分配制度推動共贏;勞動者博弈能力增強實現共贏。

      關鍵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自由;合作博弈;和諧共贏

      作者簡介:徐景一,女,法學博士,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從事勞動關系理論研究;韓喜平,男,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從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和諧關系研究”,項目編號:07BKS020;吉林大學校級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經濟新常態(tài)背景下集體勞動關系的政府治理機制研究”;吉林大學勞動關系專項研究課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有制企業(yè)勞動關系協(xié)調機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民營企業(yè)勞動關系協(xié)調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4YJC10047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6)03-0053-07

      勞動與資本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收益分割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合理與否不僅關系著公平與效率等相關問題,甚至可以說直接衡量著社會制度與性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勞資關系變遷邏輯是相互依存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化,應該承認,在我國勞動力總體過剩的情況下,資本在分配領域處于強勢地位,盡管理論界及社會各方面一再呼吁增加勞動所得,但收效不大。轉變這樣的局面當然不可能靠“簡單的義憤”,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分析決定和制約資本與勞動分配的各種因素,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入,這種增加勞動者收益以實現勞動者和企業(yè)收益雙贏的分配格局的條件正在逐步成熟或者已經形成。

      一、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作為人類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社會形態(tài),這種制度為人類平等與和諧奠定了制度基礎,“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P172),做到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社會主義“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1](P167)。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在社會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社會各個成員在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上已經沒有差別,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得社會民眾平等地占有社會財富,任何人不能因為其占有的生產資料而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消費資料按勞動量用勞動券來直接分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特征。公有制自然要求堅持按勞分配,保護與承認勞動者的勞動與財產自主權利,要求在社會化生產條件下勞動與資本聯(lián)合,以此為基礎,勞動者才能擺脫資本剝削,以生產要素所有者與價值創(chuàng)造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價值分配,才能真正體現出勞動與資本在財富與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平等交換與合作統(tǒng)一。“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2](P23)

      當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由此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也就意味著,一方面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勞動者不再是無產者,而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創(chuàng)造與共享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多種經濟成分與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決定著我們承認資本及其他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合法性,但是,他們的分配要接受公有制及其決定分配制度的“普照的光”,絕對不允許嚴重分化,“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3](P564)?!叭绻l(fā)生兩極分化,那就是走到邪路上去了?!敝袊厣鐣髁x制度改革成就在于通過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的社會實踐認識到社會主義本質是實現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因此,勞動者與民營企業(yè)家共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價值與財富創(chuàng)造領域也具有合作性與統(tǒng)一性。

      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tǒng)一體,是價值創(chuàng)造與財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體,財富創(chuàng)造涵蓋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即勞動與資本等非勞動要素,這就是馬克思指出的:“勞動不是一切財富創(chuàng)造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盵2](P16)資本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在于它把土地、勞動、科學、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并入財富生產過程,“資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4](P697),并且“科學和技術使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具有一種不以它的一定量為轉移的擴張能力”[4](P663)。因此,勞動與資本在價值與財富創(chuàng)造領域具有合作性與統(tǒng)一性??陀^地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體經濟實踐過程中,資本所有者也可能是勞動者,現實中民營企業(yè)家在投入資本的同時往往也投入管理、監(jiān)督、技術等形式的勞動,勞動者可能作為要素所有者擁有財產性收入,例如持有股票債券、管理技術報酬、不動產租金等,依據要素報酬理論分析,產權收入包括資本收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者購買股票、債券都是獲得合法報酬的形式,也意味著私人可以通過資本增殖獲得財產報酬,是私人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馬克思認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包括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這意味著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也包括勞動過程中參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管理、技術等復雜勞動,它所發(fā)揮的作用和價值往往大于簡單勞動,“總體工人”是“隨著勞動過程本身協(xié)作性質的發(fā)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它所屬的一個職能就夠了”[4](P582)。作為企業(yè)管理者的民營企業(yè)家通過技術和管理等形式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同時,也應該看到,民營企業(yè)家在利用資本運營過程中,其風險收入也占很大比重,原因在于當產權與經營權分離時,其資本回報具有風險特性;而當產權和經營權統(tǒng)一時,回報是其創(chuàng)造財富的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統(tǒng)一。因此,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是非對抗的,并且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二、體制支撐:市場經濟自由深化

      經濟學理論表明,勞動者經濟自由充分實現的市場經濟中,勞動者與企業(yè)不是單贏或雙輸關系,而是能夠遏制壟斷行為與行政尋租,有利于實現勞動和資本共贏,也有利于實現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也承認這一觀點。馬克思認為在商品經濟演進過程中,個體的經濟自由能夠促進市場關系深化,并且使社會形態(tài)由低級向高級演進;同時也肯定了就業(yè)自由的歷史進步意義,認為在資本主義雇傭關系中工人改換雇主的自由使他有了在更早的生產方式中不曾有過的自由,這種自由盡管不能保證勞動者的根本權益,但起碼有助于勞動者明確自己的基本權益,所以,它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只有個體獨立擺脫人身依附關系才能形成社會全面的交往、需求與自主活動能力,“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fā)展要達到一定程度和全面性”[5](P108)。歷史進化不僅是社會關系的發(fā)展,同時反映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生活的個人在生產關系中自由活動與社會交往的程度,“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人的合作”[6](P55),也就是說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本質上作為個人經濟自由發(fā)展的社會交往關系,是人類社會最高形態(tài)和個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沒有市場關系的深化和個人經濟自由的充分發(fā)展,人類社會就不能發(fā)展成為共產主義社會。

      西方經濟理論更是突出強調市場經濟自由完全保障勞動者利益,“三位一體”的分配方式是在西方奉為經典的分配理論,保證這一分配原則完全實現的基本條件是經濟自由。而勞動者實現經濟自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交易自由:作為市場經濟參與者與企業(yè)形成交換關系,出讓勞動使用權。其二是就業(yè)自由:作為勞動者與企業(yè)形成契約關系,獲取勞動報酬。隨著市場關系的深化,勞動者通過市場交換充分實現經濟自由,在經濟多樣性的基礎上,與資本形成自愿且談判的合作行為,可能達成雙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認為:“個人自由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社會產品,這里存在著一種雙向的關系:(1)通過社會安排來擴展個人自由;(2)運用個人自由來不僅改善單個個人的生活,而且使社會安排更為恰當和富有成效?!盵7](P25)如果說阿瑪蒂亞·森一般意義上分析了自由經濟與勞動者利益保護的關系,弗里德曼則指出,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可以通過市場交換自愿完成,“從基本上說,僅有兩種方法來協(xié)調千百萬人的經濟活動。一個方法是包括使用強制手段的中央指揮——軍隊和現代集權主義國家的方法。另一個是個人自愿的結合——市場的方法”,“通過自愿的結合進行協(xié)調的可能性來自一個基本的——然而經常被否定的——命題,即:進行交易的雙方都可以從中獲利,只要交易雙方是自愿的而且是不帶欺騙性的”[8](P17)。 “因此,交換可以不用強制性手段而帶來協(xié)調。通過自愿交換所組成的社會的一個發(fā)生作用的模型是一個自由的私有企業(yè)交換經濟?!盵8](P17)在勞動者與企業(yè)的合作行為中,勞動者經濟自由在市場經濟中長期磨礪與深化,成為獨立和具備公民意識的個人,由個體組織為集體,為經濟自由和市場交換平等與資本展開斗爭,體現在歐美國家近現代工人運動與其收入差距相關性方面。有學者認為歐美主要國家收入分配差距倒U型變化發(fā)生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此十年間,勞動者與資本家的收入差距達到頂點,而后逐步縮??;而標志著工人自由程度的工人運動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頂點,而后次數下降,考慮到工人運動中意識形態(tài)動員的時滯效應,收入差距變化與工人自由程度(工人運動次數)呈現正相關性[9] 。而進入20世紀40年代后至今,弗萊德曼、埃德沃茲、布洛維等學者的經驗與歷史研究中論證了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資本開始主動向工人妥協(xié),強調適應工人運動與抗爭,擴大工人的經濟與政治自由,有利于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利益和諧[10]。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經驗與實踐表明中國市場化進程也是經濟自由度提高的過程[11],在此過程中,資本、勞動力、市場改革與經濟自由程度有著一定相關性[12]。勞動者經濟自由發(fā)端于80年代政府開始取消勞動力流動限制,深化于21世紀政府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勞動力流動,勞動者收入在此過程中逐步提高,同時與企業(yè)收入分配差距不斷縮小。城鄉(xiāng)分治的戶籍制度是限制勞動力經濟自由,造成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主要原因,其變遷反映著勞動者經濟自由程度變化:進入80年代,政府開始逐步取消自50年代以來嚴格執(zhí)行的勞動力流動限制,表現在1983年允許農民進行農產品異地販運、經營與銷售,1984年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入集鎮(zhèn)就業(yè);1988年鼓勵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xiāng),進廠不進城”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業(yè)。進入90年代,中央政府從充分就業(yè)能夠提高勞動者收入與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全局角度,開始鼓勵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yè)。進入21世紀,地方政府受益于農村勞動力進入地方城市就業(yè)所帶來的經濟與發(fā)展紅利,開始自主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創(chuàng)造一系列促進勞動力流動的有利條件:戶籍改革中的小城鎮(zhèn)“最低條件,全面開放”、中等城市“限額取消,條件準入”、城鄉(xiāng)居民醫(yī)保制度全面覆蓋、加大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機會、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全面推進)等方面降低勞動者的流動成本與工作搜尋成本,更加深化與擴大勞動者的經濟自由。隨著勞動者經濟自由程度提高,其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于2001—2005年在17個城市對若干流動農民工家庭所做的抽樣調查與統(tǒng)計顯示,1997—2004年農民家庭從勞動力流動中獲得工資性收入總量由3833—5016億元提高至13 299—15 980億元;工資性收入比重在家庭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由24.6%提高至34%[13](P220)。依據國家統(tǒng)計局資料,近年來農民工工資大幅度上漲,2008年農民工工資漲幅高達19%,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農民工月均工資1783.2元,比2008年實際提高17.8%[14],現實觀察與統(tǒng)計數據都表明勞動者工資大幅度提高。勞動力工資(成本)大幅度提高與2009年至今全國范圍民工荒常態(tài)化都證明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勞動力相對稀缺,表明分配領域中勞動相對資本的價格上升,資本相對價格下降,同時也證明勞動力流動規(guī)模與經濟自由程度的擴大使得勞動者收入提高,縮小了勞動者與企業(yè)的收入分配差距,為勞動者與企業(yè)和諧共贏提供了體制支撐。

      三、政策指導:政府公平分配導向

      勞動者與企業(yè)的共同富裕不僅要通過勞動者經濟自由的充分實現與市場關系的深化完成,更要依靠政府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實現。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在優(yōu)先發(fā)展資本向提高勞動者收入的轉變中,政府政策逐步轉向縮小勞動者與企業(yè)收入分配差距:在改革之初,利益分配優(yōu)先發(fā)展了稀缺的資本收益。由于改革開放之前國內沒有資本市場,民營企業(yè)并無融資來源。70年代亞洲太平洋新興國家發(fā)展中,FDI(外國直接投資)在國內資本占有形成比率,中國處于亞洲十五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最低水平,僅為0.08%[15]。改革開放之初,資本市場主要通過銀行供給,在國內金融資產總額中比重為66%,國有商業(yè)銀行信貸主要投向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私營、三資、鄉(xiāng)鎮(zhèn)、個體)在2000年銀行短期貸款中只獲得14.8%[16]。在外國直接投資與國內銀行投資雙重匱乏的資本稀缺中,民營經濟的發(fā)展只能依靠政府通過土地、稅收,當然還有犧牲勞動者部分經濟權益基礎上的勞動就業(yè)等政策吸引資本投入,如城鄉(xiāng)分治的戶籍制度、就業(yè)歧視、壓低農村勞動力價格,以保證國際市場中的中國制造的低成本競爭優(yōu)勢。應該承認,隨著改革開放深化,政府優(yōu)先發(fā)展資本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FDI在1997年達到490億美元,中國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qū)新興市場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快的國家,資本大量流入與良性循環(huán)使就業(yè)擴大并大幅度提高民營經濟效率。民營企業(yè)在此期間迅速發(fā)展,截止到1999年,私營企業(yè)已有151萬戶,從業(yè)人員2021萬人[17]。

      當然無論是為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都不能依靠長期犧牲勞動者經濟權益的發(fā)展策略實現。因此,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二五”規(guī)劃中都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十二五”規(guī)劃強調,勞動報酬增長要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保持同步。政府通過立法構建競爭公平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就業(yè)準入障礙、歧視與壟斷,保持勞動者收入增長穩(wěn)定,如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7年《就業(yè)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等法律出臺。與此同時,政府應用最低工資杠桿,對勞動者進行保護,截至2011年9月末,北京、天津、山西等21個地區(qū)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為21.7%[18]。

      再分配公平合理是對初次分配的校正,調整勞動者與企業(yè)收入再分配比例主要通過改革財稅制度與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兩方面進行:在改革財稅制度方面,依據公平公正原則,通過降低勞動者的個人所得稅、消費稅、推進征收財產稅、房地產稅等,都有利于改善分配結構、縮小收入差距;同時,“十二五”規(guī)劃中強調改善民生關鍵在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城鄉(xiāng)居民全覆蓋,建立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yǎng)老金全國統(tǒng)籌,實施積極就業(yè)政策等。政府對城鄉(xiāng)居民提供均等公共服務的重要性在于公共產品能夠代替勞動者部分個人支出,提高其收入與消除其對社會保障的憂慮,促進消費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勞動者與企業(yè)的利益和諧。

      同時,增加勞動收入分配比重不僅僅體現在直接分配領域,而且體現在產業(yè)結構調整等各個方面。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十二五”期間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主要體現于從投資、出口拉動轉變?yōu)橄M、需求拉動;從依賴資本、勞動與資源要素投入轉變?yōu)樘岣呷厣a率(側重于科技進步);從重點依靠制造業(yè)向制造業(yè)與服務業(yè)并重,重點為提高服務業(yè)比重。提高服務性產業(yè)比重實質為改善勞動者收入分配比例,因為不同產業(yè)中勞動報酬比重不同,農業(yè)中勞動報酬比重最高,其次服務業(yè),但在產業(yè)發(fā)展中,2010年農業(yè)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下降為10.3%,“十二五”期間農業(yè)比重預計下降到10%以內,這也意味著勞動報酬比例在國民經濟收入比重也是下降的,因此提高勞動報酬比重第二位的服務性產業(yè)結構比例,就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經濟收入中的比重,必然有利于改善和調整勞動者與企業(yè)收入分配結構。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認為相對高收入者的高儲蓄與高投資傾向,普通低收入者邊際消費率更高,提高普通勞動者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其消費需求與擴大內需,進而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從依賴要素投入、出口拉動向消費需求拉動。因此,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是相互促進的,二者共同作用實現勞動者和企業(yè)和諧共贏。

      四、力量對比:勞動者博弈能力增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使民營企業(yè)勞動關系發(fā)生深刻變化,勞資博弈則是勞動者和企業(yè)利益分化失衡的必然結果。博弈論認為博弈是經濟行為,其核心目標是利益均衡,從結果上分為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多體現在無視社會秩序,損害公共利益,無序自發(fā)的負面集體行動,有極大的社會與政治風險,違背黨和國家和諧穩(wěn)定的中心目標,無法獲得制度認可與支持。

      在現實國情中,在非完全共同利益體的民營企業(yè)中,勞動者和企業(yè)只能采取合作博弈作為其利益均衡的基本博弈行為。合作博弈是企業(yè)與勞動者以長期收益最大化為共贏目標,基于共同認可的博弈規(guī)則,自主博弈實現利益共贏。從博弈目標來看,企業(yè)希望實現利潤效率最大化,勞動者希望工資福利最大化,二者在利益分配中的關系是相互依存、此消彼長,共識在于雙方利益的實現取決于生產資料與勞動的高效結合,基于共贏目標的實現,勞動者與企業(yè)在各自利益偏好背離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合作。

      從博弈規(guī)則認可來看,青木昌彥的“博弈內生規(guī)則理論”認為博弈均衡的前提條件是博弈要在雙方共同認可遵守的制度環(huán)境中進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企業(yè)用要素市場代替了產品市場,在要素市場內價格信號的作用微乎其微,并往往典型地用等級關系代替了市場交換關系”[19](P139),勞動者不再對勞動力市場價格信號做出反應,而是對以勞動契約為基礎的企業(yè)勞動等級關系做出反應,同時企業(yè)也是“合同訂立關系的連接,它的特征是在組織的資產和現金流上存在著可分配的剩余索取權。這些剩余索取權一般無需其他訂約人的同意即可出售”[20](P412)。這意味著企業(yè)依據勞動契約合同訂立,而企業(yè)家對企業(yè)管理和利益分配起主要作用,因此勞資合作博弈的關鍵因素在于能否形成勞動者與企業(yè)共同認可的管理與利益分配制度,其設計應破除企業(yè)管理方長期壟斷管理話語權與利益分配規(guī)則制定的局面,應充分體現各盡所能的勞資合作與各得其所的勞資共富本質。例如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立法過程就是勞動者與企業(yè)自主博弈與利益均衡的結果。中華全國總工會是勞動者唯一且合法的代表組織,在《勞動合同法》的起草過程中,全總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國務院法制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相關部門組織的立法會議30余次,并把草案中勞動者相關利益條款整理為五方面21個問題,逐條表明全總觀點,向各省市工會發(fā)送簡報,收集勞動者意見。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統(tǒng)計,來自19萬條意見中的65%源于勞動者反饋,勞動者的利益在《勞動合同法》規(guī)則制定中得到了充分與完全表達;而企業(yè)方的雇主代表組織中國企業(yè)聯(lián)合會、中國企業(yè)家協(xié)會、全國工商聯(lián)也參與了《勞動合同法》立法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四次參與討論審議稿,表達雇主方的利益意見。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勞動合同法》(草案)課題組組長常凱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所說:“《物權法》有1萬多條意見,《勞動合同法》收到19萬條意見,從來沒有哪部法律中的利益博弈表現得如此明顯?!盵21]

      從博弈策略轉變來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國家承認私人資本政治合法地位,勞動力市場完全向私人資本開放。受到城市打工收入的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同時由于國企改制中大量下崗職工出現,造成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大于求,即資本主導的買方市場,勞資雙方圍繞工資、福利與勞動條件展開博弈,勞資矛盾頻發(fā),急需政府干預和介入,但由于政府偏好資本的政績觀影響,其政策設計與實施往往是偏向資本或對資本放棄監(jiān)管,導致“資強勞弱”博弈格局形成。而2004—2009年部分地區(qū)反復出現的民工荒與現實觀察中勞動者收入的持續(xù)增長,表明勞動力開始供小于求且相對短缺,隨之引起的,是民營企業(yè)勞資博弈中勞動者的談判資本與談判地位在增強;同時國內企業(yè)逐步認同職業(yè)安全健康管理體系18000(OHASAS18000)與社會責任管理體系(SA8000);2010年末中國政府已批準25個國際勞工公約,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說明國內企業(yè)勞動標準設計與國家勞動立法開始向國際勞動標準趨近,有利于保護博弈規(guī)則制定中處于弱勢地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考量下,政府不希望勞資矛盾凸顯導致負面群體性事件發(fā)生,因此在勞動關系領域回歸與介入調整,對民營企業(yè)進行制度規(guī)制和壓力控制,以促進民營企業(yè)勞動關系和諧共贏。以上博弈策略的轉變在民營企業(yè)勞資博弈實踐中已顯現出實際效果,截至2011年6月末,全國29個?。ㄖ陛犑?、自治區(qū))工資集體合同覆蓋企業(yè)150.9萬家,覆蓋職工10767.8萬人,25個省將推進工資集體協(xié)商寫入本省“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20個省級黨委和政府下發(fā)開展工資集體協(xié)商工作的文件,23個省級人大頒布了集體合同條例[22],勞資博弈利益共贏較為成功的案例有武漢市2011年4月45萬餐飲從業(yè)人員通過行業(yè)工會與雇主組織進行集體談判實現最低工資上浮30%,創(chuàng)立迄今為止國內涉及從業(yè)人員最多的一份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即“武漢模式”;沈陽市2011年集體合同覆蓋已達96.5%,一線職工年平均工資增幅達14.1%,明確規(guī)定將集體合同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即黨政主導下的區(qū)域協(xié)商的“沈陽模式”。

      參 考 文 獻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 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9] 汪立鑫:《關于向計劃經濟轉型動力的經濟學解釋》,載《財經研究》2004年第9期.

      [10] 游正林:《管理控制與工人抗爭——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研究中的有關文獻述評》,載《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4期.

      [11] 項衛(wèi)星、李宏瑾、徐爽:《危機后對“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的思考——關于經濟自由和經濟增長的經驗分析》,載《世界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12] 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xù)性》,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13] 蔡昉、都陽、高文書、王美艷:《勞動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現實》,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4] 蔡昉:《“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新特征》,載《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15] 陳東琪、秦海:《中國資本市場的漸進式國際化分析》,載《經濟研究》1997年第7期.

      [16] 潘文卿、張偉:《中國資本配置效率與金融發(fā)展相關系研究》,載《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

      [17]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wěn)定課題組:《資本化擴張與趕超型經濟的技術進步》,載《經濟研究》2010年第5期.

      [18] 任小平:《關于我國工資談判制度的反思與改進》,載《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年第7期.

      [19] 思拉恩·埃格特森:《經濟行為與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0] 邁克爾·詹森等:《企業(yè)的經濟性質》,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1] 汪偉:《勞動合同法草案引發(fā)法學界分化》,載《新民周刊》2006年5月24日

      [22] 喬?。骸短剿骱椭C勞動關系新政》,載《中國工人》2012年第1期.

      [責任編輯 國勝鐵]

      猜你喜歡
      合作博弈
      異構網絡的干擾協(xié)調算法研究
      高職“訂單式”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研究
      基于合作博弈的回遷安置用房PPP模式研究
      基于Shapely值法的速遞企業(yè)收益分配研究
      集群質量聯(lián)盟內企業(yè)動態(tài)合作機制研究
      合作博弈理論的生產調度應用
      海口市| 灵山县| 保德县| 台州市| 观塘区| 汾阳市| 泰顺县| 任丘市| 嫩江县| 天门市| 凤山县| 三台县| 延长县| 晋宁县| 宝鸡市| 永寿县| 团风县| 和平县| 古蔺县| 绍兴市| 哈巴河县| 伊金霍洛旗| 禹城市| 崇州市| 新乡市| 泌阳县| 临沧市| 上栗县| 邢台县| 湾仔区| 鸡东县| 民县| 章丘市| 平乡县| 肥乡县| 光泽县| 磐石市| 保亭| 灵丘县| 赤水市|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