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敏( 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上海 200433 )
?
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研究
陳紅敏
( 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上海 200433 )
摘 要個人排放交易被認為可以促進居民參與碳減排,但是因其減排收益難以覆蓋高昂的建立和運行成本,降低了公眾接受度。本文提出除了考慮碳減排的收益外,更需要關注個人排放交易機制的教育價值、形成正確的激勵以及鼓勵創(chuàng)新的價值,并提出可以基于當前國內(nèi)多地實行的階梯電價制度,利用電力系統(tǒng)現(xiàn)有的用戶網(wǎng)絡和賬戶系統(tǒng),建立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以降低成本并實現(xiàn)上述價值。在此基礎上,就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的配額設定與分配、配額交易以及清繳問題做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綠色電力作為補充電力可以免費獲得碳配額以促進綠色消費。同時,比較分析了在居民生活用電交易機制和階梯電價制度下,不同居民家庭以及電力公司的用電成本(收益),指出了其在形成正確的激勵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可以擴展到居民的其他能源消費領域,以實現(xiàn)更為全面的個人排放交易。
關鍵詞個人排放交易;機制;配額;成本
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合作日趨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純粹的技術方法不能解決人類在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改變不可持續(xù)的消費模式這些關鍵維度上的選擇[1,2]。研究指出,發(fā)達國家基于生產(chǎn)的碳排放總量已經(jīng)下降,但如果從消費來看,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3,4]。因此,生活和消費方式的變化對減排至關重要。
促進并推動居民生活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能源稅、碳稅等價格杠桿因可能存在累退效應而難以有效應對在能源與碳消費層面的問題。大量研究表明,能源和碳消費的不公平在不同群體間已經(jīng)有明顯的表現(xiàn),而收入差距是造成能源與碳消費不公平的主要原因[5-7]。由于高收入群體對能源或碳價格不敏感,因而價格杠桿難以對作為能源和碳消費主體的高收入群體產(chǎn)生有效引導,相反,低收入群體則可能更容易受到能源或碳價格的影響,導致福利損失,從而造成更大的能源和碳消費的不公平。
因此,在能源和碳排放權有限的背景下,如何更公平、合理地配置碳資源,同時使不同群體真正感受到碳資源的約束,更有效率地利用碳資源,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研究表明,相對碳稅等政策工具,總量交易政策的累退性較小,特別是基于個人排放配額的個人排放交易[8-10]。不同于將排放權分配給企業(yè)的上游總量交易工具,個人排放交易是一種將碳排放權分配給個人的下游總量交易政策工具,其基本理念是將碳排放權按照人均水平免費分配給個人。如果一個人的實際排放量超過其所獲得的排放配額,那么他必須通過自身減排或者到市場上購買排放許可來保證實際的排放與其許可一致,而那些具有富余排放額度的人(其實際排放低于許可排放量),則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其多余的排放量。理論上,通過設定不斷趨緊的總量目標,就可以滿足國家的減排目標,實現(xiàn)碳預算,而交易機制的設計可以促進公眾參與和低成本的減排。鑒于碳排放總量覆蓋范圍、碳排放權分配以及上繳方式的差異,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個人排放交易方案[11,12]。
Fleming最早提出了國內(nèi)可交易配額(domestic tradable quotas,DTQs)這一概念①其后又被稱為可交易的能源配額(tradable energy quotas,TEQs)。他建議設置一個覆蓋整個經(jīng)濟的能源碳排放總配額,并根據(jù)個人消費碳排放占總排放的比重,將一部分碳排放配額免費分配給個人,其他碳排放配額則拍賣給組織和機構。碳排放配額是可交易的,從而具有低碳消費的個人可以出售其富余的配額,而高排放群體則需在市場上購買。個人或機構在購買能源(包括電力和交通燃料)時需繳納與所購能源相對應的碳排放配額,這些配額通過供應鏈上溯到能源供應商,并最終上繳給管理者。而碳排放總量設置將隨時間逐步緊縮[13,14]。此外,F(xiàn)awcett提出的個人碳配額(personal carbon allowances,PCAs)方案覆蓋了全部的個人能源使用排放,包括家庭燃料使用排放、私人交通排放以及飛機出行的排放[15]。不管是PCAs還是DTQs,不同方案都建議將碳配額存儲在一張具有銀行賬戶功能的特殊卡上,人們在購買燃料和能源時,必須使用卡上的碳配額,這就相當于創(chuàng)造了一種基于碳的新的流通貨幣。這就導致這一系統(tǒng)相對復雜,成本非常高。為了簡化,有學者提出了僅包含住宅建筑排放的個人排放交易方案。Niemeier等為加州提出了一個包含四部分的家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交易系統(tǒng)(household carbon trading),由于這一方案利用了已有的家庭能源賬戶(單)系統(tǒng),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系統(tǒng)的復雜性以及運行成本,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16]。相較于家庭住宅排放,個人交通排放因具有更大的價格彈性,因此,關于個人交通排放的交易方案受到了更多關注[17-20]。
除了理論研究外,在澳大利亞諾福克島試驗的諾??藣u碳/健康評估(the norfolk island carbon / health evaluation,NICHE)項目則把個人排放交易這一理念推向了實踐。這個由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資助的為期三年的試驗項目旨在通過設定個人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額來促使個人減少碳排放,并測試減少個人碳足跡將促進個人轉向有助于提高健康的行為這一理論②http://www.norfolkislandcarbonhealthevaluation.com。。
對于中國而言,一個可行的實踐個人排放交易機制的切入點是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當前,中國許多城市開始推行的階梯電價制度為此提供了較好的鋪墊。以上海為例,自2012年7月1日起,上海市居民將按照年度用電量,分三檔電量,分別以不同電價計算電力消費。雖然階梯電價制度本質(zhì)上是利用價格杠桿來調(diào)節(jié)能源消費,但是階梯電價的分檔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居民家庭的電力消費設置了某種總量限制的暗示,即超過額定的電力消費量,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獲得額外的消費,在階梯電價模式下,是更高的價格,而在總量-交易模式下,則需要到市場購買額外配額。因此,如果將階梯電價這種分檔計費的形式做一定的調(diào)整,使得分檔成為一種總量控制的指標,同時允許家庭間進行交易,那么,將真正推動基于居民消費的資源消費總量控制與交易制度。基于此,本文將討論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的設計及其可行性。
碳排放總量交易機制的目標主要是通過配額控制碳排放總量,通過交易降低減排的成本。因此,碳排放總量和交易成本控制是其成敗的關鍵。但是,對于個人排放交易而言,因其涉及的主體眾多,減排的收益不足以覆蓋其高昂的交易成本,因而可能使其不被決策者和公眾接受[21]。特別是就當前中國而言,個人消費碳排放占總碳排放的比重不高,減排的潛力有限。但是,如果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正在朝高碳方向發(fā)展,如何減緩甚至扭轉這一趨勢,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考慮。因此,需要站在更高的戰(zhàn)略高度來看基于個人排放交易機制的價值定位,除了讓消費者參與減排之外,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實現(xiàn)不可忽視:
實現(xiàn)教育價值。使民眾能夠真正理解并感知資源的有限性。當前,雖然資源有償使用已經(jīng)成為普遍的共識,但是,在市場機制下,有支付能力的個人事實上并不受資源有限的約束。然而,對于高消費者而言,個人的高消費不僅需要收入支撐,而且需要全社會的支撐。因為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社會里,某些人的高消費實際上建立在其他人的消費節(jié)約基礎上。因此,通過碳配額的設定可以使個人更為清晰地感知資源的有限性,從而引導個人的資源消費管理。另一方面,這一機制設計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對資源消費公平的感知。在一個環(huán)境資源有限的空間,需要消耗環(huán)境容量的個人消費應該是有邊界的,某些人的過度消費意味著占用了其他人的可消費資源。從公平的角度來看,這種占用應當通過個體之間的交易來實現(xiàn)?,F(xiàn)有的通過價格機制來引導消費的方式,并不能體現(xiàn)公平性,反而可能使得收入層面的不公平轉化成為資源消費層面的不公平,高收入者可以消費更多的資源,而低收入者的資源消費權益被擠占。而通過可交易的碳配額可以保證個體之間資源消費權益轉移的自愿性和公平性。
形成正確的激勵。讓資源節(jié)約的行為真正受到鼓勵和贊揚。資源有償使用以及價格累進機制如階梯電價的實施,使得高消費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來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消費權利,從而形成對高消費的抑制,但是對于節(jié)約資源消費的個體或群體缺乏激勵。個人的資源節(jié)約行為對于他人和后代都有重要的價值。正確的激勵不僅要使具有負外部性的行為得到價格上的修正,而且要使具有正外部性的行為得到補償。在這里,補償應當直接用于激勵資源節(jié)約行為。因階梯電價機制設計帶來的電力公司收入流的變化應當直接用于對于資源節(jié)約的消費者的補償。而更直接的做法就是允許消費者之間根據(jù)其需求進行直接的資源消費權益的交易,從而完成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這樣,對于普通大眾而言,節(jié)能不僅可以節(jié)省能源開支,而且可以獲得收入,從而形成對資源節(jié)約與保護的良性激勵。
鼓勵創(chuàng)新。這一機制的設計不僅在于對居民電力消費碳排放實行總量控制,而且在于鼓勵綠色消費和創(chuàng)新。擴大內(nèi)需與資源節(jié)約的矛盾的調(diào)和需要依賴綠色創(chuàng)新,而個人排放交易機制的實施應當有助于促進綠色消費以及保障綠色消費的綠色產(chǎn)品的供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因此,建立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需要著眼于促進上述多種價值實現(xiàn)的制度設計,這也是在居民生活用電領域引入碳排放權交易最重要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長期的動力,并促進綠色消費行為的傳播和普及。從這一點上來說,設計這一機制的目標,不僅僅在于緩解居民能源消費高速增長的趨勢,更重要的是讓上述價值理念得到體現(xiàn)和傳播,而后者的長期作用將更為深遠。
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核心問題: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配額的總量設定與分配;交易機制的設計;配額清繳與監(jiān)管等。
2.1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
由于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具有規(guī)模效應,因此,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碳配額分配基準更為合理。根據(jù)碳排放的計算公式,t年居民家庭的電力碳排放配額:
其中,Ct表示居民家庭獲得的碳配額;Et表示與家庭所得碳配額相對應的電力消費量;ft表示t年本地的電力碳排放系數(shù)。由此可知,在排放系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碳排放配額實際上就是一定的電力消費配額,從這一點上看,階梯電價中對于不同規(guī)模居民家庭的電力消費的分類設置可以作為居民家庭生活電力碳排放配額的重要參考。因此,可以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總量以及常駐人口核算一個地區(qū)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同時結合家庭的平均規(guī)模核定普通家庭的基本碳排放配額。在此基礎上,對于“大家庭”(如5人以上等)給予一定額度的額外碳配額(考慮到家庭電力碳排放的規(guī)模效應,額外的碳配額應低于人均水平),而為了降低信息成本,有額外碳配額需求的“大家庭”需通過申請獲得相應配額。
由于一個地區(qū)在特定時間其電力供應結構可以認為是穩(wěn)定的,其電碳排放系數(shù)也可以認為在一個核算周期內(nèi)不變。因此,可以認為在一個特定的核算周期內(nèi)碳排放配額實際上就是一定的電力消費配額,從而可以利用對于階梯電價的分配機制,將與不同規(guī)模的居民家庭基本電量相對應的碳排放配額Ct免費分配給居民家庭。如果居民家庭的電力消費量小于Et,則不需要額外購買碳配額;如果其電力消費量大于Et,則該家庭超額部分的電力消費量需要從市場上購買。
為了滿足居民的用電需求并促進綠色消費,假設電力公司提供兩種電力:一是常規(guī)電力,即具有一定碳排放系數(shù)ft的電力;二是額外采購或者生產(chǎn)的綠色電力,其電力碳排放系數(shù)為零。居民受到的電力碳排放配額的限制主要是針對其購買的第一種電力。由于綠色電力的碳排放系數(shù)為0,假設電力公司每提供一單位的綠色電力可以免費獲得一單位電力對應的碳配額,這個碳配額也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因此,可以認為個人可以在市場上直接購買綠色電力并同時獲得相應的碳配額,以滿足家庭電力消費的需求。
另外,為了促進居民參與減排和綠色消費,同時促進電力公司的電力供應結構優(yōu)化,可以設定家庭碳配額總量隨時間遞減的規(guī)則,以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預期,促進綠色轉型。與此同時,在規(guī)則上可以設定周期性的將電力公司的部分綠色電力供應納入電力公司的常規(guī)電力供應結構中,從而保證ft隨時間下降,在居民家庭生活碳配額隨時間減少的同時,并不對居民的電力消費構成大的約束。
2.2交易機制的設計
配額交易是在自愿基礎上,調(diào)整配額初次分配下的供需矛盾,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重要內(nèi)容。在交易機制設計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事后交易,即在年度結算后,獲得各自需要購買或者能夠出售的碳配額后進行交易,其優(yōu)點是結算方便,但是事后交易可能會影響交易的活躍性,而且不利于居民形成有效的碳管理,可能演變成一種事后罰款或獎勵機制。另一種是事前交易。由于家庭電力消費具有一定的習慣性,居民家庭可以根據(jù)家庭的歷史消費情況,預估電力消費以及相應的碳排放是否會超過配額,從而可以決定在市場上賣出或者買進。因此,可以進行事前交易,從而保證交易的活躍性。這意味著在結算周期前,消費者就可以在市場上出售或者買入所需的碳配額,但是必須保證在結算期,其電力消費碳排放不能超過其可用額度(自身碳配額加上買進量或減去賣出量)。如果結算時發(fā)現(xiàn),該家庭在上一結算期內(nèi)有超過其可用額度的碳消費,那么其過度消費部分將面臨高額處罰。
為了促進配額交易,實現(xiàn)低成本的減排,對于具有富余碳配額的居民家庭,可以設計兩種配額交易方式:一是居民家庭直接掛牌交易,即家庭通過注冊,直接在碳交易市場上掛牌出售一定數(shù)額的配額。這種方式主要針對對直接交易有興趣且有參與交易能力的家庭。二是協(xié)議收購,即電力公司作為中間商,買入家庭富余碳配額。具體來說,居民家庭可以與電力公司簽訂一次性協(xié)議,即允許電力公司按月自動將家庭富余碳配額按照一定價格收購,從而電力公司可以把這部分配額在市場上出售,電力公司與居民家庭按年度結算碳配額收購的價格,以便協(xié)調(diào)居民家庭不同月份的碳消費。這主要針對不愿意直接參與交易或者缺乏直接參與交易能力的居民家庭。對于碳排放需求大于配額的家庭來說,也有兩種方式參與交易:一是直接在交易市場上購買不同主體出售的碳配額;二是直接向電力公司購買其額外提供的綠色電力。
此外,除了居民家庭和電力公司,應當允許其他機構作為中間商參與交易,以促進市場活躍。長期來看,對于未參與企業(yè)排放貿(mào)易系統(tǒng)的單位,特別是商業(yè)部門、事業(yè)單位等,遠期也可以將其納入這一排放交易系統(tǒng)。
2.3配額清繳與監(jiān)管
碳排放配額清繳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家庭排放交易執(zhí)行的過程。居民家庭的碳排放配額清繳主要考察兩方面:一是基于家庭電力消費賬單的實際家庭電力消費碳排放量;二是居民家庭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碳排放配額的買進賣出情況(包括與電力公司的協(xié)議情況)。假設電力公司與碳排放交易市場實現(xiàn)信息對接,從而可以實現(xiàn)對居民實際電力消費碳排放和碳排放交易監(jiān)管的一體化。而借助電力公司的用戶信息網(wǎng)絡,也可以大大降低建立和運行電力消費排放交易系統(tǒng)的成本,提高居民的參與度。
居民家庭可以利用其電費單上的家庭戶號注冊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交易系統(tǒng)將每月的交易信息與電力公司共享,從而居民每月收到的電費單上將包含幾部分信息:電力消費量以及對應的碳排放量;家庭在碳排放市場上的碳配額買入或賣出量;家庭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基于上述信息提供的家庭在結算周期內(nèi)剩余可用的碳排放額度。
如果家庭在結算周期結束前已經(jīng)沒有可用的碳排放額度,同時又沒有在市場上購入其他人出售的碳信用額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家庭無法繼續(xù)使用電力,可以允許家庭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綠色電力。由于電力公司提供單位綠色電力就可以自動免費獲得單位常規(guī)電力對應的碳排放配額,因此,電力公司提供的綠色電力必須具有額外性,即這部分綠色電力不計入其當年電力結構,不影響其當年的電力碳排放系數(shù)ft①即在給定ft下,能夠降低ft的那部分綠色電力才具有額外性。。
由于不同來源的電力進入電網(wǎng)后是完全同質(zhì)的產(chǎn)品,居民在消費時很難區(qū)分。因此居民要消費綠色電力,實際上就是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電力公司出售的綠色電力碳排放配額。而單位綠色電力對應的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實際上就是綠色電力與常規(guī)電力的價格差,這一價格差的存在實際上也為碳排放交易市場設定了碳配額價格的上限?;陔娏镜募彝ル娏οM碳排放的清繳如圖1所示。
通過電力公司與交易系統(tǒng)的對接,電力公司可以實現(xiàn)對家庭電力消費及其碳排放情況以及其交易信息的實時監(jiān)管;對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而言,則可以通過對電力公司實際能源供應量、能源供應結構、綠色電力額外供應量等的監(jiān)管,實現(xiàn)對居民家庭電力消費碳排放是否符合碳配額進行監(jiān)管。
由于居民電力消費量受到碳配額的影響,因此,居民和電力公司都有動力促進能源結構的優(yōu)化,以便在額定的碳配額下獲得更多的電力消費來以滿足需求,從而有助于綠色創(chuàng)新。消費者真正成為綠色消費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居民家庭電力碳排放交易機制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1 基于電力公司的家庭電力消費碳排放的清繳
圖2 居民家庭電力碳排放交易機制示意圖
市場上出售的碳配額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居民家庭富余的碳配額。居民或者其代理人可以將自身或者其他家庭富余的碳配額(實際電力消費碳排放量與額定碳排放量的差值)以一定的價格Pc在市場上出售。二是綠色電力所對應的碳配額。綠色電力的提供者可以免費獲得與綠色電力等量的碳配額,假設綠色電力的價格為PG,則單位綠色電力對應的碳配額售價為PG-PE,其中PE為常規(guī)電價。
假設有兩個普通家庭,家庭A為低碳消費家庭,假定其電力消費為EA,且EA<Et;家庭B為高碳消費家庭,其電力消費為EB,且EB>Et。由于EA<Et,家庭A有富余的電力消費碳配額,故而可以將其在市場上出售,出售價格為Pc,如果綠色電力的供應充足,那么對于理性的市場參與者,則有Pcft+PE≤PG。由于EB>Et,家庭B的電力消費碳配額不足,需要到市場上購買。
如果EB-Et< Et-EA,則家庭A節(jié)約的電力消費碳配額可以覆蓋家庭B的超額部分,從而對于理性的家庭B而言,其優(yōu)先的選擇是在市場上購買家庭A出售的富余電力碳配額,以滿足自身的需求,
如果EB-Et> Et-EA,則家庭A節(jié)約的電力消費碳配額不足以覆蓋家庭B的超額部分,從而對于理性的家庭B而言,先以Pc價格購買家庭A出售的電力碳配額,再以PG價格購買部分綠色電力是其最優(yōu)選擇。
表1比較了在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和階梯電價制度下,不同家庭、電力公司以及全社會的用電成本(收益)。其中,假設階梯電價分為兩擋,第一檔電價為PE,第二檔電價為PH。
可以發(fā)現(xiàn),相較于階梯電價,在電力碳排放交易機制下,家庭A的電力消費成本有所下降,家庭B的電力消費成本的變化則受市場上的碳配額價格、電力碳排放系數(shù)、綠色電力價格、常規(guī)以及二檔電價的影響。如果家庭A節(jié)約的電力消費能夠覆蓋家庭B的超額部分,那么只要市場上1度電所對應的碳配額的價格低于二檔電價和常規(guī)電價之差,則家庭B也能受益于電力碳排放交易機制;反之,則家庭B的用電成本將高于在階梯電價下的情況。在電力碳排放交易機制下,電力公司的收益相比階梯電價制度下有所下降。從這一點來看,通過電力碳排放交易制度,實際上是將電力公司從階梯電價制度中獲得的額外收益轉移到了消費者身上,而這種轉移能夠形成正確的激勵,引導居民低碳消費。與此同時,全社會的總成本(ftPc(EA+EB-2Et)<0)在下降。
如果家庭A節(jié)約的電力消費不足以覆蓋家庭B的超額部分,那么在二檔電價高于綠色電力價格的情況下,家庭B在電力碳排放交易機制下的用電成本依然低于在階梯電價之下,而電力公司的收益相較于階梯電價下有所下降;如果二檔電價低于綠色電力價格,那么其對家庭B和電力公司的影響不能確定,其影響還與碳配額的價格、電力碳排放系數(shù)以及家庭A、B的實際用電量有關。
表1 不同家庭和電力公司在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與階梯電價制度下的成本比較
這里不排除以下幾種可能:一是綠色電力的供應量有限,無法滿足高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居民間的碳配額交易價格可能上升,導致ftPc+PE>PG,從而進一步刺激居民的電力消費節(jié)約以及綠色電力的供應;二是高消費群體不管在何種情況下,其超額部分都選擇購買綠色電力,在此種情況下,低消費群體的富余常規(guī)電力碳配額相當于被注銷,這將促進電力公司減少常規(guī)電力的供應而增加綠色電力的供應,從而優(yōu)化整個能源供應結構。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以預見居民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將呈現(xiàn)快速增長趨勢。技術的進步并不能改變?nèi)藗儾豢沙掷m(xù)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因此必須真正推動居民生活和消費方式的轉變。相較于碳稅和總量交易等其他環(huán)境政策工具,個人排放交易方案具有較少的累退性,同時有激勵廣大公眾實際參與到碳減排行動中的潛力,因而受到關注。雖然因其建立和運行成本過高,現(xiàn)有的研究并不支持其實施,但在條件變化時它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政策選擇[22]。
本文討論的建立居民生活用電排放配額-交易機制,將個人排放交易的范圍限于家庭電力消費排放,一方面是為了利用現(xiàn)有的電力賬戶系統(tǒng)和階梯電價制度形成的總量限制暗示,提高公眾的接受度,減少系統(tǒng)的復雜性,進而降低系統(tǒng)成本;另一方面是通過更易操作的特定領域的個人交易方案,確定其除減排之外的其他價值的實現(xiàn)。事實上,由于排放范圍限制而使得這一系統(tǒng)在減排效果上可能有限,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機制的建立,形成教育價值、激勵價值和綠色創(chuàng)新價值。通過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機制的設計,公眾能夠真正感知資源的有限性,體現(xiàn)資源消費的公平性,同時形成對于資源節(jié)約的有效激勵,使公眾能夠真正理解并管理家庭消費的碳排放,進而參與減排,進一步促進綠色創(chuàng)新。這些價值的實現(xiàn)將有助于形成長期的減排潛力。因此,在交易機制的設計,包括配額的設定、配額的交易與清繳環(huán)節(jié)都應著重考慮成本的降低和上述價值的體現(xiàn)。而通過與現(xiàn)有的階梯電價制度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電力碳排放交易制度,實際上是將電力公司從階梯電價制度中獲得的額外收益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特別是低碳排放家庭身上,而這種轉移能夠形成正確的激勵,引導居民低碳消費。而電力公司通過提高綠色電力的供應,也能夠實現(xiàn)更多收益,高碳排放家庭則在這一機制下也有更多的策略選擇,有利于綠色創(chuàng)新與綠色轉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本質(zhì)上可以簡化為可交易的電力消費配額問題,將其延伸到碳排放權交易主要是為未來實現(xiàn)更具實踐意義的完整的家庭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做鋪墊。事實上,居民生活用電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可疊加系統(tǒng)。其他家庭碳排放如家庭燃氣排放和交通(燃油)排放在條件成熟時也可以作為新的排放模塊疊加到現(xiàn)有系統(tǒng)中,形成完整的居民家庭排放交易系統(tǒng),從而促使居民選擇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生活領域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上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包括不同能源品種的消費替代(如電力和燃氣)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的選擇等,而這些反過來又可以推動能源結構的調(diào)整。
參考文獻
[1] JACKSON T, CLIFT R. Where’s the profit in lndustrial ecolog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8, 2(1):3-5.
[2] JACKSON T. Live better by consuming less?:is there a “double dividend” i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1-2):19-36.
[3] DAVIS S J, CALDEIRA K, CLARK W C. 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emiss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107(12):5687-5692.
[4] PETERS G P, MARLAND G, LE Quéré C, et al. Rapid growth in CO2emissions after the 2008-2009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2(1):2-4.
[5] NICOLAS J P, DAVID D. Passenger transport and CO2emissions:what does the French transport survey tell u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5):1015-1020.
[6] DRUCKMAN A, JACKSON T.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UK households 1990-2004:a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quas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2066-2077.
[7] CANTORE N.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emissions in climate change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J]. Energy Policy, 2011,39(5):2919-2924.
[8] SDC. A study in personal carbon allocation:cap and share[R/OL]. Dublin, Irel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cil, 2008. http:// www.feasta.org/documents/energy/AEA_cap_and_share.pdf.
[9] STARKEY R, ANDERSON K. Investigating domestic tradable quotas-a policy instrument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R]. Norwich: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5.
[10] HARWATT H.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personal road transpor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tradable carbon permit scheme:empirical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the UK[R]. Leeds, UK:Institute for Transport Studies, 2008.
[11] HILLMAN M, FAWCETT T. Living in a low carbon world: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rationing[R]. London:UKERC and PSI Seminar, 2005.
[12] 陳紅敏. 個人碳排放交易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 24(9):30-36.
[13] FLEMING D. Stopping the traffic[J]. Country Life, 1996,140(19):62-65.
[14] FLEMING D. Energy and the Common Purpose:Descendingthe Energy Staircase with Tradable Energy Quotas (TEQs)[M/ OL]. London:The Lean Economy Connection, 2005. http:// www.teqs.net/EnergyAndTheCommonPurpose.pdf.
[15] FAWCETT T. Carbon rationing and personal energy use[J]. Energy and Environment, 2004, 15(6):1067-1083.
[16] NIEMEIER D, GOULD G, KARNER A, et al. Rethinking downstream regulation:california’s opportunity to engage households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J]. Energy Policy,2008, 36(9):3436-3447.
[17] VERHOEF E, NIJKAMP P, RIETVELD P. Tradeable permits:their potential in the regulation of road transport external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1997, 24(4):527-548.
[18] RAUx C, MARLOT G. A system of tradable CO2permits applied to fuel consumption by motorists[J]. Transport Policy,2005, 12(3):255-265.
[19] WATTERS H, TIGHT M. Designing 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suitable for surface transport[R/OL]. Leeds, UK:Institute for Transport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eds, 2007. http:// 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24.35 &rep=rep1&type=pdf.
[20] WADUD Z. Personal Tradable Carbon Permits for Road Transport:Heterogeneity of Demand Responses and Distributional Analysis[D]. London:Imperial College London, 2007.
[21] LANE C, HARRIS B, ROBERTS S. An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cost of a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scheme:a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R]. Defra, London:Accenture, with the Cent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CSE), 2008. .
[22] STARKEY R. Personal carbon trading:a critical survey Part 2: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73:19-28.
Research on Carbon Trading System for Househol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CHEN Hongmin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
Abstract:Personal carbon trading is viewed as a good measure to engage households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But it is rarely accepted in practice since the emissions reduction benefits can hardly cover its high setting up and running cost. It is argued in this paper that besides its emissions reduction benefit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ducation value,incentives and innovation value that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scheme may initiate. This paper proposed a household carbon trading scheme which focus on the carbon emission from househol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t utilize the users’ network and billing system of existing power system and the tiered pricing for househol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many cities to minimize the costs.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process of carbon allowances allocation, trading and surrender. It is proposed that green electricity, as supplementary power, may get free carbon allowances so as to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 Final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reveal the cost changes of different households as well as power companies under household carbon trading scheme and the tiered pricing scheme for househol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he household carbon trading scheme can be extended to cover other energy consumption of households besides electricity.
Keywords:personal carbon trading; mechanism; carbon allowance; cost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章編號:1674-6252(2016)03-0077-0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16.03.07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碳生產(chǎn)率的中國對外貿(mào)易損益分析及戰(zhàn)略應對”(編號:71203030)。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20120071120032)。
作者簡介:陳紅敏(198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低碳發(fā)展政策,E-mail: swingboat7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