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榮+高彬
【摘 要】在寧夏南部山區(qū)全膜覆蓋栽培條件下,以隴單339玉米雜交品種為供試材料,采用隨機排列,每500株為一處理梯度,種植密度由4500-7000株/畝。通過試驗分析,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葉面積和干物質積累逐漸減少,但葉面積指數隨之增加;密度在4500-5500株/畝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增加,達到5500株/畝時產量為628.36公斤/畝,群體干物質積累達到峰值形成拐點,超過5500株/畝時,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下降。因此在海拔1600米區(qū)域內和高產栽培管理水平條件下,最佳種植密度增加到5500株/畝。
【關鍵詞】旱作雨養(yǎng)區(qū);全膜覆蓋;玉米;密度
近年來原州區(qū)玉米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密度大多在3500-5000株/畝范圍以內,但隨著覆膜保墑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高產優(yōu)質玉米品種的大面積種植以及栽培、施肥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種植密度遠不能適應當前旱作雨養(yǎng)區(qū)玉米高產栽培需求。為此,2015年我們在海拔1600米區(qū)域內,結合原州區(qū)當前玉米種植情況在原州區(qū)農技中心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了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種植密度試驗研究,旨在探討最大限度的提高降水利用率的最佳栽培模式,完善和驗證旱作節(jié)水與高產技術挖潛,有效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和單位面積產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地設在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小馬莊村。基礎條件較好、有代表性,是典型的旱作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土壤為淺黑壚土,前茬為玉米,海拔1620m,降雨分布不均,80%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表1)。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密度分別為:4500、5000、5500、6000、6500、7000。采用早春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種植,大區(qū)對比排列,每個處理種植6壟12行,寬7.2m,長40m,面積288m2。
1.3 播種與施肥
試驗于3月15日頂凌覆膜,4月26日人工拉線點播。畝施純氮16kg,純磷13.8kg,硫酸鉀10kg,1/3尿素、2/3磷酸二銨、硫酸鉀覆膜前作基肥施入,2/3尿素、1/3磷酸二銨大喇叭口期追施,覆膜時噴施二甲戊靈200ml//畝滅草。3葉期間苗,4葉期定苗,其它管理同大田。
1.4 供試品種:隴單339
1.5 調查項目與內容
葉面積測定:自定苗后,每個處理選擇兩個不缺苗的點,每個點連續(xù)選定5株,于撥節(jié)期、抽雄期、吐絲期用“長×寬×0.75”方法測定每片展葉面積;撥節(jié)期對第7葉用紅色油漆標記,自吐絲期開始直到收獲,每10天一次記錄綠葉數(葉片綠色占一半以上葉片)及葉位。
干物質測定:分別在出苗期、撥節(jié)期、13葉展葉期、吐絲期、吐絲后10天、15天、30天在植株生長均勻處取具代表性植株3~5株(撥節(jié)前取5株,撥節(jié)后取3株),測量株高,數計葉片數、展葉數,測量并記錄各展葉葉寬與葉長;分器官(綠葉、干葉、莖稈等)烘干稱重。
田間綜合性狀調查:出苗期調查空穴率、單株率;定苗后調查畝基本苗數;收獲前調查收獲株數、收獲穗數、株高、穗位、病蟲害、穗行數、穗粒數、千粒重、空稈率、倒伏率(莖倒與根倒分開統(tǒng)計),收獲時每個處理采用五點取樣,每點長10米,寬2壟單收單打,測定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進程、葉面積、干物質積累
試驗觀察表明,進入大喇叭口期隨著密度的增大,表現(xiàn)為生長有滯后的現(xiàn)象,株高、莖粗、葉面積、干物質等隨之降低。從整體看,進此期后,葉面積系數、干物質積累速度加快;不同處理在各個生育時期,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生長量、葉面積和干物質積累逐漸減少,即密度越小,單株生長量、葉面積和干物質積累越大,反之側相反,但葉面積指數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如表2)。
2.2 不同處理農藝性狀與產量構成因素
試驗結果(表3)表明,密度的變化對株高影響不明顯,但隨著密度的加大,莖粗、穗長、穗粒數、百粒重等隨之降低,以常規(guī)種植密度(50000株/畝)對比,密度在5500-7000株范圍內的處理,植株莖粗減少0.1-0.2cm,穗長減少0.1-3.3cm,禿頂增加1.1-2.3cm,穗粒數減少15.1-164.3粒,百粒重則減少0-2.5g;隨著密度的增加,空桿率隨著增加,當密度超過5500株時,空桿率隨達到10.2%-24.3%;倒伏率(根倒、莖倒)為零。
2.3 不同處理產量分析結果
試驗結果(表4)表明,密度在4500-5500株/畝范圍內,4500株/畝產量最低,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增加,到達5500株/畝時,產量最高,為628.36kg;超過5500株/畝時,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下降,從而形成了以5500株/畝為拐點的拋物線,5500株/畝處理較常規(guī)種植(5000株/畝)增產9.32%,4500株/畝較常規(guī)種植增產-8.51%,6500-7000株/畝較常規(guī)種植增產-15.71-16.78%。同時,在4500-6000株/畝之間,密度變化區(qū)間較大,產量變化區(qū)間較小,產量絕對值最大。
3 小結
3.1 密度試驗結果表明,在旱作雨養(yǎng)區(qū)進行高產栽培管理水平下,隴單339玉米品種以每畝種植5500株較為理想,畝產達到628.36kg,較習慣種植(5000株)增產9.32%,植株生長旺盛,整齊一致,表現(xiàn)出良好的群體結構,使其品種特性和高產性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同時,在4000-6000株之間,密度變化區(qū)間較大,產量變化區(qū)間較小,產量絕對值最大。
3.2 通過試驗與大田示范,其產量結果基本趨于一致,在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溝播種植區(qū)域和土壤肥力較好的田塊可大面積種植。在目前生產中,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栽培密度一般為4800-5000株/畝,因此在田間管理水平較高的田塊,應加大種植密度,使密度提高到5500株左右,以獲得更高的產量指標。同時,加強田間管理,特別是在吐絲后10-15d追施氮和硫酸鉀肥料,充分滿足在高密度栽培條件下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達到后期不脫肥,穩(wěn)產、高產。
【參考文獻】
[1]張樹海,郭忠富.覆膜保墑旱作節(jié)水農業(yè)技術與研究[J].陽光出版社,2013,12.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