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十三行行商伍氏“馥蔭園”(潘氏“東園”)考

      2016-07-04 07:56:20任文嶺
      嶺南文史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東園潘氏花園

      任文嶺

      ?

      十三行行商伍氏“馥蔭園”(潘氏“東園”)考

      任文嶺

      馥蔭園,又名福蔭園、恒春園,前身為十三行行商潘氏“東園”,后歸行商伍氏,改名為“馥蔭園”。該園位于廣州花地(花埭)東部柵頭村,[1]即今花地大策直街、聯(lián)桂北街一帶,歷經(jīng)潘、伍兩家百余年精心打造,形成了以花木種植聞名的園林特色,在近現(xiàn)代嶺南園林中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它的創(chuàng)建經(jīng)營與興衰變遷,不僅牽涉到十三行行商中最有影響力的潘、伍兩家,更與清乾隆年間以后中國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發(fā)展與演變有著直接關(guān)系,可謂是清中晚期東西方經(jīng)貿(mào)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者之一。

      一、東園、馥蔭園歷史變遷述略

      東園初建于何年,目前已不可考。潘有為(1744-1821)《南雪巢詩鈔》有詠東園景物絕句十首,題曰:“冊頭村舊辟東園,選樹蒔花,為先大夫暮年怡情之所。自庚寅北上迄遭諱南還,辛亥奉母版輿來停于此,感時追昔,觸處傷懷,漫成十絕句。”[2]據(jù)此可知,東園位于花地冊頭村,且早在潘振承(1714-1788)生前就已經(jīng)建成。潘有為于1770年北上之后,直至1788年初潘振承逝世時才因丁外艱南歸。其詠東園十絕句之中有一首:“小丁香核紺珠叢,羊棗當年癖嗜同。幾點春聲吹不散,火云棲戀隔年紅?!痹撛娮宰⒃唬骸皥@中香荔種極佳,將熟,蝙蝠羅伏,夜半墜核核如雨,命燃爆竹警之。夏至收其實,十存二三而已。”[3]從該詩及注中推知,潘有為1770年北上之前,就曾在東園居住過。潘氏后人潘飛聲(1858-1934)《仲瑜太史叔招宴養(yǎng)志園·二》有“東園祖德徵喬木”句,其自注“花埭東園,即今所稱馥蔭園,為高伯祖毅堂中翰公奉周太夫人游憩地。塘上荔支數(shù)株,名閩種,太高祖文巖資政公自同安移植者也。”[4]從潘有為和潘飛聲的詩中基本可以確定,東園應(yīng)建于潘振承晚年,且潘振承曾親自參與創(chuàng)建,并于1770年以前就已建成啟用。

      東園建成后至1846年,一直為潘家別苑。1846年易主伍氏后,遂改名為“馥蔭園”。潘有為詠東園十絕句作于1791年,此時潘有為及其母親還在東園居住過。道光年間,張維屏(1780-1859)辭官歸隱后,曾長期租居?xùn)|園,其《聽松園》詩八首中有詩句“九載寓東園,瀠洄水抱村。鵲巢原是借,鴻雪了無痕”。自注“丁酉寓潘氏東園,丙午東園已易主。”[5]此處之丁酉年應(yīng)為1837年,丙午年應(yīng)為1846年。在另一首詩《重游東園,見俞麟士廉訪壁上詩,率和一首》中,張維屏還有“住久重來似到家,園名雖改景無差”詩句,并自注“今改名馥蔭園?!保?]張氏這些詩歌,雖然并非有意記錄東園由潘氏易主為伍氏、改名為“馥蔭園”這一歷史事件,但作為親歷者與見證者,其可信度應(yīng)毋庸置疑。

      至于究竟是伍氏家族中的哪一位購入了馥蔭園,張維屏在詩文中并未提及,其他文獻資料中亦無這方面記載。早在1826年伍秉鑒(1769-1843)在世之時,伍氏家族就已經(jīng)進行了家產(chǎn)分割。1846年伍秉鑒已經(jīng)去世,伍氏怡和行由其第五子伍崇曜(1810-1863)主持。在張維屏的詩文中,有多首詩曾記述他在馥蔭園修禊或游玩,除上文提到的“重游東園”一首外,還有《甲寅(1854)三月三日,盧柬侯比部福晉、許星臺水部應(yīng)鑅、伍蔭亭郎中長樾、許筠庵太史應(yīng)骙,招同金醴香員外菁茅、桂蓉臺廣文文炤、沈少韓太史史云珠江修禊,遍游花埭翠林、花市、馥蔭、芳村、杏莊諸園,即事有作》[7]《丁巳年(1857)三月三日,俞麟士廉訪文詔、孔懷民侍讀廣鏞、許星臺水部應(yīng)鑅、筠庵太史應(yīng)骙、伍蔭亭郎中長樾,招同潘德畬方伯仕成,集馥園修禊,即事有作》[8]等。這些活動中,伍氏家族中出現(xiàn)的人物只有伍長樾。伍長樾(1829-1882),字穎基,號蔭庭,為伍秉鑒四子伍元華(1801-1833)次子,后出嗣伍秉鑒三子伍元莪(1795-1825),花翎四品銜,即用郎中加五級。1846年伍氏購買馥蔭園時,伍長樾17歲,其生父、嗣父均已去世,無從考證馥蔭園是伍長樾購買,還是由伍崇曜購買;但從張維屏的詩文中不難看出,伍長樾與馥蔭園的關(guān)系可謂相當密切。

      從1846年至19世紀末,馥蔭園一直為伍氏所有,是其開展社交活動和接待外國友人的重要場所。1847年夏,澳大利亞旅行家Ida Pfeiffer (1797-1858)女士參觀完伍氏宅院之后,曾乘船前往花地伍家花園參觀。根據(jù)她對乘船過程和花園景致的描述,可以確定她參觀的正是伍氏剛購買一年左右的馥蔭園。[9]19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植物學(xué)家Robert Fortune(1812-1880)曾到訪馥蔭園,并在其1857年出版的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Inland, on the Coast, and at Sea一書中詳細描繪了馥蔭園的園林景觀和花木種植情況。[10]1875年,英國傳教士John Henry Gray(1828-1890)出版了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一書,他在書中介紹了花地多個園林,對馥蔭園進行了細致描述。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將“福蔭園”三個漢字一并印出,并以英文“Fuuk-Yum-Uen”記之。[11]1887年春,康有為也曾在此居住一段時間,他在自編年譜中記載“春居花埭伍氏之恒春園”,[12]其同年創(chuàng)作的詩中還有一首《假寓花埭伍氏福蔭園兩月,亭池靜麗,已而遭從兄子勛嗓,哀感徘徊而去》,[13]可知“恒春園”、“福蔭園”應(yīng)為同一園,即“馥蔭園”。

      清末民初,馥蔭園被花地羅氏族人“羅時思堂”集資購置,“又自東至西割為六塊出租,遂衍變?yōu)樗綘I商業(yè)性園林?!保?4]直到民國中期,馥蔭園仍作為經(jīng)營性園林存在。1933年出版的《廣東農(nóng)業(yè)概況調(diào)查報告書續(xù)編下卷》,曾統(tǒng)計1929年在番禺經(jīng)營的營利性花園14家,其中就有花地醉觀園、翠林園、馥蔭園等。當然,此時作為營利性花園的馥蔭園,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影響,均已遠不能與之前的馥蔭園相比。這一時期,花地一帶園林星羅棋布,大小園林至少有30多處,最為著名的留芳園、醉觀園、紉香園、群芳園、新長春園、翠林園、余香圃園、合記園等被譽為“八大名園”,這八大園中有多個園林為潘氏東園舊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廣州淪陷,包括八大名園在內(nèi)的花地園林或毀于戰(zhàn)火,或遭受侵占??箲?zhàn)勝利后,只有“紉香園”等少數(shù)園林獲得重建。20世紀60年代,該區(qū)域曾計劃建設(shè)“花地公園”未果。1983年,附近數(shù)個小型花園并建為“醉觀公園”。2003年,相關(guān)部門將潘氏當年所建、東園舊址的一座梁式石橋移置到醉觀公園內(nèi)。至此,除這座石橋外,當年東園、馥蔭園之勝跡再無遺存。

      二、東園、馥蔭園特色管窺

      東園、馥蔭園以花木種植聞名,無論是歸潘氏所有時期,還是歸伍氏之后,這一特色從未改變。潘有為所述創(chuàng)建東園“選樹蒔花,為先大夫暮年怡情之所”,其詠東園十絕句,分別歌詠了園中松樹、荷池、香荔、花圃、木棉、梅等景物,可見當時園中種植的花木種類已經(jīng)不少。其中還有詩句“樓疏分得佛燈光,斜枕溪灣背夕陽”,[15]說明東園建在溪灣旁邊,因為亭臺樓閣較少,隔壁大通寺的佛光都可以照進來。

      對東園景致描繪最為詳細的,是張維屏《東園雜詠》詩序:“園在珠江之西,花埭之東,潘氏別業(yè)也。雖無臺榭美觀,頗有林泉幽趣。四尺五尺之水,七寸八寸之魚,十步八步之廊,三竿兩竿之竹,老干參天,留得百年之檜(原注:園有老檜五株,村人呼曰水松),異香繞屋,種成四季之花。炎氛消滌,樹解招風(fēng),夜色空明,池能印月??刺μ\之盈階,何殊布席?盼芰荷之出水,便可裁衣。枝上好鳥,去和孺子之歌;草間流螢,來照古人之字。蔬香則韭菘入饌,果熟而橘柚登筵。茂樹清泉,或謂可方盤谷;水田夏木,或云有類輞川?!保?6]張氏詩序不僅說明了東園的具體位置,還提到園中的水、魚、廊、竹、百年老檜、苔蘚、芰荷、枝上之鳥、草間流螢以及韭、菘、橘、柚等蔬菜水果,贊其“茂樹清泉、水田夏木”幾乎可以與韓愈筆下的“盤谷”、王維晚年隱居的“輞川”相媲美。

      1846年園歸伍氏后,亭臺樓榭增多,令張維屏《重過東園有感》:“昔日園林有天趣,今番亭榭屬人為。如何滿目濃華景,轉(zhuǎn)令人思冷澹時?”[17]但總體上,馥蔭園以花木種植和綠化為主的特色依然沒有改變。廣東省博物館藏品中有一件田豫《馥蔭園圖》(圖1),該圖以俯瞰視角表現(xiàn)馥蔭園全景,細致地描繪了園內(nèi)花木、房屋、亭池、盆景等布置與特色,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所見對馥蔭園描繪最為詳盡可靠的歷史圖像,殊為難得。

      田豫《馥蔭園圖》,裝裱形式為橫幅,廣東省博物館于20世紀50年代末從盧子樞先生處征集。該圖應(yīng)繪于19世紀中晚期,作者自署“馥蔭園圖。石友田豫寫?!碑嬓拟j“田豫私印”朱白文方印以及鑒藏印“玲瓏山樵”白文方印、“伍氏碧瑯玕館家藏書畫印”白文方印,裱邊有盧子樞、張學(xué)華二人題跋。關(guān)于田豫其人,歷史文獻少有記載,其作品也殊為罕見。張維屏《桂游日記》卷二曾記“田石友,精繪事。石友蜀人,談蜀中山水之奇,令人神往?!北R子樞在《馥蔭園圖》裱邊的一則題跋中介紹:“田豫,字石友,四川人,咸同(咸豐、同治)間流寓廣州甚久,嘗客潘仕成家,為潘氏繪海山仙館圖于折扇上,極為工整。又客伍氏,為繪馥蔭園圖,即此圖是也?!奔氂^此圖,可以發(fā)現(xiàn)馥蔭園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營造理念上,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一樣,遵循著一種追摹自然、不規(guī)則和不對稱的布局原則。整座園林倚河而建,喬木叢林、花卉盆景與亭臺樓榭、假山池塘、小橋回廊參差錯落,互為表里,將自然之造化天成與人類的審美意蘊濃縮其間,營造出一種令人流連忘返的園林意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營造理念。

      (2)在表現(xiàn)主題上,園林景觀以花木作為主要構(gòu)成,幾乎無處不有花木,整個園林不同區(qū)域以花木為線索,貫穿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田豫《馥蔭園圖》來看,馥蔭園中種植的花木種類和數(shù)量相當多,在嶺南這樣的氣候當中,足可以使整個園林一年四季香花綠樹、姹紫嫣紅,充滿盎然生機;畫面右側(cè)區(qū)域有一片由大中小喬木混交成的“林”,林的規(guī)模和面積也都比較大,其間不僅有路徑、盆景、亭、座,甚至還有池塘,視覺上有著極強烈的縱深感。

      (3)在功能布局上,其建筑雖然主要集中在畫面左側(cè)區(qū)域,畫面右側(cè)區(qū)域以喬木叢林和花卉盆景為主,但其功能分區(qū)卻并不明顯,整體感覺園林是以游賞功能為主,居住功能稍弱。這樣的定位和格局,與馥蔭園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潘氏創(chuàng)建東園“怡情養(yǎng)性”的初衷,應(yīng)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4)在建筑風(fēng)格上,亭臺樓榭大多精巧古樸,不事雕琢,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意境和氣韻,與園中之花木叢林可謂相映相成,別有一種和諧自然之美。

      除張維屏的記載和田豫《馥蔭園圖》等資料外,在參觀過馥蔭園的外國人士著作中,也可以看出馥蔭園以花木種植為主的特色。如Robert Fortune 在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Inland, on the Coast, and at Sea中介紹,馥蔭園中的植物有許多是為英國所熟悉的華南地區(qū)的優(yōu)良標本,如墨蘭、桂花、橘樹、玫瑰花、茶花、木蘭等,以及大量的盆景等。[18[19]

      三、東園、馥蔭園社會功能探析

      東園建立的初衷,是作為潘振承“暮年怡情之所”,是潘氏怡情養(yǎng)性、奉親養(yǎng)老、避暑消夏的私家別苑。然而,隨著情況的改變,其功能也發(fā)生著變化。無論是作為東園時期,還是后來易名馥蔭園,它都發(fā)揮了諸多居住功能以外的社會功能,如社交、租賃、旅游觀光等。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因原指定的外商游玩場所陳家花園荒廢,外商多有前往花地游散之事,兩廣總督蔣攸铦批示準許外商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三次前赴海幢寺、花地游散。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很長時間,花地一直是外國人來華參觀的重要景點。在這期間,東園、馥蔭園接待了許多前來參觀游玩的外國友人。僅有明確記載到訪過的人員,就涉及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其中既有旅行家、植物學(xué)家,也有長期在華活動的傳教士。與此同時,馥蔭園還作為外銷畫的重要描繪對象,直觀地向歐美和世界展示了中國園林的景致和特色。

      1837年,潘氏將東園租賃給告老還鄉(xiāng)的張維屏居住,張氏在此居住長達九年,直至潘氏將東園售與伍氏。張氏在東園居住期間,或與文人仕宦交游,或靜心創(chuàng)作詩文,從其《東園雜詩》之中可以看出他歸隱后閑適、歡愉的心情。1887年春,康有為寓居馥蔭園,在此潛心著述《人類公理》。該書充分體現(xiàn)了康氏早期的大同思想,后經(jīng)30多年數(shù)次修改和完善,最終定名為《大同書》發(fā)表,是其重要的著作之一,可以說是包容了他一生的思想發(fā)展史。

      19世紀中晚期,馥蔭園還是廣州文人雅士聚集的重要場所之一。上文已經(jīng)介紹過張維屏記述的馥蔭園修褉、游賞活動。道光、咸豐年間,嶺南詩人黃玉階、譚瑩、葉衍蘭等諸人結(jié)“花田詩社”,經(jīng)常在馥蔭園吟詩作對,以此作為他們雅集交游的地點。

      四、東園、馥蔭園若干疑誤考辨

      1.東園與六松園

      在以往的一些文獻資料和歷史記載里面,曾有多處提及潘氏之“六松園”為東園別稱,或是東園的園中園。如民國年間梁鼎芬等修、丁仁長等纂《番禺縣續(xù)志》卷四十載“六松園,在花埭柵頭村。乾隆間潘有為筑以奉親者。風(fēng)亭水榭,并有老荔兩株,自閩移至。今尚存。園后歸伍氏,易名‘馥蔭’?!保?0]至于其后沿用這一說法者,則更是不在少數(shù)。

      考諸文獻,潘有為的確建有“六松園”,他還曾作詩《壬子初秋奉母小憩六松園憶舊兩首》。[21]然而,“六松園”即東園這一說法,潘氏該詩卻并未提及。潘氏后人潘儀增《松園詩,仿吳梅邨西田詩意》四首中有“城西老苔屋,有園名六松。取法六君子,建自中翰公。一株植橋南,虬枝如蟠龍。三株競森秀,恍與三珠同。兩株久已萎,補植終無功”、“我家讀書堂,長年盛花木”、“山林在城市,水石殊清幽”等句,[22]從中可以看出“六松園”位于廣州城西,為潘氏之家塾。[23]光緒二十年(1894),潘儀增為潘飛聲《天外歸槎錄》所寫序中有“歲丁亥(1887)蘭史大弟館余六松園中,商榷文史,相得甚懽”;[24]在其同年所編《番禺潘氏詩略》中,潘儀增還寫道“跋于潘氏家塾之六松園”。[25]此外,1858年才出生的潘飛聲,在其所作《念奴嬌·秋夜伯澄從兄招集六松園聽曲》等詩詞中多次提及六松園。據(jù)此可知,1887—1894年前后“六松園”尚屬潘氏所有,與張維屏所記1846年東園易主不符。而且,張維屏雖有詩《東園有檜六株,百余年物也。余日與相對,不可無詩,因賦一律贈之》;[26]又在《東園雜詩并序》“老干參天,留得百年之檜”句后自注“園有老檜五株,村人呼曰‘水松’”,[27]但卻從未記載過“東園”亦名“六松園”。

      2.馥蔭園與伍家花園之流杯亭

      1858年9月15日,英國人Albert Smith等參觀完潘庭官的花園后,接著又參觀了伍家花園。在次年出版的個人著作To China and Back: Being a Diary Kept, Out and Home中,Albert Smith稱他參觀完潘庭官花園后,“We now went back, down the stream, to Howqua's garden,which is on the Honan side of the river, on the way to Fatshan Creek. The boatlife here was extraordinary, and the majority appeared to be returning to Canton. We passed up a foul creek,by many nursery gardens, to Howqua's.”[28]根據(jù)Albert Smith對該園位置的描述,他所參觀的伍家花園應(yīng)該是馥蔭園,可惜他對該園景致描述卻太過簡略,從中無法得到更多有效信息。該書扉頁收錄了一張伍家花園的圖版(圖2-1),圖版下方注“HOWQUA’S GARDEN,NEAR CANTON”。1859 年3月26日Illustrated London News(《倫敦新聞畫報》)節(jié)選了Albert Smith參觀潘庭官和伍家花園的段落,并刊登了Albert Smith書中的伍家花園圖版,從而使該圖更為廣為人知,后來的一些研究者也據(jù)此認為該圖所繪伍家花園景致為馥蔭園的一部分。

      另外,還有一些學(xué)者的著作,如Valery M. Garrett的Heaven is High and the Emperor Far Away:Merchants and Mandarins in Old Canton[29]一書,以及Robert Nield的The China coast: trade and the first treaty ports[30]一書,均收錄了一張伍家花園圖版(圖2-2),他們稱該圖為外銷畫家煜呱1850年所繪,由Valery Garrett收藏,質(zhì)地為通草紙,所表現(xiàn)內(nèi)容為位于花地的伍家花園。

      通過對比圖2-1、圖2-2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二者構(gòu)圖視角、畫中人物、林木盆景等局部有諸多不同, 但仍然可以肯定,它們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是同一處景致,尤其是圖2-2,與莫伯治《廣州行商庭園》一文中所收《伍家花園之流杯亭》幾乎一模一樣。[31]結(jié)合圖2-1、圖2-2右部亭子匾額上的題字,基本可以確定二圖所繪伍家花園景致也應(yīng)是流杯亭。對于流杯亭的位置所在,莫伯治《廣州行商庭園》并未交代,但據(jù)陳哲舜《伍家園林——清代廣州行商園林研究》[32]介紹,廣州河南伍家萬松園內(nèi)庭院中有一個流杯亭,在園墻入口處還有一棵百年木菠蘿(圖3)。

      圖2-2:煜呱“Howqua's Garden”,通草畫,采自Valery M. Garrett著Heaven is High and the Emperor Far Away: Merchants and Mandarins in Old Canton封面

      將圖2-1、圖2-2中所繪伍家花園流杯亭與田豫《馥蔭園圖》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田豫《馥蔭園圖》只有左部區(qū)域有一座“之字橋”(圖4),但該區(qū)域與同樣有“之字橋”的流杯亭仍然有以下幾個方面明顯不同:

      圖3:伍家花園“流杯亭”,佚名,油畫,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

      (1)《馥蔭園圖》左部池塘中的“之字橋”是從池塘的一角連接到對角位置,流杯亭中的“之字橋”則并非對角連接,而且二圖中“之字橋”的起點也并不一致。

      (2)院縱深不同,《馥蔭園圖》左部與“之字橋”平行處是回廊和圍墻,而流杯亭與“之字橋”平行處雖然也是圍墻,但其圍墻上開有拱門,可以看出門后還有很深的庭院。

      (3)《馥蔭園圖》左部池塘四周的建筑,都明顯是中國風(fēng)格的,而流杯亭左部的建筑具有明顯的西洋裝飾風(fēng)格。

      (4)《馥蔭園圖》“之字橋”池塘右邊的建筑像一所較大的房屋,且房屋后有高過房屋的假山,而流杯亭則相對較小,亭后并沒有假山,而是一個圓拱門,門后的庭院還具有相當?shù)目v深感。

      (5)《馥蔭園圖》“之字橋”池塘四周都種植了喬木,流杯亭旁的池塘邊上雖然也有盆景,但卻幾乎沒有什么喬木。

      綜上所述,無論從庭院縱深、亭臺樓榭、林木種植等哪種角度上,圖2-1、圖2-2中所繪伍家花園流杯亭都不可能是馥蔭園內(nèi)的景致。那么基本可以確定,Albert Smith在1858年所參觀伍家花園雖然為馥蔭園,但其To China and Back: Being a Diary Kept, Out and Home一書扉頁所刊圖像描繪的伍家花園流杯亭卻并非馥蔭園景致。Valery M. Garrett及Robert Nield等人的著作,也將流杯亭誤作馥蔭園的景致了。

      圖4:田豫《馥蔭園圖》局部

      五、結(jié)語

      東園、馥蔭園建于以花木種植聞名的花地,既充分利用了自然造化之功,又較好地將人的審美情趣與理想追求融入其中,體現(xiàn)了中國園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設(shè)計思想。它們不僅是潘、伍兩家居住休憩、開展社交活動的私宅別苑,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東園、馥蔭園雖已陳跡難尋,但作為嶺南園林的一個典型案例,其獨特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卻永遠不會被堙沒。

      注釋:

      [1]“柵頭村”在文獻記載中有“冊頭村”、“策頭村”等多種表述,經(jīng)考證為同一地名無誤。

      [2][3][21][15][22]陳建華主編:《廣州大典.第五十六輯.集部別集類.第三十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第456、457、459頁。

      [4] 潘飛聲撰:《說劍堂集.卷之一》,上海:百宋鑄字印刷局,1934年,第10頁。

      [5][6][8][17][26](清)張維屏撰,鄧廣禮、程明標點:《張南山全集(二)》,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02、648、530、442頁。

      [7][16][27](清)張維屏撰,關(guān)步勛、譚赤子、汪松濤標點:《張南山全集(三)》,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99、535-536頁。

      [9](澳)Ida Pfeiffer,A Woman's Journey Round the World, From Vienna to Brazil,Chili, Tahiti,China, Hindostan, Persia, and Asia Minor, London:Ingram Cooke & Co,1852.

      [10](英)Robert Fortune, 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Inland, on the Coast, and at Sea,London:John Murray, 1857,第214-218頁。

      [11](英)John Henry Gray,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 Hong Kong:De Souza & Co,1875, pp.652.

      [12](清)康有為撰,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4頁。

      [13](清)康有為撰,舒蕪、陳邇冬、王利器選注:《康有為選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246頁。

      [14]周琳潔主編:《廣東近代園林史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

      [18]Robert Fortune原文為“The plants consist of good specimens of southern Chinese things, all well known in England, such,for example, as Cymbidium sinense,Olea fragrans,oranges, roses, camellias,magnolias, &c., and, of course, a multitude of dwarf trees, without which no Chinese garden would be considered complete.”同注10,第215頁。

      [19]Ida Pfeiffer原文為“On every side were summer-houses, kiosks, and bridges, and all the paths and open spots were lined with large and small flower-pots, in which were flowers and dwarfed fruit-trees of every description?!蓖?,第111頁。

      [20](清)梁鼎芬等修、丁仁長等纂:《番禺縣續(xù)志(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569頁。

      [23]潘剛兒及黃啟臣、陳國棟編著《潘同文(孚)行》、梁為鐵先生《河南名園變遷記》等記載“六松園”位于海珠區(qū)潘家大院,認為“六松園”即潘有為所建“南雪巢”或“南雪巢”的園中園,當為訛誤。

      [24]陳建華主編:《廣州大典·第十四輯·自著叢書·第十九冊》,第61頁。

      [25]潘儀增(伯澄)輯、潘飛聲(蘭史)校:《番禺潘氏詩略》,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

      [28](英)Albert Smith,To China and Back: Being a Diary Kept, Out and Home,London:Egyptian Hall,1859, 第45頁。

      [29](英)Valery M. Garrett.Heaven is High, the Emperor Far Away:Merchants and Mandarins in Old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China) Ltd, 2002.

      [30]Robert Nield,The China coast: trade and the first treaty ports,Hong Kong : Joint Publishing (H.K.) Co., Ltd., 2010.

      [31]莫伯治:《莫伯治文集》,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343頁。

      [32]陳哲舜:《伍家園林——清代廣州行商園林研究》,華南理工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1年。

      (作者單位:廣東省博物館)

      猜你喜歡
      東園潘氏花園
      約 定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腸炎
      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藝術(shù)品(2019年1期)2019-01-15 06:55:41
      可愛花園
      夜晚的花園
      鹽城香苑東園綠色建筑設(shè)計探討
      一剪梅·七十自遣
      現(xiàn)代城市公園改建整治——以蘇州東園綜合整治一期項目為例
      同根同祖 兩岸一家
      愛護小花園
      童話世界(2016年26期)2016-08-22 12:17:52
      枞阳县| 安图县| 项城市| 措美县| 新兴县| 额尔古纳市| 巫溪县| 枣强县| 桂东县| 辽宁省| 海安县| 夏邑县| 始兴县| 兴义市| 咸阳市| 额尔古纳市| 克山县| 莆田市| 桐梓县| 黑龙江省| 崇仁县| 武强县| 武冈市| 元谋县| 安国市| 东山县| 绩溪县| 镇平县| 大埔县| 绥江县| 盐池县| 浪卡子县| 昭苏县| 西乌| 环江| 新绛县| 广西| 宁蒗| 凤冈县| 东乌珠穆沁旗|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