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青青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僅停留于課堂,課外良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幾乎為零,故作為一名普通的英語教師,提高課堂質(zhì)量,提供更多用英語交流的環(huán)境,增加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機會,是我們需要真正肩負的責任。
一、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1.任務不完全等同于練習。有些教師對什么是任務有著模糊的認識,把任務和我們傳統(tǒng)教學中的練習等同起來,以為讓學生在課堂上大量而重復地操練句型、對話就是任務型教學。其實這種做法與任務型教學的思想精髓背道而馳,實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任務型教學至少具備以下兩個特點:(1)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xiàn)實世界有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應該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jīng)歷和社會文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
2.忽視了“因材施教”。素質(zhì)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們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學生只有在經(jīng)過戰(zhàn)勝困難后取得成功時,才會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產(chǎn)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材料,但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并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也可以把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給不同學生,共同執(zhí)行一個大任務。
例如,我在教授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時,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項總?cè)蝿眨簩懸环蒿嬍痴{(diào)查報告。執(zhí)行過程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優(yōu)差結合,團隊成員各司其職,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長,共同合作完成任務。他們的分工是:由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if you are good)制作調(diào)查表,這一過程中,他們鞏固并運用了詞匯;由中等生(if you are better)去進行調(diào)查,他們就運用到了句型: Do you/ Does he like…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然后由基礎較好(if you are the best)的同學把調(diào)查結果匯總,小組成員再共同討論,最后,由基礎較好的同學把討論結果用文字表述出來。這樣針對不同層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人人參與,人人有收獲。
3.忽視了教師的“個人魅力”。一些教師責任心很強,專業(yè)素養(yǎng)也很高,但因?qū)Υ龑W生的態(tài)度不夠人性化,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教師的領導方式直接影響著課堂氣氛的形式,教師若能重視集體,重視民主,不以分數(shù)高低評價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意見、觀點,那么,學生就會情緒飽滿、思維活躍、積極主動,課堂充滿一派積極向上的和諧學習氣氛,自然教學效果好。
二、應對策略
1.學生自主“先學”。教師在課前介紹目標和任務,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及相關資料。教師在前一節(jié)課向?qū)W生說明任務,讓學生上網(wǎng)或到圖書館去搜集相關資料,有關資料也可由教師課前準備,讓學生回憶列出所學的相關知識。這個階段意在激活、啟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背景知識。在教學Go for it 八年級上冊Unit 9 When was he born?第一課時,談到Michael Jordan,我們首先會問學生He is a basketball player. Guess who he is?學生就會想他是哪國人?住在哪里?說什么語言?愛好是什么?學生就可能會說from America、speak English、play basketball等。
2.教師創(chuàng)新“導入”。實物導入法適合于講授直觀、能看到差別的教學內(nèi)容,實物最能吸引學生的視線,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真實、可信。教師應利用那些易于準備和便于攜帶的物品,特別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密切結合教材內(nèi)容,完成導入。在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第一課時的引入部分,我戴上了事先在網(wǎng)上購買的“爆炸頭”頭套,向?qū)W生提問“Am I beautiful? What do I look like? 學生一看到我的這一裝扮,便哈哈大笑起來,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個過程,在循序漸進中我教授了新單詞,學生接受起來也容易得多了,并且學得開心,收效甚好。故事導入就是講課前簡單介紹課文大意或人物簡況。這種導入方法適用于故事性或記述人物的課文,或一些帶敘述性的對話。在教學Go for it 八年級下冊Unit 4 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時,我采取了先將整個故事以簡單的語句介紹,讓學生對楊蕾的事件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ppt當中展示一些關鍵詞,在學習完整篇閱讀以后,我再將這些詞呈現(xiàn),讓學生看著這些詞進行“retell the story”這一任務,通過這一項任務的展開,學生能比較流暢地復述課文。
3.“緊摳”學生興趣。目前,初中普遍實行的任務型英語教學忽視了因材施教,沒有將教師的作用最大化,忽視了教師的感染力。我們經(jīng)常掛著嘴邊的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有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不僅能產(chǎn)生情感遷移,而且會使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學習和交往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學生缺乏興趣是阻止任務型英語教學有效發(fā)展的最大障礙。我在教學head、ears、legs、arms、body...等身體部位的單詞時設計了一系列任務,努力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中感受英語,運用英語。其中一個任務是拼一拼,我把大灰狼的身體部位打亂,讓學生小組合作拼出全圖,邊拼邊說出英語單詞。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所用的時間最短。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剛剛學會的幾個單詞得到了鞏固。
在豐富多彩的任務的驅(qū)動下,學生就能運用自己的思維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主動地去習得英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任務中來,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并從中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jīng)驗,享受成功的喜悅。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在時機成熟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新知識點、突出主題進行遷移操練,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zhuǎn)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