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山(云南省蘭坪縣文化館)
獨特的普米族白語西番調
熊海山(云南省蘭坪縣文化館)
蘭坪一帶的部分普米族人在游牧時代由于長期的隨水草遷徙,逐漸與白族人居住在一起,或者居住得很近,語言上逐漸被白族人同化,而其生產生活方式卻保留著祖祖輩輩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心理素質上沒有被同化。在這樣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中,一種由白族語演唱的,沿用普米族先輩流傳下來的歌謠作為樂譜的,源于勞動、源于生活的演唱曲調應運而生了,這就是“白語西番調”。
“白語西番調”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雅藝術,它凝聚了普米族勞動智慧的結晶,凝聚了普米族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思考、對世間萬物的大徹大悟,以及對先祖的無限懷念和敬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白語西番調”就是普米族自己的《荷馬史詩》。
普米族是一個勤勞善良的民族、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戀舊的民族,由于社會變遷而忘記了自己本民族語言的這部分普米族,如泣如訴地用另一種語言唱著這古老的歌謠,思念著先輩,感受著天地萬物,思考著人情冷暖,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闊,情調健康,體現著整個民族的思想、品格和趣味,其美學意義超出了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具體社會生活內容,具有一股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鞍渍Z西番調”的內容之豐富不亞于《風》《雅》 《頌》。有宋詞婉約中悲歡離合、傷今懷古之情,有壯懷高歌之豪放。
“白語西番調”運用了豐富的語言,表達了龐大的內容,它的題材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大類:
苦歌又稱“可憐調”,是農奴時代和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產物,其內容大部分以憶苦思甜為主,對窮苦年代的緬懷和對新生活的向往是它主要的表達方式。內容真實感人是苦歌的特點,有孤兒對父母的思念、有窮苦人對生活艱辛的無奈,刻骨銘心的苦歌讓人聞之肝腸寸斷,只有經歷過種種苦難的老人才能有那樣的感受和傾訴,也只有有良知的人兒才能聽懂苦歌的內涵。
情歌是普米族單純古樸的戀愛、情感的表達方式,其歌聲委婉動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情歌的歌詞內容有的表達戀人相見的欣喜、有的表達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有的表達對遠方戀人的思念,有的表達一汪柔情無人能懂的困惑??傊?,所有關于男女之情的情境都能在“白語西番調”中真實再現。
普米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懂得怎樣感恩,怎樣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孝順歌的內容包括怎樣孝順老人和對去世老人的懷念兩種內容。對懷念先人的內容中包含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苦以及對先人在世時孝養(yǎng)不周之處的悔恨,從而產生了對別人的及時行孝的勸誡。在蘭坪一帶流傳的“白語西番調”孝順歌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移是移”系列歌曲,聞之令人潸然淚下、回味無窮。
在窮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下,普米族男人不得不外出謀生。出門在外,思念家鄉(xiāng)、思念父母妻兒,在辛勤勞作之余,落日余暉之下,思念化作歌聲飛出心田。同時在家的父母妻兒也深深地思念著出門在外的游子,特別是那新婚的妻子,更是對丈夫有著無限的眷戀,在交通與信息極不發(fā)達的年代,歌聲是唯一能夠表達這種思念之情的方式,于是就產生了“出門調”?!俺鲩T調”包含了游子對家的眷念和家人對游子的思念兩種雙向的內容。
勤勞而又任勞任怨的普米族婦女是家庭的主要支柱,丈夫出門的日子里,在家中承擔著伺候公婆、養(yǎng)育兒女的重任,同時還要完成地里的農活、家里的家務,勞累與艱辛可想而知。然而就像“白語西番調”里所唱的那樣,“哪家的鍋碗瓢盆不相碰”,生活在一起的一大家子哪會沒有摩擦,當生活不如意時,感到委屈的普米族婦女懷念著在娘家做女兒時被父母寵著的幸福,對比現在的艱辛,就吟唱出“白語西番調”中特殊的讓人歌,唱出了娘家與婆家的反差、唱出了對相夫教子的不易與認同。
除此之外,“白語西番調”中還有描述生產生活與宇宙輪回之間的聯系的“五更曲”。有描述自然現象、季節(jié)更替的“十二月調”,有勸告人們燒香拜佛、做好人好事的“拜佛調”,有婚慶時送親與迎親雙方之間對唱的“親家調”,以及許許多多即興演唱的描述一時一事一景的小調??傊?,“白語西番調”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非常廣泛,它涉及了普米族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它體現了普米族的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態(tài)度,以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精神。
“白語西番調”的歌詞一般由上下兩闋各4句共8句組成,講究固定格式,它要求押韻、對仗、朗朗順口。是一個相對固定的詞牌,字數相對固定,而且只有上闋第一句有細微區(qū)別,大部分3個字,少部分7個字組成,其余都是固定字數。即:上闋第二、第三兩句由7個字組成,第四句由5個字組成,下闋前三句由7個字組成,第四句由5個字組成。如: 移是移(3個字),父母說話別頂嘴,父母就是頭上天,日月照頭頂。日月落山再回來,父母西歸無蹤影,空擺柩前八大碗,不見父母來。又如:高山頂上落葉松(7個字),一邊砍來一邊修,蓋在那里一座廟,塑上一尊佛。家里香火我要燒,廟里香火不讓斷,今生燒香為來世,來世我成佛。
“白語西番調”流傳于蘭坪各地,流傳比較廣泛的地方有:通甸鎮(zhèn)的弩弓、箐頭、水俸、龍?zhí)叮痦數母咂?、干竹河;河西鄉(xiāng)的聯合、安樂,啦井鎮(zhèn)的掛登、桃樹、長澗,石登鄉(xiāng)的回龍、莊河、大竹箐等地。在這些地方“白語西番調”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幾乎人人能吟會唱,從這些地方出去工作的、求學的、闖蕩的人更是借此以聊思鄉(xiāng)之情,可以說它在這一帶的人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精神愉悅和指路明燈的作用。由于“白語西番調”是白族語和普米歌謠的結合,因此,除上述地方以外,部分還保留有普米語的普米人和部分白族人也非常喜歡“白語西番調”,使“白語西番調”的傳承有很大的空間。
然而,隨著現代文明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波又一波沖擊,許多少小民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甚至面臨著消亡?!鞍渍Z西番調”也不例外,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只能靠口頭演唱傳習,因此,在傳承的過程中有些本子曲漸漸被人們遺忘,以至于知道的人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長此以往,先輩們留下來的經歷了風風雨雨的“白語西番調”將會只聽見歌謠,而淡忘了豐富的歌詞內容,甚至有一天人們連歌謠都會淡忘,這將是一種怎樣的遺憾與不幸啊!
“白語西番調”是滇西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普米文化中的瑰寶,不能讓這朵山茶在我們這代人的手里凋謝,要讓這顆明珠在我們的努力與保護中繼續(xù)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