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
摘 要:“時”與“空”都是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基本形式,也是茶詩詞審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試從美的角度思考茶詩詞中“時”“空”的內(nèi)涵、審美方式,并通過“時”“空”透視茶詩詞作品的情感。當“時”與“空”相融于茶的世界中,便發(fā)生美的碰撞,成為茶文學詩詞審美的新體驗。關鍵詞:茶詩詞;“時”;“空”;審美“時”與“空”是古典詩詞審美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話題,對于 “時”與“空”的觀念認識中國自古有之。對于時間,先民從“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易·系辭下》)最初感性直觀認識,逐漸形成了“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陸機:《文賦》)時間中的生命意識。對于空間,先民也經(jīng)歷了“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淮南子·齊俗訓》)的階段,到戰(zhàn)國時也將空間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呂氏春秋·季春紀第三·圜道》)1
茶詩詞中的“時”“空”“時”與“空”的審美方式在茶詩詞中普遍存在。茶詩詞中的“時”包括:延伸時間、流轉(zhuǎn)時間兩類。延伸時間,即時間的客觀順延,如煎茶過程、品茶的過程。例如,蘇軾的《汲江煎茶》是為人所熟知的煎茶詩,作者拖著老邁的身體從江中取活水,等到茶水沸開,再到連飲三碗,詩篇以敘事式的時間線索展開,仿佛慢慢打開一卷時間的軸畫,就是時間的客觀順延。流轉(zhuǎn)時間,即時間的自由轉(zhuǎn)換,其典型表現(xiàn)為三段式: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和五段式: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將來—現(xiàn)在。我們以三段式為例,如《楊萬里過揚子江》“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天開云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笔茁?lián)頷聯(lián)從現(xiàn)在的江上景色寫起,由景入情,若詩到頷聯(lián)結束,那也不過描寫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靜的景色而已。但緊接著的頸聯(lián)為全詩開拓了一個新的境地?!扒лd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讓人感受到時間的流轉(zhuǎn),仿佛沿著歷史的車輪穿越回過去,看到了“千載英雄”“六朝故都”(“飛鴻”,指楊萬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絕句》中提到的岳飛、韓世忠、趙鼎、張浚等名將良相?!傲蝿佟保磽P子江畔與南朝十分相像。)尾聯(lián)則又重回現(xiàn)在,表現(xiàn)了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徒勞的思想,隱含了作者對當時國家形勢的擔憂之情。茶詩詞中的“空”包括:地理空間、想象空間、特定空間、當下空間四類。地理空間是指真實存在空間,我們發(fā)現(xiàn)在茶詩詞中出現(xiàn)的地理空間多是茶產(chǎn)地,如建山、蒙山、顧渚等;想象空間存在于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是虛構出的形象空間,如蘇軾《次韻寄壑源試焙新茶》蘇軾用他那獨特的審美眼光、審美感受,將茶的獨具的美用了一個異常形象的比喻寫了出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特定空間指有特定意義的空間,可以是神話化或傳說的中空間,如梵宮洞府;可以是有歷史典故的空間,如陶潛籬下(《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有的特定空間雖有實地,卻被神話化或傳說化的空間,使詩詞的欣賞者對其帶有著特定的審美期待,如蓬萊、玉泉山、羅浮山。當下空間,即茶人煎茶、品茶、悟茶之地,如寺廟,如惠山寺、棲霞寺、道林寺;茅屋庭院;茶宴之上;自然山水之中等等。2
“時”“空”審美方式客觀世界的“時”與“空”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將二者分開論述乃論證茶詩詞中“時”“空”美中不得不采用的知性分割,目的是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時”與“空”在茶詩詞中的審美表現(xiàn)。本文試將茶詩詞中“時”與“空”的審美方式的可以分為如下四類:第一,空間時間化,即以時間的移動造成空間的移動。如: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最成功之處,在于它對飲七碗茶的描述,將品茶的審美體驗的奧妙之處描繪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耙煌牒砦菨?,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一不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比绻皇菃为殢钠凡梵w驗來看,“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fā)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茶境空間十分有限,似乎只能飲茶某一瞬間呈現(xiàn)出的一個側(cè)面。但盧仝妙就妙在將這七個片段的空間,用“一碗、兩碗、三碗、四碗、五碗、六碗、七碗”的飲茶時間移動帶動茶鏡空間的移動。這樣,飲茶的體驗由層次向高層次層層延展,讓我們也隨著作者暢飲七碗茶,達到出神入化、飄飄欲仙之境地。無獨有偶,皎然在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三飲便得道”的茶詩,和盧仝的“七碗茶”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别ㄈ淮嗽娫诓栉幕飞系淖畲筘暙I,是他將品茶的境界歸納為三個層次。最高層次便是“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茶境的品悟絕離不來三碗的時間積淀,茶境空間也在時間化的移動中妙趣橫生、別開洞天,進入恬淡超升的境界中。第二,時間空間化,即以空間的移動造成時間的移動。其具體表現(xiàn)有兩種:第一種,茶詩詞中的情景運動的時間,如,元代洪希文的茶詞《浣溪沙·試茶》“獨坐書齋日正中。平生三昧試茶功。起看水火自爭雄。勢挾怒濤翻急雪,韻勝甘露透香風。晚涼月色照孤松?!痹~中上闋起于“獨坐書齋日正中”,下闋收于“晚涼月色照孤松”,其中“獨”與“孤”相互照應,但絕不是時間與情緒簡單的重復,而是通過這種重復強調(diào)出難以排解的“孤獨”,這個過程就體現(xiàn)為情景運動的時間。最后這份孤獨歸于晚涼月色的空間中,對照煎茶時的水火爭雄、怒濤急雪之景讓人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凄涼。第二種,茶詩詞中審美主體的審美過程,如: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jīng)。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睖赝ン薰P下的西陵道士是本茶詩的審美主體,西陵道士通過煮茶、讀經(jīng)、品茶打通了人間與仙境之路,使整個審美最終歸于“鶴心”“杳冥”的幽暗深遠的茶境中。而時間空間化是由尾聯(lián)與前三聯(lián)的關系彰顯出來的。如果本詩只有前三聯(lián),就是單純的煮茶、讀經(jīng)情景的描寫,那是時間的延展,而有了尾聯(lián),就使得審美主體西陵道士將現(xiàn)實之境與仙杳之境貫通起來,這樣之前的煮茶、讀經(jīng)情景也就產(chǎn)生了亦真亦幻的空間感。第三,時間與空間的融合,即時空合一。茶詩詞中大多數(shù)詩詞中“時”與“空”往往呈現(xiàn)出多維交錯的情形。如: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免毫霜。細參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鑄建溪當退舍,落霞秋水夢還鄉(xiāng)。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首聯(lián)“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免毫霜?!泵枋龅氖羌宀桦p井茶時的過程,融合了客觀空間(煎茶情景)與客觀時間(煎茶的過程)。后三聯(lián)則是審美主體的審美過程,作者在品茶中聯(lián)想到同鄉(xiāng)黃庭堅詠雙井茶的詩句,又聯(lián)想到王勃《滕王閣序》中描寫的“落友與孤紫齊飛,秋水共長天—色”的景致,不禁思念起家自來,感到家鄉(xiāng)雙井茶同日鑄、建溪名茶一樣都是好茶,盼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閣上親自煎飲雙井茶。作者由首聯(lián)的客觀時空,引出到一個主觀審美時空,這里主客觀的“時”與“空”都是不能分開的,首聯(lián)的客觀性因為后三聯(lián)的主觀性時空審美而營造出一個獨特的茶境的空間。第四,時間與空間的疏離,即時間無法在空間中找到歸宿。當“時”與“空”相互疏離,詩詞作品便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悲劇意識。如,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痹娭?,前三聯(lián)為我們了描繪了一個雅致美好的“飲茶題詩空間”。杜甫再次拜訪何氏,傍晚時分,春風拂面,二人坐在何家的平臺上一起飲茶。興致來時,二人便倚著石闌在桐葉上題起詩來。旁邊還有翡翠鳥,晴蜓與之作伴。然而,尾聯(lián)“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陡然一轉(zhuǎn),寫到再次相聚卻是遙遙無期。作者用了一個無限不可知的時間“無期”否定了之前營造空間的持久性,讓前面美好的“空”與尾聯(lián)不可知的“時”相互疏離,一種“茶席將散,人各去留,相見無期”的悲劇意識撲面而來,讓人讀后也產(chǎn)生一種淡淡的惆悵。又如,陸游《幽居初夏》“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X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首聯(lián)筆力開張,在湖光山色中勾勒出一個“幽居的空間”,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展開鋪寫,水滿、草深、鷺下、蛙鳴,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描繪出“初夏的空間”。頸聯(lián)“籜龍”(籜龍”就是筍),“木筆”(木筆,又名辛夷花),都是初夏常見之物,詩人著意表現(xiàn),自然界的“蓬勃的空間”。但尾聯(lián)“午時夢回茶前,誰人共話當年?”卻將“午時夢回”的時間”與之前“幽居的空間”、“初夏的空間”、“蓬勃的空間”相疏離起來。盡管萬物欣然,陸翁卻心情衰減,頓興“萬物得時,吾生行休”之嘆。想到平生舊友竟零落殆盡,如今香茗在手,卻無人共品茗談心,享湖山之樂,一種寂寞之感,襲上心頭,幽情中自有難以排解的惆悵。3
“時”“空”情感之美“時”與“空”合成境,相融于美的時空之中,茶詩詞中的佳作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注重拓展時空容量,挖掘時空之美,在時空交錯中表達無窮之意境?!皶r”“空”最終得以穿越時空界限,直擊審美者內(nèi)心的則得益于茶詩詞中所傳遞的時空情感。時空是物質(zhì)性客觀的存在,亙古萬物都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作者自身當然也不例外。特定的時空會激起作者特定的情感,其創(chuàng)作詩詞的構思也必然遵循著時空的軌道而馳騁,而這種情感又可以通過詩詞作品,穿越時空叩擊讀者的心靈。如,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讀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仿佛來到了那個春意尚在,微風細細、柳枝斜斜的時空中。伴著蘇軾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只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內(nèi)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家家瓦房均在蒙蒙雨影之中。古人為了使空間的可視性達到最大程度,偏愛登高臨遠,所登愈高、所見愈遠,在廣闊視野中形成一種審美觀照心理。蘇軾當年便是如此,超然臺上眺望的情景,為下闋寫情做好了情緒鋪墊,正所謂觸景方能生情。下闋“寒食后,酒醒卻咨嗟”,進一步點明登高望遠的時間?!昂彻?jié)”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要禁火三天,解禁之后方可起新火。寒食作為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必然會勾起人們特別的情緒。寒食過后就是清明節(jié),本應返鄉(xiāng)掃墓的日子,作者此時卻是欲歸而不得,只得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聊以慰藉。這里的“新火試新茶”短短五個字卻將時空微妙地交織起來,兩個“新”字自然是對應“寒食”這個特定的時間,“以火試茶”則勾勒出一個情景空間,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jié),細膩、生動地表現(xiàn)了作者細微而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霸娋瞥媚耆A”詞的最后,蘇軾以一種樂觀而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現(xiàn)實,發(fā)出吟詩飲酒,可要趁著尚未衰老的大好年華的感嘆。作者置異鄉(xiāng)之景、思鄉(xiāng)之情、超脫之境于筆端,將三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讓情感之美在時空中毫無阻礙綿延不盡。今日讀起此詞,詞中情景仿佛已跨越千年,依然會激起了讀者情感的漣漪,可見時空情感的審美魅力。“時”與“空”共同構成了茶詩詞之美。如果將茶詩詞比作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個體,那么“時”“空”就像個體的脈絡和骨骼,縱橫交錯中是有一定美的規(guī)律可循的。作者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而讀者就是藝術的審美者。當我們從“時”與“空”角度來品讀茶詩詞,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徜徉在茶詩詞的情與景中,捕捉古人當年的萬千思緒,更深切地感知作品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參考文獻:[1] 冷成金.論化時間為空間的詩詞之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4).[2]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M].學苑出版社,2003.[3]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4] 鄧喬彬.詩的“收空于時”與畫的“寓時于空”[J].文藝理論研究,1991(2).[5] 馬正平.作為時空之美的“古雅”——王國維“古雅”說審美本質(zhì)初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