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煌 蘇丹
北京有一個著名的秀水街,賣的是國際品牌的仿制品,價格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由于有專賣店的價格做對比,秀水街吸引了很多消費者。有一次我陪一個朋友去買襯衫,本以為會很便宜,誰知老板一開口就是500元。
“什么?這也太貴了吧!”
“那你們出個價,你們覺得多少錢合適???”對方反問道。
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我們最后以70元買下了這件襯衫。試想如果老板一開始的報價不是500而是100元,最后成交價會不會更低呢?也許是50元甚至40元?
這位老板可能并不了解“錨定效應(yīng)”的理論,但他聰明地利用了“錨定效應(yīng)”的規(guī)律,知道高開價對自己有利。在交易當(dāng)中,雙方討價還價都要依據(jù)一個標(biāo)準(zhǔn),在這個標(biāo)準(zhǔn)不確定的情況下,老板的開價成為討價還價的基準(zhǔn)。開價越高,成交價相應(yīng)也就越高。
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對方高開價的不利局面呢?那就是用一個新的“錨定點”來代替前面的“錨定點”。比如我們可以說:“我上次就在這兒買了一件,才35元。”這樣說的意圖是要讓對方把35元而不是500元作為討價還價的起點,而對方多半會說“沒有這個價”或者“你也太能砍了吧,按這個價賣我就賠了”。從這以后,雙方就會圍繞35元來討價還價,原先的500元就被拋在一邊了。作為買家的一方越是主動地談?wù)摰蛢r(35元),它就越有可能成為新的“錨定點”。
雖然第一個報價經(jīng)常會影響最后的成交價,但在談判的過程中,第一個“錨定點”并不是起決定作用的。擅長談判的人會利用各種機(jī)會引入新的“錨定點”,從而改變談判的結(jié)構(gòu)。在大多數(shù)交易當(dāng)中,由于賣家掌握的信息比買家多得多,因此作為買家的消費者大都不愿意主動出價,這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不利的位置上。然而,賣家的優(yōu)勢并不是絕對的,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引入新的“錨定點”來后發(fā)制人,讓談判的發(fā)展方向更有利于自己。因此,談判并不意味著爭著第一個報價,而是看誰有能力讓自己的價格成為討價還價的“錨定點”。
(摘自《理性的非理性》中國商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