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祥 葉德明 虞生根
摘 要:通過開展14個棉花新品種比較試驗,結(jié)果表明,綠億棉10號、鄂雜棉26等品種在綜合性狀上表現(xiàn)較好,適宜在皖西南沿江丘陵棉區(qū)栽培。
關(guān)鍵詞:棉花;新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2-0043-03
太湖縣棉花種植區(qū)屬皖西南沿江丘陵棉區(qū),為進一步了解不同棉花新品種在太湖縣的適應性、豐產(chǎn)性和綜合抗性,為品種推介提供依據(jù),筆者進行了不同棉花新品種比較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jié)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和時間 試驗安排在徐橋鎮(zhèn)橋東村上嶺組喻彩求戶責任田內(nèi)實施,土壤為黃棕壤土類,馬肝土屬,地力均勻,肥力中等,前茬油菜。試驗時間為2014年5—11月。
1.2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共計14個,分別為鄂雜棉11、皖雜棉11、屯雜棉6號、金雜棉6號、國豐棉198、鄂雜棉26、皖雜3號、岱雜1號、棉農(nóng)樂803、諾華棉1號、中棉所63、創(chuàng)075、綠億棉10號、中棉所66。所有參試品種均為雜交1代。
1.3 試驗設計 試驗以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鄂雜棉11號品種為對照(CK),采用同田對比、隨機排列,不設重復,面積133.4m2。
1.4 栽培管理情況 采用營養(yǎng)缽薄膜拱架育苗,露地免耕移栽,每品種均采取2墑4行等行距種植,行距0.9m、株距41cm,密度2.7萬/hm2;基肥栽前底施,施57%(15-42-0)磷酸二銨150kg/hm2,6月10日開溝深施緩控釋肥,1hm2施45%(18-9-18)司爾特緩釋肥1 125kg、有機肥(8%NPk+45%有機質(zhì))1 125kg,7月24日開溝條施花鈴肥,1hm2施尿素225kg、氯化鉀225kg。7月2日葉面噴施硼肥1次,8月20日、9月5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各1次;6月20日的蕾期、7月10日的花期化控2次,1hm2分次用甲哌鎓原藥11.25g、18.75g兌水噴施;8月20日打頂;整個生育期灌溉抗旱2次,治蟲8次,整枝打叉1次,化學除草2次,中耕除草2次。
1.5 調(diào)查分析 每品種固定第2墑第1行2~11株觀察生育進程,考察植株性狀和成鈴分布;每品種分3次摘60個單鈴花測單鈴重;每品種確定6點60株數(shù)單株成鈴,折算1hm2鈴數(shù),并統(tǒng)計每品種籽棉產(chǎn)量。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的生育期比較 從表1可知,14個品種全生育期124~136d,130d以上的品種是鄂雜棉11(136d)、皖雜棉11(131d),125~130d的品種是屯雜棉6號(126d)、金雜棉6號(125d)、鄂雜棉26(126d)、皖雜3號(127d)、岱雜1號(127d)、棉農(nóng)樂803(130d)、諾華棉1號(126d)、中棉所63(128d)、創(chuàng)075(129d)、綠億棉10號(125d)、中棉所66(130d),125d以下的品種是國豐棉198(124d)。
2.2 不同品種的主要性狀比較 表2表明,植株最高的是諾華棉1號,為157cm,最矮的是中棉所63和創(chuàng)075,均為129cm;單株果枝臺數(shù)最多的是棉農(nóng)樂803,為24臺,最少的是皖雜棉11,為19.2臺;單株果節(jié)數(shù)最多的是皖雜3號,為118.8個,最少的是創(chuàng)075,為77.0個;單株成桃最多的是棉農(nóng)樂803,為47.2個,最少的是中棉所66,為27.2個;單鈴重最大的是屯雜棉6號,為6.06g,最小的是棉農(nóng)樂803,為4.60g。
2.3 不同品種的“三桃”結(jié)構(gòu)與成鈴分布比較 由表3可知,伏前桃比例最高的是中棉所66,為4.4%,最低的是鄂雜棉11、皖雜棉11和金雜棉6號,無伏前桃;伏桃比例最高的是金雜棉6號,為52.0%,最低的是皖雜3號,為14.8%;秋桃比例最高的是皖雜3號,為83.7%,最低的是金雜棉6號,為48.0%。下部果枝成桃比例最高的是金雜棉6號,為36.6%,最低的是鄂雜棉26,為23.7%;中部果枝成桃比例最高的是中棉所63,為35.8%,最低的是棉農(nóng)樂803,為23.7%;上部果枝成桃比例最高的是棉農(nóng)樂803,為51.8%,最低的是屯雜棉6號,為31.5%;內(nèi)圈桃比例最高的是創(chuàng)075,為32.5%,最低的是綠億棉10號,為20.0%。
2.4 不同品種的產(chǎn)量比較 從表4可知,1hm2籽棉產(chǎn)量在4 500kg以上的品種有皖雜棉11(4 507.5kg)、屯雜棉6號(4 509kg)、鄂雜棉26(4 581kg)、諾華棉1號(4 510.5kg)、綠億棉10號(4 632kg);1hm2籽棉產(chǎn)量在3 750~4 500kg的品種有鄂雜棉11(4 228.5kg)、金雜棉6號(4 312.5kg)、國豐棉198(4 338kg)、棉農(nóng)樂803(4 443kg)、中棉所63(3 963kg);1hm2籽棉產(chǎn)量在3 000~3 750kg的品種有皖雜3號(3 577.5kg)、岱雜1號(3 586.5kg)、創(chuàng)075(3 742.5kg)、中棉所66(3 048kg)。
2.5 抗逆性分析 在本試驗過程中,各品種均未見枯萎病情,對棉鈴蟲、紅鈴蟲均表現(xiàn)較好的抗性。
3 結(jié)論
試驗結(jié)果表明,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為綠億棉10號和鄂雜棉26,這2個品種適宜在皖西南沿江丘陵棉區(qū)栽培。
(責編:張宏民)